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科幻灵异 > 永不下车 > 第五六一章 分布

永不下车 第五六一章 分布

作者:阳电 分类:科幻灵异 更新时间:2025-03-31 21:27:30 来源:笔趣阁

这些念头,对当下的科技水平,毫无疑问还只是一些妄想。

但科幻作家的脑洞,并不会被现实束缚,他们只是在想,有朝一日,倘若人类掌握了人脑中“数据”的读取、甚至写入之手段,是否便能做到这一切。

譬如说,把行将就木之人的意识,读取出来,要么写进一具年轻身体的大脑,要么放进巨型计算机的存储器,如此一来,此人的意识,就将继续存在下去,进而实现此人、此意识的长存不灭,乃至永生。

从这种妄想出发,更有很多人,发现并热议所谓的“复制悖论”。

如果意识能够被读取、被写入,稍加思考,便不难发现这将意味着,意识,正如计算机中的数据那样,可以被某种手段所复制。

那么这就带来一个问题:

假如,用某种手段复制了一个人,暂且不考虑其实现的技术细节,姑且假设这真能做到,那么复制出来的“抄本”,与起初的“原本”……

人,总有自我,究竟谁才是原来的那个“我”呢。

这种悖论,站在旁观者的立场,一时还觉察不到其恐怖之处。

一旦代入其中,站在被复制之人的立场,稍加思索,便会发觉这简直太诡异。

从这种天马行空的幻想出发,悖论,简直无穷无尽。

复制品与原品,究竟谁才是“我”;

复制品与原品之间,是否有精神上的联系;

倘若用于“长距离旅行”,保留复制品、而消灭原品,对本人而言,这是一次寻常的意识旅行,还是离奇的死亡;

甚至于“意识数字化”、“意识上传”、“数字化永生”……

凡此种种赛博朋克气息的讨论,不一而足,方然却不以为然,且认为毫无意义。

一切讨论的出发点,如果便是谬误,接下来的无数口若悬河、舌灿莲花,根本也只是在浪费时间。

一句话,对人,人的意识,是否会存在某种手段,只消选定目标,ctrl c、ctrl v,便可得到当前目标的“复制品”,不仅得到一模一样的头脑与意识,甚至,还可以将复制品视为原来的那个人呢;

这根本就不可能。

姑且不论这“某种手段”,所需的技术水平,会有多高,即便将“复制、黏贴”的操作退一步为“剪切、黏贴”,都根本无法以现有的技术手段去实现。

即便有朝一日,人类,真的研发出这种技术,能在破坏、或者不破坏样本的情况下,导出人脑的全部构造、初始状态,并将其“写入”另一具人脑,甚或用原材料根据导出的数据得到复制品,这种技术,对方然追寻的永生,仍毫无价值。

问题仍回到那一个关键点:

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意识,正在思考的“我”,究竟是什么呢。

将人脑类比于计算机,进而,将意识类比于计算机的数据,似乎很有道理,却必定会存在一个致命性的偏差:

与数字式电子计算机不同,人脑,假使与其相比拟,也是一台分布参数模拟式计算机。

而对一台分布参数模拟式设备,注意,是分布参数、而非集总参数,仅仅知晓其硬件构造,与系统中全部硬件的初态,根本无法确定其运行状态,更无法预知,其下一刻的输出会是怎样的情形。

这一点,与数字式设备,有着根本性的区别。

电子计算机,在今天,绝大部分(如果说不是全部的话)都是数字式,这类设备,不论构造如何复杂,逻辑如何精妙,本质上都是“有限状态自动机”。

既然是“有限状态”,根据数字式设备的基本特性,不难明白,一旦得知某系统的硬件架构、与其存储单元的当前状态,说白了,确定该系统的硬件与软件,立即可以(原则上)推导其下一刻的状态。

不仅如此,还可以将这种预测,原则上推导到无限远的未来。

然而对分布参数模拟式设备,要想做到这一点,“完全掌握系统的情况”,原则上需要确定的状态空间,是无穷大。

无穷大,是的就是如此,这并非如“计算机保存无理数”之类的情形;

而是迄今为止,人类,仍未掌握这样一种技术,可以100%完美复制某个模拟量,别说“复制、黏贴”,甚至连“剪切、黏贴”都做不到。

分布参数模拟式系统与数字式系统的这一本质区别,是“人脑类比于计算机”的致命谬误。

从这一点出发,方然很清楚,所谓“人脑全复制”的设想,即便在遥远的未来,能够实现的概率也极其渺茫,甚至根本等于零。

人脑,撇开意识的本质,先考虑形式上的情形,要如何才能将其状态“完全读取”,继而才有可能进行复制、或迁移的操作。

无须考虑全脑的复杂状态,单只考虑神经元之间的一个普通“突触”,这甚至都办不到。

人类,迄今为止,无法完成模拟量的100%复制,这便意味着:

哪怕两个神经元之间,藉由电化学作用而传递信号的突触,其传递能力,根本也是一个模拟量,要保证“黏贴”的目标脑、或者模拟式计算机的凡此种种,对应单元的信号传递能力,与样本100%相同,根本就是一个无法完成的任务。

当然,说到这里,或许也会有不同意见,认为极小的误差并无关紧要。

100%的事,显然,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可能,那么对突触的测量、再制,精确到99.9999%,乃至更精确一点,是否可以呢,须知神经元之间的连接,信号通路极其复杂,即便再微小的误差,即便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会被平均、冲淡而最终认为其消失,也还是有一定的概率被放大,最终对意识活动产生显著的影响。

单一突触的微小误差,或许,对构建一百四十亿神经元、几十万亿连接的人脑而言,影响是微不足道。

但倘若几十万亿突触,都多多少少有误差,作为整体,这样的复制品则绝对无法与样本等而视之,概率上的计算,认为其表征与样本出现重大偏差的概率,无限迫近100%,这根本就不是什么百分百的复制。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