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科幻灵异 > 永不下车 > 第四七一章 因素

永不下车 第四七一章 因素

作者:阳电 分类:科幻灵异 更新时间:2025-03-31 21:27:30 来源:笔趣阁

和平注定无法永恒,甚至,注定无法长久,否则盖亚表面的人类文明,岂非就会事实终结于这样一种匪夷所思的怪异结局;

这种情形,苟延残喘的状态,绝不应该是文明的终局,自己始终坚信这一点。

信念,或者说,罕有的除“追寻永生”之外的念头,随时间流逝而越来越强烈,意识到这问题不仅关乎文明的命运,最终也必然关乎于自己,方然开始搜集资料,拨出时间,认真严肃的对待这一问题。

和平无法持久,那么,割据一方的管理员们,究竟会在何时拔刀相向,彼此开战。

时刻,究竟会在哪一点,是军事实力的严重失衡,还是寿限引发的死亡危机,是治下民众的揭竿而起,还是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

似乎都有可能,不过,方然并没打算逐一排查这些动机,至少一开始没打算这样。

他的做法,是换一个角度思考,这些可能引发大区间对抗、进而有可能升级为盖亚大战的因素,彼此之间的关系究竟如何,在纷繁芜杂的表象之下,究竟有没有一个根本性的、根源性的东西存在。

军事实力,第一个被排除,短时间内各大区的军力彼此相若,是普遍现象。

而且,即便像nep与psk、或者nep与mis这样的对比,军力的确存在一定的差距,也并不容易成为双方开战的理由。

面对psk大区的nep,不就是一个实例:

权衡利弊后,自己并未选择战争,而宁愿和其他同类一样按兵不动、明哲保身。

人类寿命的上限,同样可以排除,并不是对科技的发展有信心、预测身体的永存一定可以实现,而是这大限的到来,未免太遥远

哦,也不一定,就算按自己的假定,篡夺系统控制权、割据一方的,都是中青年男性it工作者,但,生命终结的原因,并非只有衰老,疾病与罕见的意外同样可能导致这一点,而这些因素随时可能起作用。

身为永生追寻者,倘若遭遇这种情形就如“匿名者”那样,相比于出师未捷身先死的“匿名者”,执掌一方、大权在握的管理员,还真不知道会做出些什么来。

这种情形,方然暂时记录一下,他只能用理性告诫自己,以当今世界的管理员数量、和普遍掌握的科技水平,这种情况发生的概率很小,即便有那么一两位管理员遭遇坎瑟、或者意外事故,也几乎不可能危及生命。

除此之外,大区内部的危机,这种因素只要对照一下nep的情况,就能轻易排除。

今天的人类世界,在广袤盖亚,正在退化为一座座满地狼藉的遗迹,残存人类几乎完全被禁锢在定居点内,其他大区的情形,方然虽无法亲见,但想一想也能知道其他管理员会怎样做,对策大致都是一样。

在定居点,或者,再加上研究机构,残存之人的绝对数量并不算少,相比于“阿达民”一个人,治下的民众成千上万,这是很寻常的情形。

人数对比如此悬殊,力量的对比,却完全是一副颠倒的模样。

新时代的人类文明,如果还能被称之为“文明”的话,其组织形式,与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不尽相同,却又有本质上的一脉相承之处,区别只在于,居于统治地位的管理员,其维持统治的手段,是历史上任何君王都梦寐以求、却注定无缘的。

机器,在这样一个时代,近乎完全取代了人的地位。

除严肃的科学研究之外,一切岗位亦然,暴力机器就是如此,几乎可以完全由机器代替。

庞大的暴力机器中,唯一无法被取代、也没必要取代的,就是决策者,这职位天然的由管理员来担任,其他所有成员,则全都是没有意识、没有情感的机器。

这样的体系,毋庸置疑,绝无可能从内部被攻破。

而从外部去进攻,对定居点、科研机构里的人类而言,又分明是一种悲壮的自戕。

正是基于这种观察,在考虑自己与人类文明的前途命运时,方然根本想不到治下的民众,也不认为他们的观点,假使有的话,会对历史的进程产生任何影响。

诸如此类的动机,林林总总,不一而足,

罗列、与详尽的分析,让方然意识到,这些动机几乎都只是笑谈。

到最后,留屏幕上的“动机”,就只剩下了一个:

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

科学技术,人类文明的根本推动力,一旦取得划时代的重大突破,对管理员、大区乃至人类世界的影响,都将难以估量。

排除其他选项,最终,面对“科学技术进步”的重大猜想,推理的过程十分粗糙,结论,也不一定准确、甚至不一定正确,方然却很有兴趣的将思维聚焦到这一点,闲暇时分,几乎都在思考这至关重要的问题。

科学技术的突破,这种事,究竟会在哪一个领域爆发,又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

身为管理员,而非科技前沿的探索者,思考这种问题似乎是很无稽,方然没有刚愎自用,而是将这一问题分发给若干研究机构,他想听听专家、学者的意见。

只不过旁人的意见,仅供参考,即便思考的很艰难,他还是很想独力将其解决。

这一寄望,不是身为管理员的自高自大,而是他认为,在跨学科、跨领域的文明前景之研究中,自己的条件、思路与既有经历,会比nep大区内绝大多数专家学者更有利,进而,也更有可能得出真正准确的结论。

然而……

一旦涉及到科学研究,尤其是战略层面、长远立场的分析,这,却又谈何容易。

科学技术的大厦,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高不见顶,其中的厅堂廊舍,也不知道有几千几万之多,单凭一个人的力量,即便穷极毕生,也只不过能够比较详实的把握其中一个学科领域,一个技术分支,甚至一个分支下的狭小方向。

站在这栋大厦之外,自己,不从事任何科学研究,充其量只做些必须亲力亲为的it项目,以这样的基础,

又怎能奢望把握这时代的脉搏,号准科技发展的大方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