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苏厨 > 第七百九十二章 枪榴弹

苏厨 第七百九十二章 枪榴弹

作者:二子从周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4:05:38 来源:笔趣阁

秋,七月,太白昼见。

天变,加上重臣去世,让赵顼心里有有些发毛了,命天章阁待制韩缜去河东,尽早结束与辽国的疆界谈判。

辽国再次推出了一个新的谈判代表,此次争议的发起人耶律普锡,命他“往正疆界”。

这娃一到,推翻了之前所有谈判结果。

赵顼问于王安石该怎么办,安石沉吟良久,说道:“将欲取之,必姑与之。”

于是答应了萧禧的要求,以黄嵬山分水岭为界,萧禧这才离开了汴京。

等到韩缜前去签署条约的时候,辽人再次翻脸,要求整个黄嵬山都必须给辽国。

谈判再次陷入僵持

八月,庚寅朔,日有食之。

赵顼更慌了,要韩缜尽快终结谈判。

于是“尽举与之,东西弃地七百里。”

辽国因此擢耶律普锡为南院宣徽使。

而参与谈判的大宋监察御史里行黄廉感叹道:“分水画境,失中国险矣。”

其后辽人将两国商定的“两不耕地”也收入版图,更是将国境线直接推进到雁门一带。

苏油收到邸报的时候,正在衣锦军试验新式枪弹,气得将靶子打了个稀烂。

远洋船队第一批三艘返程船只已经回来了,这把赚得有点凶。

在琉球和麻留甲卖掉了一批货物与舶来钱后,换得的物资就已经堆积如山。

于是张散命令其它船只继续航行,留下部分人员招募当地人修建仓储存放物资,然后腾空的三艘船塞满香料,贵重木材,宝石,矿料,种子等好东西,先期返回。

就这样一趟还拉不完,得来回倒腾几次。

其中就有一样好东西——天方胶。

因为苏油非常重视胶类植物的收集,船队发现这东西后,第一时间便送了回来,而且还搜集了部分种子。

但是很遗憾,这东西还是无法作为橡胶使用。

但是作为玩胶漆的祖宗,四通商号的研究队伍很快就发现了这是一种极其良好的水溶性胶体。

用处非常广泛,最关键的,可以替代蛋清。

铳药的颗粒化,苏油还是小朋友的时候就在搞了,最早的工艺,是将黑火药三种粉末过筛得到均匀的细粉,再按照试验比例,用鸡蛋清调和,放入制造最细笔芯的唧筒内,挤出成一条条细条,待半干的时候,切成小颗粒。

送到干净环境中阴凉处放置,待蛋清干燥之后,成为火药颗粒。

如今的铳药,成分配比更加精细,合理,还用硝酸铵进行了部分替代。

今天试验的,就是用天方胶替代蛋清之后的效果。

还有一项新武器,也要在今天测试。

剿灭刘横虎的时候,部队发现用伏虏炮对付躲避在山崖上的匪徒,对炮手的技术要求太高了。这就是郭淮在军中,换成别的炮手,可能真得耽误不少时候。

发现问题,那就要解决问题。

苏油指示兵工厂,要研制出一种单兵可以使用的,通过神机铳可以发射,有效距离远超手抛的小型震天雷。

其实就是尾管式枪榴弹,伏虏炮的弹药小型化后的产物。

使用空包弹产生的气体作为弹体推力,将带有尾翼的小号震天雷发射出去,通过弹体头部的撞针撞击目标触发爆炸。

王中正对苏油的恼怒不以为意,一发一发有条不紊地尝试:“少保不必如此,你不是说过吗?真理只在大炮射程以内,我觉得让辽国人明白这道理的那一天,不会太久的。”

苏油翻着白眼:“穷则搁置争议,达则自古以来,对吧?”

王中正乐了:“啧啧啧……少保不愧腹黑到家的读书人,这句我喜欢!”

说完,枪口略微向上一扣扳机,“呯!”的一声,铳口上一个纺锤形带尾管尾翼的榴弹飞了出去,以肉眼能看到的速度飞向前方十几丈外一面土墙,“轰隆”一声,将土墙和墙体前后几个标靶炸得东倒西歪。

“好!这玩意儿够歹毒!太适合我这种不会操炮的了!”王中正对苏少保,嘴巴里从来都不乏恶毒的溢美之词。

苏油嘴巴也缺德:“虽然你是内使,不会操炮那也同样该多学习!你在干啥?一会儿还要记录碎片数量和杀伤范围,这东西不是给你平射瞎爽的……”

王中正摇头:“不不不,我觉得完全可以三段式列队平射……”

“不能这么丧心病狂。”苏油摇头:“这东西工艺比硝化棉药包复杂多了,相同的成本不同的威力,现在两浙路人工费好贵的,一枚出去几百钱没了……”

“如今两浙棉花即将成熟,接下来有用不完的硝化棉,炮军日常科目训练可以大搞起来,注意危险,安全操作,还要继续总结和完善操典。”

王中正说道:“我要马!我要马拉炮车!”

“可以”苏油点头:“我优先给你两百匹河渡马,配给专人,属于衣锦军后勤管理,就养在牛头山。”

王中正喜出望外:“哎哟这感情好了!我还以为是矮小的南马呢!”

苏油笑道:“想什么呢,一尊霹雳炮一千五百斤,南马怎么拉?现在四通在婺州金华开辟了畜牧基地,主要养马和养水牛,今年朝廷有政策,得好好利用起来。”

这是八月稻熟之后,朝廷又发过来的几道善政,首先是官户,也就是租用国家土地的丁户,役钱减半。

其次是行文发运司,淮南、江东今年有小灾,两浙路丰收,命两浙路供米过百万石的州县,减直予民,课额完成,许民自售。

四通商号便组织运力,将浙江米拉到淮南、江东赚差价,最远一趟,走海路拉到了信州!卖给了周围五军!

这是大宋第一次“以海代漕”的尝试,如今的夔州型大舶,满载足足两百吨,舟子却只有十六人,以纵帆船的高速,一月可至。

不管是时间,人力成本,沿途克扣,都减少了很多很多。

今年太湖的粮价,已经降到了五十文一斗,再降,就得伤农了。

后世很多人说起盛唐气象,就喜欢拿斗米五钱来说事儿。

但是他们就选择性的遗忘了,或者说有人选择性的引导,导致很多人并不知道,宋朝立国之初,大中祥符元年九月,京西,京东,河北,河东,江淮,两浙,荆湖,福建,广南,同样几乎全国范围内斗米七到八文。

考虑到唐朝年余几十万贯和宋朝年余几百万贯的经济体量,和由经济体量必然带来的货币贬值,大宋的斗米七文,比盛唐的斗米五文,都便宜了不知道多少!

只能说,以前的历史学家不是经济学家,考虑问题并不周全,直到后世学术研究进入多学科联动之后,大家才开始关注到这些问题。

其实粮价低,并不一定就是好事情。

经济规律就是个通过缓慢通货膨胀刺激消费生产,轻度剥削,用温水煮老百姓青蛙的过程,收益当然归货币发行者。

所以一个国家的货币,随着国运的延长,必将有一个货币贬值,老百姓口中“钱不值钱了”的过程。

就用唐代来说,除了立国初期开元盛世四十年粮价不涨,然后再短短时期内暴涨至百多文一斗,就充分说明之前的低价,有人为干预的因素在内。

一百二十年后,唐朝的粮价就涨到了八十三文一斗,还是“尚贱”,一百文一斗的价格,不绝于史书。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