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科幻灵异 > 永不下车 > 第一一七章 自我

永不下车 第一一七章 自我

作者:阳电 分类:科幻灵异 更新时间:2025-03-31 21:27:30 来源:笔趣阁

不论怎样渲染ai的威胁,最终毁灭世界的,必然是人,而非机器。

更具体的讲,就是“那个人”。

在ai意识方面,方然的涉猎比较有限,对“人工智能究竟能否产生自我意识”的争论,也没心思去参与其中。

原因很浅显:

人工智能的自我意识(假使有的话),与其他特性一样,必然是人创造的产物。

但这样的产物,耗费时间精力创造出来,又有什么用呢;

难道是为了满足ai开发者的成就感吗,当然不是,人类的任何生产实践,都要有直接、或间接的利益动机,但所谓“人工智能的自我意识”这种东西,看似高端,实则百无一用,对人类世界根本就没有什么现实的好处,也无法带来额外的收益。

科学研究的价值暂且不谈,从实用主义出发,“ai的自我意识”只会是废物。

凭什么这样讲呢,想象类似的情景:

譬如雇主,雇佣一名司机、或者会计,需求的究竟是什么;

这雇佣来的司机、会计,只要有能力做好分内的工作,其本身有、或没有自主意识,对雇主来讲,会有什么区别吗,

根本就没有。

制造出一台意识觉醒的计算机,一个意识觉醒的系统,对人类而言,是否有用处;

答案同样是“没有”,抛开白日做梦般的“探索科学技术奥秘”之类幼稚念头,站在it领域的立场上稍加分析,就不难发现,人工智能是否具备自我意识,对其完成工作,并没有任何确切的帮助。

至于其他可能的收益,譬如,让人工智能从事创造性的科学研究,有这种能力的ai,危险度之高,不言而喻,造这种ai出来就等同于自戕。

没有明确的收益,却有重大的风险,这种研究,在人类世界是很难进行下去。

退一步讲,研究“人工智能的自我意识”,原本就很无稽:

人研究人工智能,归根结底,是为了获得人所欠缺的能力,譬如计算能力,分析能力,洞察能力,至于“自我意识”,盖亚表面的七十多亿样本难道还少么,正常人都具有的功能、属性,又有什么利用人工智能来再造一次轮子的必要呢。

思考就止步于此,至于说,研究人工智能的自我意识,会对人类审视自身、探究自我意识之类的研究有多大帮助,方然就更意兴阑珊,他知道,自然科学的边界上,类似的问题简直数也数不清,别说自己,即便全体人类构成的文明,也没有将其逐一寻根问底的能力。

更不用说,这世界本身,竟已时日无多。

所以对aiasg,对日益渗透进人类社会的人工智能,他完全持实用主义的态度。

每一天在网络上忙碌,对“国际商用机器”的兼职工作,方然很上心,同时,也尽可能抽时间解析人工智能领域的新动向。

他感兴趣的,不是人工智能纷繁芜杂的算法设计和体系架构,而是这些成果在具体项目中的应用。

ai应用于现实,方然的切入点,并非自动驾驶、或者人脸识别之类细枝末节。

一个软件,即便依托超级计算机和庞大数据库,究竟怎样造出其他软件,这种事,很多it领域的行内人都啧啧称奇,甚或将信将疑,起初方然也不例外。

然后他逐渐弄明白,对aiasg,这系统的开发思路,大致就是像构建下棋的ai那样,通过大量软件开发人员的工作数据,来对初始状态的人工智能进行训练,进而模拟人类开发者的行为,仅此而已。

按这样的开发思路,本质上讲,aiasg不过是在模仿一个程序员。

程序员,在软件工程领域会有误解,行内人都知道软件并非程序员自己就能搞定,而需要不同职责的开发人员相互配合,经过从需求分析、到后期维护的若干个环节,但在这儿,方然所指代的就是“码农”,具体来讲,他刺探到的讯息显示,aiasg的训练样本,就采集自于独立开发小型程序的程序员。

作为一名合格的码农,独立开发小程序,是起码的能力。

这种能力,受程序员个人的思考、记忆与工作时段限制,能独立开发的软件规模有一定的极限;对接近、甚至超越极限的开发任务,人的记忆和分析能力会过载,效率随之严重下降,任务规模继续提升,软件的研发周期就会趋近于无穷大,这是无法逾越的限制。

由“研发时间=项目规模/研发效率”可知,单独开发时,提升开发者的效率,就能在规定期限内开发更庞大的软件。

aiasg,坐拥远超人类的记忆和计算能力,在模拟人类程序员的行为时,就有人无法比拟的优势。

常规开发流程中,受限于人类个体的能力而必须组建团队,使用效率低下的人与人沟通、协调的方式来开展工作,而aiasg,则仿佛一个能力超强的程序员单打独斗,从而避免软件工程中令人头疼的诸多问题,极大提高了开发效率。

这种效率的提升,目前,已经能抵消aiasg低下的智力水平。

洞悉这一点后,方然就着手搜寻、调试网络上唾手可得的人工智能模块,用ai来帮忙完成些工作:

搜寻“匿名者”的行踪,这么一件他始终没断过的事。

自从几年前,还在读中学的他发现了“匿名者”留下的联系方式,一直到如今的西历1472年,持续不断的搜寻,让方然找到了怀疑是“匿名者”建立的网络联系节点某个电子邮箱,却始终没寻获一点蛛丝马迹,不仅没弄清此人的真实身份,甚至,就连这家伙在网络上的最新动向,都一概欠奉。

从起初的留下联系方式,到后来的销声匿迹,反差太大;

据此,方然一度认为此人已被追寻永生的“同类”干掉,倒也算合情合理。

但不管隐姓埋名,还是已横尸荒野,“匿名者”的遭遇还是让他十分关注,毕竟,对迟早将要到来的“同类”间自相残杀,会怎样进行,潜藏在网络与现实中的威胁又将如何呈现,观察“匿名者”的活动轨迹,就是很好的预警。

除此之外,对贸然留下讯息、浑不知危险已近在咫尺的“匿名者”,方然也的确很好奇。

追寻永生的人,对自身安危,居然会这样的毫不在意……

他究竟是怎样想的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