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苏厨 > 第九百五十八章 善谏

苏厨 第九百五十八章 善谏

作者:二子从周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4:05:38 来源:笔趣阁

虽然舒亶自己都在判词里都承认,苏颂当初判案时,的确并不知晓自己与孙纯是姻亲关系,但是还是认为,既然两人是亲戚,就可以认定苏颂徇私枉法的罪名。

明眼人都知道这个判决绝不合理,但是说到底,根子其实在皇帝那里。

赵顼对陈世儒案的久拖不决不满,因而失去了耐心,想将苏颂换掉,御史台摸到了赵顼的脉门后,便通过这个荒谬的案子,让苏颂离开了开封府尹的位置。

吕公著继续说道:“皇帝喜怒,不可轻示与人,所谓‘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这就是‘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御史台之前用这种方法让苏颂离职,本来就有些卑劣,而陛下图一时之便利,并没有加以制止,这就让他们试探成功之后,更加的肆无忌惮。”

“才有了它司的大受鼓舞,才有了大理寺的东施效颦。”

“陛下,遵照制度,有时候的确是痛苦的。”

“尤其是人主,一言而震动天下,何事不可立决?因而偶尔失去耐心,这是可以理解的。”

“但人主一个小小的随意,看着便利一时,往往有麻烦在后。”

“唐代李林甫,杨国忠,为固全相位,断绝地方上进之路,许守将自成藩镇。倒是方便了他们自己,结果便有了安史之乱。之后尾大不掉,直到皇帝沦为宦官的工具,直到唐朝灭亡。”

这其实还是在委婉地提出批评,意思是说事情的根子都在你这里。

赵顼是水准以上的君王,吕公著这种讲话方式,让他觉得能够接受:“之前是失了计较,吕公果是老成,我明白了。”

说完又问道:“苏轼呢?”

吕公著微微一笑,看来苏颂是救下来了:“苏轼言辞里或有讥刺,也是其大咧咧的性格使然,天下这样的人还少吗?只少了他那份才气,一诗一词,争相传颂,故而天下皆知。”

“我觉得今日的时报说得对,讥刺朝政,和与民发声,这中间的差异,其实非常微小。”

“百姓需要发声,说明朝政出了差失。若地方上再隐瞒压制,不使上知,最终可能会酿成大祸。”

“以两浙路的富庶,当年水旱一起,也出现了数股盗匪,苏油到后料理完民事,一样得掉头剿匪。”

“徐泗之间,妖贼作乱,是苏轼启用程杲,祸乱方平。”

“要说大宋如今就河清海晏,国泰民安,臣以为,还差那么一点。”

赵顼叹了口气:“郓州城梁山泊,听说又有盗匪盘踞了。”

吕公著说道:“有盗匪,我们就治,这本来也没有什么。”

“最怕的是地方蒙蔽,朝廷不得而知,直到盗匪占领州郡,劫下粮仓,称王立号后才知晓,再要治,所费就大了。”

“比如《汤村》诗,内官秋日使民开凿盐河,到底有没有苏轼诗里所写的那些事情?”

“使役有没有符合制度?工料钱,役钱,餐食有没有给足?”

“读到这首诗,政府首先想到的,不应该是派人调查,解民疾苦吗?怎么还要打压言事之人?难道御史台就能断定,开凿盐河的役夫里,出不了陈胜,吴广?”

“不过苏轼的诗词,也的确有讥讽朝臣,取笑幸进的内容。对于这些内容,理当训斥,文名,不是给他这样用的。”

“如果真有毁慢君王的文字,治其大不敬之罪,受诛戮之刑,那也是他自找的。”

有理有据,合情合理,赵顼听得极度舒适。

他搞苏轼,其实根本目的是打击蠢蠢欲动的保守派,结果保守派们并没有跳,反倒是其余派别的众臣纷纷上书,要求宽释。

赵顼点头:“那苏油呢?此次召回京城,本来是要大用的。”

吕公著心底苦笑,此次二苏事件,也难说没有帝王心术在里边。

先敲打一番,看臣子有无怨怼之心,再轻轻放过,使之感恩戴德,然后大力启用。

这样的手法,也是常见。

不过这种话没人敢在明面上表露出来,吕公著只笑道:“苏油啊……太坏了。”

赵顼愣了一下:“何意?”

吕公著笑道:“苏明润这番姿态,要说占理,自然是处处站在理上。但是很明显,有点得理不饶人的味道了。”

“他真的需要星夜入京吗?晚几天上路,或者先发谢表,其实都是可以的。他之所以要这样做,真没有一点跟御史台斗气的意思?”

“苏明润虽然有干臣之能,宰臣之器,但是到底年轻,还有些盛气,遇到不平,还需要发泄出来。其实在老臣看来,没有这个必要。”

这么一说,赵顼也笑了,苏油有理有据还把自己打扮成受害者,然后还表现得如此大公无私,其实也有些“演过了”,在政客们眼中,都是心知肚明的事情。

所以吕公著说他“得理不饶人”,恰如其分。

见到赵顼也笑了,吕公著心底里暗暗松了一口气:“不过这些也有点求全责备了,老臣在他那个年纪,气局比他狭小多了。”

“能够做到现在这样,已经有几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意思在里边,虽然遭遇挫折不公,却还在制度的范围里边行动,没有一丝一毫的小动作,这就已经是非常之量了。”

“刚刚陛下让我看了他的谢表,无一语及己,无一语矜功,只在就一事论一事,我看满朝文武里边,这等恢弘雅望之臣,实在是屈指可数。”

“仁宗皇帝当年评断其‘仁性天生’,识人之明,令老臣叹服。”

赵顼问道:“那吕公觉得,苏油就任何值比较恰当?”

吕公著呵呵笑道:“这个不劳陛下操心。”

“哦?为何?”

“刚刚说了,苏明润恢弘雅望,虽然身处乌台,也必不以自己是待罪之臣,因此该守的制度,他肯定会守,该做的事情,他一定会做。”

“外臣入京,除了谢表候旨,流诠序功,便该是谏议论政了。因此陛下只需要静待,相信很快苏油便会有言事折子送至御前。”

“到时候陛下便可观察其志。”

“若论军事,可预枢密;若论财计,可入三司;若论时政,可列中书;若论阙失,可理台谏。”

“十八年外任锤炼,大器早成,陛下难道还害怕他不能胜任哪方面的职任吗?”

赵顼也乐了,这方面倒是自己多虑了。

同时也很欣慰,苏油和他同岁,在内心深处,赵顼也有将苏油当做自己一代人,甚至说,将他当做另一个自己。

如今苏油先后得到了司马光,王安石,富弼,文彦博,吕公著等一干老臣的认可,赵顼觉得,这也标志这自己这一代人,得到朝中元老们的真正认可,让他们可以放心的标志。

相比别的,这一点尤其让赵顼舒适,于是点头道:“也是,如此就等着吧,太皇太后近日抱恙,我还得过去起居,刚刚那些话,吕公在外不要宣扬。”

吕公著躬身:“臣领会得。”

……

其实赵顼和吕公著都失算了,苏油的确是在写言事折子,但是他想写的内容,军事,财计,时政,阙失,全都包括。

入朝三件事,谢恩,论事,荐人。

苏油一点功夫都没有耽误,他真没当自己有什么罪过,写完谢表,便在准备上言事折子。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