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苏厨 > 第八百八十一章 嫁妆

苏厨 第八百八十一章 嫁妆

作者:二子从周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4:05:38 来源:笔趣阁

浮稻是一种神奇的作物,在湄洲的一月,沼泽水位最低,露出泥床的时候播种。

等到水位刚过淹没泥床,浮稻就开始生根发芽,接着随水位的上涨开始生长。

一直长到十一月水位退去,浮稻也成熟了。

种植期相当长,但是产量抵消了劣势,一亩水面,能够收获六百来斤。

基本不用管理,宋人比当地人稍微讲科学一点,也只是用大竹子围成一个个大长筐子,将稻苗关在筐子里以免被水冲走而已。

竹筏一路走了快半个时辰,才来到一片“城郊”地带。

一片片在建的圩田和圩田之间,就是一大片的原生沼泽,不过现在里边的原生植物已经被剔除干净了,变成了一个个浮在浅水中的竹筐,竹筐里边,是红褐色的粗壮稻苗。

还有一个好处,不用施肥,施肥也留不住。

沼泽的泥土本来就异常肥沃,每年还都会有水流带来养分。

竹筐和竹筐之间也有水道,泥都被挖去堆整圩田去了,苏油能看到不少堆放着竹筐的竹筏在水道间忙碌运泥。

辛苦是必须的,不过看得出汉子们营养跟得上,营养和劳作,让他们变得强壮无比。

沈括和郏亶在这里受到的不仅仅是拥戴,而是崇拜。

苏油问道:“存中算过没有?这里一人能劳作几亩地?”

沈括说道:“一年三收,这里的劳动强度比两浙路强得多,按两丁五口的家庭来算的话,能将十五亩地料理下来,已经很不容易了。”

苏油点头:“还可用有些不那么费劳工的鱼塘,竹林,桑果林,柴火地,一户家庭要能有三十亩,远超内地绝大多数编户了吧?”

郏亶点头:“那是,收成比两浙路还多三成,两浙路如今一丁五亩,都将日子过出花儿来了!”

苏油看着一眼望不到边的溇港和浮稻:“存中说得对啊,是该给他们分田找媳妇了……”

郏亶说道:“少保,其实还可以给他们申请政策,朝廷对于开荒之地,七年免租的,这些地要是都能算作开荒的话……”

苏油对郏亶说道:“郏公,为政首要,是大体公平。以湄洲这样的产出地,以我们如今的开发效率,还要用内地州府的开荒政策,那是一种政策上的失衡。”

“吃亏太多的是国家,最终必然会引来逆流,重新平衡,再此过程中,必将是反复的动荡。”

“因此还是如两浙路那样,由四通负责开发,然后作为熟地交给政府,政府按照官田发卖的方式给移民,为了鼓励生产,在可拥有面积上予以一定的优惠就行了。”

“老话儿说得好,升米恩,斗米仇,如果这样招诱熟户和移民的政策效果不彰,那我们再想办法,总比口子一下子放得太敞,最后收不回来好得多。”

郏亶这才明白太湖开发之后,苏油为什么会给流民和当地户设定那么多的条条框框,如今看来,两浙路太湖周边,对兼并的抑制相当有效,国家利益,富人利益,流民利益都在“平衡”的前提下,实现了最大公平,也得到了各方力量的支持。

苏少保,果然是宰执之才,计虑深远。

按照苏油的意见,在湄洲给予比两浙路宽松两倍的土地政策,已经是足够的优惠了,真要把可以作为熟地的圩田当做开荒发给移民享受七年免税政策,反而会出问题。

占领一地后不能自足,政府还要承受七年的负担,按照现在的朝廷主流,这就是以华夏之富供养贫瘠之民,是亏本生意,是边将贪图军功擅起边衅,自己升官发财,国家承担苦果。

苏油真这样做了,那肯定是会被群起而攻之的。

房屋已经在建第二代,宋人还是喜欢砖瓦木头梁的房子,之前的竹筋水泥墙大通铺板房,属于军营那种,纯属临时应急。

砖瓦厂日夜不停的开工,沈括开始修建高管们的房屋。

圩田还软,就用了苏油提供的技术,木头为基,上面压石头,然后覆土,造屋。

苏油巡视了一遍湄洲城,除了没有城墙,别的都很完美。

沈括虽然情商不够不懂政治的勾心斗角,但干实事的能力在大宋算数一数二的出挑,没什么好挑剔的地方。

苏油让船队先行返回,自己又在湄洲多考察了几天,重点关注了民夫们的身体问题。

上头一句话,下头跑劈胯,既然太后交代了要关心移民疾苦,到了苏油这里就得成为重点工作内容。

因为卫生条例的严格施行,生病的不多,但是因公受伤的不少,光被老虎鳄鱼咬死的就有上百人,这个锅只有苏油来背。

收集整理了详细资料,当沈括他们抢在雨季来临之前收获元丰元年第一季水稻的时候,苏油才回到已经重新改造回原状的飞鱼号上,返回交州。

至于船上的那些弩炮,就丢给沈括,反正港口的炮台已经在建,聊胜于无。

这么一大圈连巡视带打仗下来,回到交州已经是三月中,李道成前来与苏油相见,然后提及交趾第一次科举的事情。

苏油一拍脑门,从苏家题库里抽取了几道策问题目出来交给老头,然后说道:“至于经义,就由你老人家看着出吧。考试也由你来主持,阅卷的时候我们都来帮你。”

这个科举就是选秀才和举人,而且交趾路选出的举人,去汴京参加进士考试怕是笑话,苏油已经给黎文盛和杨曙做了充足准备,让他俩充当交趾郡的脸面,不过为了前程,他们不得在交趾考举,得去汴京城获得参加举试,实打实的获取资格。

想起沈括告诉自己的问题,苏油小心地问李道成:“交趾之前战没的将士家庭里边,待出阁的闺女不少吧?”

李道成义愤填膺:“你想做什么?你这样做对得起石郡君吗?你不怕消息传出去,交州城百姓不依?!”

嘶——这……

石薇在交州城里的口碑那是逆天,上到郡王李乾德,下到襁褓中的孤儿,都得过她的恩惠,李道成以为苏油要搞选秀节目,立刻提出反对。

苏油赶紧打岔:“李老可别诬陷我啊,是沈存中说湄洲城的光棍太多,孤阳不生。他那个知州不好搞啊……”

李道成这才脸色好看了一些:“这倒也是,就是湄洲城的全是流民,我交趾郡的闺女嫁过去,那也是受苦啊……”

“不!绝不!”苏油义正辞严:“都是我治下子民,我绝不厚此薄彼!”

“沈存中可是说了,如果那边丁口成家,官府准备发给十五亩好地,另给十五亩水泽,建造基本板房,发放猪,鸡,鸭苗,交趾女儿嫁过去就是小康之家!”

“我是这样想的,夫家都这么慷慨,咱娘家也不能弱了是不是?交趾女儿过去,我们官府发遣嫁资!锅碗瓢盆,碗筷大缸,布匹箱柜全套!外加三贯铜钱做压箱,怎样?”

老子现在手里那么多矿,给得起!

李道成眉头抖了两抖:“真的?那……寡妇成不?”

苏油想着那群快憋疯了的壮丁估计现在看到母猪都感觉喜庆,大宋风气也不计较寡妇二嫁,当场拍板:“如何不成,寡妇和闺女都一样!”

李道成说道:“那这事情交给我来办!一定给少保办得妥妥的!”

接下来的交州城里就热闹了,充满了喜庆的氛围。

好些困难家庭的母亲,干脆一咬牙一狠心,连自己带女儿一起嫁了。

这就导致不少湄洲城那边的民夫,晚上收工的时候都还是工友,结果隔夜起来就成了翁婿,也成了这一特殊时期的特殊政策下的骇异笑谈。

四月,交趾路转运司,宁海军,宁海市舶司,联合给朝廷送达了奏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