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科幻灵异 > 永不下车 > 第二七五章 铁路

永不下车 第二七五章 铁路

作者:阳电 分类:科幻灵异 更新时间:2025-03-31 21:27:30 来源:笔趣阁

对学术研究机构、行业组织和生产企业而言,年会,是一种经常的活动。uu234UU小说

成员遍布联邦的ffri-it,借助网络来组织日常工作是很方便,成员间的联系却不多,组织年会之类的交流活动也很自然。

但是对方然而言,离开研发中心就有风险,他不太想去。

过去的人生中,从一个地点移动到另一个地点,这种事他也做过很多次,否则根本没法在社会中生存,寥寥可数的几次长途旅行,他完全依赖低速的联邦客运铁路,但现在,社会形态的不知不觉间变化,让乘火车也变得困难起来。

人工智能取代了人,后果,绝非仅仅是一大批人失业这么简单。

相对应的,由于ai参与工作的特性,是无需亲临现场、就能运筹帷幄,在信息产业巨头们纷纷推出门类齐全的机器人、人工智能系统后,大量工作转而由计算机来完成。

显而易见,计算机和人不一样,承担千里之外的工作任务时,并不需要出差。

一方面是经济低迷,民众的贫困压制了出行需求,另一方面是需要出差的岗位迅速消失,客流量持续减少,对所有的交通体系都有影响,但是和暂时还能正常运转的公路、航空相比,铁路受到的冲击更加严重。

需要一整张路网统筹调度,才能维持运转,铁路的灵活性天然较差,大量车站又设置在如今治安恶化、形势不稳的城市市区,不仅如此,漫长的铁路线也容易被越来越多的流民、割据力量和别有用心之人所破坏,结果就是,联邦客运铁路的运行线路越来越少,提供的服务也越来越差。

铁路运转不灵,可想而知,会极大影响联邦内部的经济循环。

联邦的大宗物资周转,长期以来都是两条腿走路,一条是公路,现在暂时还能正常运作,另一条则是铁路,现在就已经举步维艰,但是和半死不活的客运相比,中短途的货运暂时倒也还好。

铁路网的难以维系,迟早会让一整张路网碎片化,进而让“联邦铁路”的概念消亡。

其实,在信息技术的汹涌浪潮中,受冲击的又何止是一张铁路网,联邦的电力网,信息通信网,长距离输油管线和长途公路网,面临的环境都越来越严峻,维护工作量节节攀升,可靠性则缓慢而持续的下降。

一种新的趋势,正在显现,全社会生产体系由现代化的“大而专”、“高耦合”,转变为生产效率更低、事实上更落后的“大而全”、“低耦合”。

社会生产,在当今时代的民众认识里,一直是全社会分工、协同的大合唱。

从早期的手工作坊,到独立完成产品制造的工场,再到专注于一个工业门类、一个具体分支产品的企业,纵观人类社会的工业化进程,分工协作始终在不断加深,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信息与物质、原料与产品流动越来越频繁,生产率也随之而不断提升。

这种生产率的提升,表面上,是产业分工不断细化、专注程度不断加深的必然成果。

但仔细考虑一下,却会发现,隐藏在“规模越大效益越高,产品越专成本越低”之下的实质,是这种策略能节约人力资源,而非其他的任何因素。

集约化的生产,一家年产上千万吨钢材的巨型钢铁企业,制造成本和产品质量会比十家百万吨的钢铁企业更优,这是不言自明的事实。

但原因究竟是什么呢,是因为前者的高炉、热处理和冷轧流水线,都比后者更先进吗;

一般而言,情况确乎如此,但考察大规模制造体系与中等规模制造体系的单位成本,前者却未必会比后者更低,甚或有时候,情况还恰恰相反。

再比如汽车制造业,更大规模的企业,单一车型的产量远超小企业的同类产品,均摊到每辆汽车上的可变成本也更低,同样的,这一优势的取得,本质上也并不是更大的生产规模,而是因此而节约出来的设计、研发等其他成本。

在资产主义社会中,大规模企业之所以能压制中小企业,根本原因是掌控前者的资本规模更大,在经济博弈中占据优势地位。

除此之外,才是单位成本上的优势,这主要靠节约人力成本来实现。

想一想也不难理解,制造汽车,从内到外的总体设计方案,不论生产处多少一模一样的拷贝,车型研发的成本也只需支付一次。

钢铁企业亦然,不论从选矿到冷轧的生产线制造出多少钢材,这套生产线的研发、设计与建造成本,也只需要支付一次,哪怕后期还有大量的维护支持工作,大企业雇佣一支专业团队,也比十家小企业雇佣十支团队更廉价。

经济的秘诀是集中,这句话,本质上指的是劳动力。

这一大趋势,在人工智能横扫业界的今天,正在被无情颠覆。

今天的联邦生产体系,其中的企业,不论大小,都已觉察到生产过程的变迁,意识到原本需要雇佣专业人士才能进行的工作,正在被ai所替代,与分身乏术、断然无法在两家企业都做全职的人相比,ai的优势简直就无法抗拒。

人工智能体系,是只要采购算力和拷贝,就能任意召唤、驱使的“神灯之仆”。

在ai加持下,联邦的产业领域正呈现这样一种特性,生产的成本、效益,与生产规模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弱,传统的“大而专”企业,在长距离运输成本和可靠性劣化的大趋势下,越来越举步维艰,即便制造再多产品,也很难将其顺利运送到客户手中,并从上游厂商采购到足够的原材料。

与之相比,曾经落后的“小而全”、“大而全”企业,则越来越流行起来。

在fscim催生出的“自产机”支持下,今天的联邦企业,很容易获得一套能制造规格齐全产品的系统。

进而,对自己经营的产品,就有着越来越强烈的、不再受制于供应商的“全产品线”倾向,倾向于自己搞定所需的一切。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