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苏厨 > 第九百二十章 劝谏

苏厨 第九百二十章 劝谏

作者:二子从周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4:05:38 来源:笔趣阁

但是又有什么办法呢?赵顼只好下令,那些以田宅金帛抵当的,延期半年偿还,罚息尽数免除,利息也给予一些减免。

至于没有抵挡,光靠三人结保的那种,就当肉炊饼打了狗了。

到了现在,才有人想起了当年苏油的谆谆告诫,贷款的本质和意义,到底是什么?小心搞成了慈善哦……

可不是吗,如今的开封府,老百姓就夸官家仁德慈善,穷得没办法的那些人,欠他老人家的钱,全都不用还了!

让官家烦心的,远不止这些,去年秋试,太学爆出了超级大丑闻。

这些衣冠禽兽,可真不够官家操心的!

都怪王相公搞什么《三经新义》,疯狂扩招,整了三千多人在太学里边,连周围的锡庆院,朝集院都占用了,还装不下!

王安石将太学分了上中下三舍,每学期进行考试调整。

于是民间就有人私下传言,说凡是能考入上舍的学生,朝廷将以不次升擢。

这下就乱了套了,苏夫子当年说过的那些情况,真的就发生了。

苏轼如今文名满天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样仙气满满旷世奇作,让民间几乎无人再敢呼其姓字,只称“夫子”。

当年王相公搞教育考试改革,夫子就提出过反对:只要是考试,就有人会作伪,你只考策论不考诗词,反而更加降低了作伪的难度!

有人会搞出考题库来对付你!

别问我为什么知道!反正我就是知道!你这是让人矫饰言行,就是作伪!

到了现在就更加夸张了,轻薄书生矫饰言行,坐作虚誉,“奔走公卿之门者,若市矣。”

会秋试有期,御史黄廉上言,愤怒指责太学的乱象,请求赵顼下旨,不令直讲判监为开封国学试官。

饶州进士虞蕃,伐登闻鼓,上书言:“凡试而中上舍者,非以势得,即以利进。孤寒才实者,例被黜落。”

赵顼怀疑程考有私,命开封府接受虞蕃上书,展开调查。

虞蕃于是举报参知政事元绛之子元耆宁,私荐其亲;京师富室郑居中,饶州进士章公弼等,贿赂直讲余中,王沇之,判监沈季长,而后皆得补中上舍。

苏颂已经不是开封府尹了,他因为调查陈世儒案迟迟不结,案子被移交大理寺,而自己被贬官去了濠州。

许将接任,权知开封府,厌恶虞蕃告讦,准备将之抵罪。

赵顼怀疑许将不直,移劾于御史府。

案子落到蔡确手里,那就只有一个结果——“追逮甚众。”

虞蕃报复,举报许将亦尝荐亲,让直讲知道弟子的名声。

这下好了,蔡确将许将也抓了起来,从元耆宁到监判沈季长,黄履,直讲余中叶,唐懿,叶涛,龚原,王沇之,沈洙等,全部下狱。

狱具,许将落翰林学士,知蕲州;沈季长落直舍人院,迫官勒停;元耆宁落舘职;元绛罢参政,以本官知亳州;王沇之,余中,除名;其余,停任。

被处置的太学诸生也不少,“坐决杖编管者数十。”

但是有一说一,蔡确此次打击学院**,成绩斐然,“士子奔竞之风,少挫矣。”

不过这风刮不到苏油的人头上,那一帮子正在嵩阳书院里疯狂刷题呢。

不管风怎么刮,汴京城还是那座汴京城。

然而今天不一样,因为宫里的景阳钟,又当当当地响了起来。

又出大事了,汴京人不约而同地看向汴渠码头的大钟楼,每逢大事儿,就有好事又消息灵通的年轻士子,会在司天监的默许下爬到钟楼顶上丢消息,边境老百姓给这种印刷品取了个名称,称为“传单”。

果然没等多久,钟楼上五颜六色的传单便撒了下来。

花传单意味着大好事,市民们纷纷涌向钟楼,开始抢夺。

两制以上的官员们已经入宫了,赵顼御殿,副相王珪用颤抖的声音,宣读了交趾奏报的重大消息。

能入两制的官员,哪一个不是老油条,什么“徯我后,后来其苏。”骗骗酸儒小老百姓就好,奏报中的冠冕堂皇,在所有人的心中就一个反应——“这操作,太特么骚了!”

什么叫致君尧舜?这就叫致君尧舜!

刘向在《说苑·君道》里评价尧帝:“存心于天下,加志于穷民。痛百姓之罹罪,忧众生之不遂也。有一民饥则曰,此我饥之也;有一人寒则曰,此我寒之也;一民有罪则曰,此我陷之也。”

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评价舜帝:“普施利物,不于其身。聪以知远,明以察微。顺天之义,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

这几乎是对帝王的最高评价。

占城这一年来的局势走向,似乎冥冥之中有一双大手,将它一步步推向大宋。

你可以说它是“阴谋”,但是你没有证据。

而在天下人眼里,只有另一个更加完美的解释,这就是——“天命所归”。

整个事件中,大宋没有发一兵一卒,唯一一次战事,还是诃黎丧心病狂主动攻击,大宋被迫防守,之后也没有追罪。

其余的一切,都是占城自己的作为,大宋在整个过程中,完全是仁至义尽的大国风范,毫无瑕疵地履行了宗主应尽的职责,努力呼吁各方冷静,力图弥合裂痕,重建和平。

陛下仁慈而宽宏,不但没有趁火打劫,反而对诃黎的挑衅,报以极大地容忍和克制。

在旧王献上《托政国书》之后,陛下依然谦逊地没有接受,而是“痛百姓之罹罪,忧众生之不遂。”指示交趾郡,尽力收容救治难民。

横比全天下,纵比两千年,还有这么大公无私,仁慈崇高的君主吗?!

占城国纪断绝,没有人动手,诃黎自己被自己的吉祥物踩死了,这不是天意,什么才是天意?!

还有那七百头大象不愿意归国,怎么就那么灵异?

至于为何诃黎进攻的时候正好有五百新军拉练到了会安镇,为何会安镇有那么多的军事储备,为何五间仓库被烧,却没人能进入会安镇烧杀抢掠,为何王珍和奉炎军南北阻截横山关的时间节点那么同步,还正好是关上粮食告罄的时候……

甚至到为何老王会献上那道《托政国书》,为何王珍那死胖子夜战突然如此厉害,为何两千神秘的蓝衣军出现在旧州城头,为何三州义军突然多了那么些指战员……

请不要在意这些细节和巧合。

占城归宋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整个南海将被大宋控制,交趾和湄洲的陆上连接直接打通,整个长山山脉以东地区,完全被大宋占有。

交趾就好像一个大象的头颅,占城就是弯弯的鼻子,而作为九龙江平原的元江冲积扇,就好像大象鼻子卷着一个绣球。

只要少量兵力驻守长山山脉几处通道,就能在陆路扼控整个地区,而依靠海上力量,又能挖掘出巨大的发展潜力。

锦上添花人人都会,吴充出列:“陛下,如今占城国纪断绝,人民无主,若大宋不及时予以安抚,必然又要陷入战端。”

“不是大宋垂涎藩属,非要掩而有之,而是天命所归,势不可违。若再行推据,乃贪慕逊节虚名,而驱民就死,是大不仁!”

王珪放下奏表:“陛下,老王以赤心荩诚,托国君上,是对陛下和皇宋极大的信任。”

“如今天夺伪王之魄,国中再无可主,守臣号呼请命,诸将束甲罢兵,人民翘首以盼。”

“血泪斑斑,见于告表,而至再三再四。”

“董子曰:‘仁者,人也。义者,我也。谓仁必及人,义必由中,制也。’”

“占城衰零如此,陛下尚不加纳抚慰,何谓仁必及人?辜负蕃属之托,陛下尚不见愧赧,何谓由中之制?”

“宗主之义何在?托国之信何存?望陛下果敢决断,收而抚之,则南海幸甚,天下幸甚。”

冯京出列:“陛下,占城属地,本汉唐故地,乃华夏旧邦。日南、金瓯二郡,割裂中华,已数百年。”

“天意属宋,乃绝占城。于今尚有何由,而不收之?”

“望陛下庄敬自强,仁守勇断。不惮忧劳,继祖宗之宏烈,复华夏之旧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