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苏厨 > 第九百四十四章 李清

苏厨 第九百四十四章 李清

作者:二子从周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4:05:38 来源:笔趣阁

自己身边的读书人也很多,这番道理愣是让以往自诩学富五车的那些人挑不出毛病来。

而自己也是第一次知道,这个家梁是多么的不简单,听闻还曾经和益西威舍在眉山学宫同学过,果然了不起。

被自己的敌人集团的人在己方最擅长的领域击败,秉常不但没有生气,反而对家梁更加欣赏。

这就是真正人才的标准,理论和实干都是出类拔萃,环顾自己身周,只有一个李清,可以与之相匹。

李清和家梁差不多,饱读诗书,人却非常务实,自己身边的人多有卖弄文才显摆自己的坏毛病,而李清没有。

正想到这里,内侍来报:“陛下,李清殿外候旨。”

“宣。”秉常收拾起心情,准备接待自己最看重的臣子。

李清三十多岁,祖籍乃是秦凤路的汉人,后家族迁移到了鸣沙,成为了西夏人,历代皆有出仕西夏的族人。

少年随叔父游历行商,远去过大秦,大宋,辽国。

辽国的情形,让年轻的李清深有触动,这是一个与西夏差不多,以游牧立业的国家。然自澶渊之盟后,辽国与大宋,不闻兵革八十年,经济民生,取得了极大的发展。

那西夏为何就不行?

见小李清雄心勃勃,叔父就跟他开玩笑,问道如果你是西夏宰相,那当如何?

当年的小李清也不惭愧,说道:“兴文教,厚民生,通商路,足兵足食。联结青唐,横山,辽国,与宋争河套全境。”

“掩有河套,祁连,贺兰,昆仑,黑山,瀚海,于此中厚养二十年,天下不足平也。”

叔父大惊,认为李清骨相清奇,乃人中龙凤,于是着意培养,开始为其聘请名士,大儒,文韬武略,弓马枪剑,无所不学。

待到三十出头,李清已经成为沙洲名将,秉常亲政后,将之调回兴庆府,充任王室侍讲,日亲日近,成为秉常的智囊和联络控制外朝的重要人物。

李清即便在军中统帅之时,也常做文士装扮,现在进来,依然是一身儒衫,俊朗非常,尤其是一双眸子,灵动有神,是西夏著名的美男子。

李清来到殿内,躬身施礼:“臣李清,参见陛下。”

秉常摆手:“李卿,说过多次,不要如此拘束。”

李清躬身道:“礼序尊卑,不可废也。”

秉常不禁摇头:“朝中一个家梁,一个你,还知道在我面前守礼,其余诸臣,哪里还将我放在眼里?”

李清低声道:“陛下,这些言语说出来除了宣泄一口闷气,并无任何益处,今后还请慎言。”

秉常不悦道:“难道朕贵为天子,一句抱怨都说不得?”

李清毫不退让:“天子进退喜怒,自有法度,何况……现在正是关键时候。”

秉常问道:“改制之事,可是已然准备完毕?”

“正是,”李清说道:“接下里尚有数月,陛下可以习练礼仪,制作冠裳,在正旦大朝会上宣布恢复汉制!”

“好!辛苦爱卿了。”秉常大喜:“朝中大臣,联络得如何了?”

李清说道:“如今愿意复行汉制的,除了嵬名家的旧族亲党,尚有与青唐,横山,河湟,泾渭相接的诸州诸路。”

“那些人早就习惯了与汉人接触,也有不少早就在穿汉服,说汉话,习农耕,与宋人通商,复行汉制对他们来说,本就是轻而易举之事。”

说完低声对秉常说道:“还要启禀陛下一条大好消息,控制青唐横山和盐夏韦兰四州宋货的大豪商唐四郎,我们也接上头了!”

“真的?!”秉常喜动颜色:“他如何说?”

李清说道:“唐四郎说如今西夏梁氏势大,他和梁家人的生意做得很大。”

“不过从商贾的利益来说,梁家是重要客户,而陛下,也是潜在客户。”

“他可以答应陛下,动用自己的关系,为陛下建立一条与大宋沟通的通道,不过具体事宜他不参与,只负责转达双方意图。”

“九经,佛经,这些都没有问题,不过那什么理工之学,不是大行的显学,他可以搞到算术初步,物理初步,化学初步有些难,至于《金融论》,却是听都没用听说过,估计即便在汴京城,也不好找。”

秉常问道:“那军器呢?”

“唐四郎说军器是严禁。”李清苦笑道:“不过他有渠道从二林部那里弄到一些长刀,不过鹤胫弩就别想了,钱赚得再多也没用,得有脑袋花才行,除非……”

“除非什么?”

“除非,付出足够多的代价,得到大宋政府和皇帝的首肯。”

“多大的代价?”

“唐四郎说了,要从二林走私军器,必须经过岷州,知通远军,岷州刺史高遵裕,乃是宋国皇帝的国舅。”

“宋国皇帝派高遵裕领军,目的就是让国舅立功,升节度,做使相,成为自己控制朝堂的力量。”

“如果西夏能够联络高国舅,将曲野河南之地归还宋朝,让高国舅领此大功,别说二林长刀,鹤胫弩,甚至……震天雷都好说。”

“真的?!”秉常猛然站起来,在殿内来回踱步:“要是能得到震天雷,大事足定。”

李清说道:“曲野河本为两国界河,双方有约,官私不得耕种。”

“因为土地肥沃,水草丰美,宋民自仁宗之朝,便有盗耕者,甚至有州官将之作为职田。”

“梁丞相秉政之后,与宋朝提出交涉,宋朝州府讼至转运司,转运司则根据条约,严格了禁令。”

“其后梁氏族人侵地日烈,曲野河南北闲田,尽皆落入梁氏之手,成为他们的重要财源。”

秉常幽幽地说道:“也就是说,我们再将河南地归还,除了能得到大宋的大力支持,安定边境,还能打击梁氏,是吧?”

李清赶紧躬身:“陛下,此事断不可行,国内阻力毕竟很大,梁氏也不会同意的。”

秉常急了:“那就赶紧想办法啊……”

李清拱手道:“此事需要做得巧妙,不能如此鲁莽行事。”

“好在臣已然与宋国联系上了,待臣先将这个意思转达给宋朝,看看他们的反应再说。”

“如果能够由宋朝高国舅发起提议,与大夏重申国界,然后在谈判中,曲野河南必将成为争议重点,到时候再顺水推舟,梁氏想要拒绝,也来不及了。”

秉常满意地点头:“朕得爱卿相助以来,轻松了许多,不再如涸辙之鱼了。待到诸事底定,定策元勋,非卿不任!”

李清躬身道:“陛下,还要向皇后学习,多行巡狩之计,除了辨别臣下能否,还能笼络各部首领,据臣所察,保泰军司都统治禹藏花麻,乃陛下表舅,一向痛恨梁氏专权。”

“除了嵬名家族和禹藏花麻,其余如西使城守讹勃哆、偏将厮都罗潘,也拥护陛下。”

“甚至天都山李文钊,都派人前来联络,说陛下有明君之相,恢复之心,只要一声诏下,他愿意替义兵,清君侧!”

李文钊如今势力也不小,天都山是开国皇帝行宫,梁永能,家梁,梁屹多埋前后数次围剿,结果被李文钊依托有利地形和精兵一一化解,加上宋朝明里暗里的襄助,竟然越剿势力越大,地位越巩固,隐然如横山一般,成为了泾渭宋军的屏障。

不过谅祚死后,李文钊不再奉行以前推翻夏国的口号,不再那么激越,梁氏也不愿意和这位厉害的战略家硬碰硬虚耗国力,双方战事也终于告一段落。

陕西这几年安定发展,李文钊吸引火力的功劳也不小。

这么多势力都看好自己,也让秉常有些惊喜:“那就辛苦爱卿,继续联络,今年大朝会,利用外部酋首入兴庆府之计,我们宣布易辙更张,恢复汉制。”

“之后爱卿便出使宋国,与之商议国界。曲野河南,本就是宋土,朕能给!”

“合约重申之日,便是梁氏被架上火炉之时!”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