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风之战,远没有川贞二国当初想象中的那么容易,好象两国大军一到,只一走一过之间就能把风国踏为平地似的。
风国天气严寒又干燥,令川贞联军的将士极不适应;千里迢迢、长途跋涉而来,不仅让将士们长期处于疲惫之中,而且后勤补给线也过长,连连遭受风军偷袭,使川贞联军物资、粮草都十分紧张;再有,风国的军力比川贞二国预想的要强得多,即便战败,即便伤亡惨重,但军队的斗志从未丧失,无论在多少艰苦又凶险的环境下,风军仍能顽强抵抗。
种种的因素,让任放的信心大大被削弱,他对灭风之战也越来越看不到希望已微乎其微。
李呈部队下落不明、合围锦阳之计失败、金卓入高川郡作战不利、四十万桓军大败回国、莫国对风国的援助已浮上水面,这些接踵而至的打击让任放萌生出退兵之意。
不过,即便任放是全军统帅,但伐风之战可不是他想打就打,想退就能退的,要撤兵,必须得得到川贞二国王公的首肯,任放心中明白,远在千里之外的两国朝廷又能会理解前方战事的吃紧,大臣们只会单纯地看双方的数据,而在数据上,己方还确实占有优势,自己若是提议撤兵,没准就会被扣上个怯敌的大帽子。
任放经过深思熟虑,给川王肖轩写了一封私人信,在信中他未为提退兵之事,只是详细讲明己方大军目前所遇到的困难,尤其是补给问题,已到了十分危急的程度。
他的信件传到上京,没过多久,得到肖轩的回复。
肖轩在信中并没有给出他明确的指示,但却下放给他极大的权限,也充分显示出对任放的信任。肖轩的信中写明,让他随机应变,将在外,所遇的大事小情,皆可自己做主,无须顾虑君主和朝廷的意见。
看到肖轩的这份回书,任放心情又是激动又是澎湃,同时也彻底安心了。
接到肖轩回信的隔日,任放派出一名使节,去往锦阳,邀唐寅出城相谈。
任放已打定了主意,即便要退兵,也得通过谈判的手段在风国身上占得最大的便宜。
川贞联军的时节打着白旗,来到锦阳城下,其随从向城上高声大喝,先是报出自己的身份,而且提出要进城见风王唐寅。
城上的风军将士闻言,鼻子都差点气歪了,己方的城池是你说开就开的吗?自己的大王又是你说见就可以见的吗?有性情冲动的士卒举起弓箭,就要射杀城外来使,多亏守城的将领闻讯及时赶到,阻止那些要放箭的士卒,然后令人马上回城内向大王禀明情况。
[w w w . b o o k .c o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