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苏厨 > 第七百九十章 交通规划

苏厨 第七百九十章 交通规划

作者:二子从周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4:05:38 来源:笔趣阁

远处滚雷声已经渐渐靠近,苏油说道:“这些都不是重点,现在赶紧远离此地!”

一声炸雷之后,大宋的活神仙变成了死神仙。

整个江宁府的人都能看到,一道矫龙一样的的巨大闪电,击向了钟山山顶。

如果第一道没看清楚,之后还有第二道,第三道。

无数的文人墨客,将此次事件记录到了自己的小本本上。

众说纷纭,有说是天罚的,有说是雷劫的。

两浙路掌书记晁补之是当事人,他的记录比较详尽,说是事后大家检查了现场,雷场周围的铁器,比如赵宗佑扔地上那扳手,出现了磁化现象。

李士宁的法坛下方,一些沙子也玻璃化了。

李士宁的尸体,衣服炸裂,头发直立,身上有焚烧的痕迹。

部分皮肤上,还残留着古怪的红绿符文。

苏少保说这是电流经过人体,人体内的盐分成为电流的通路,然后电解形成的痕迹,李士宁妄图招惹天威,这是被活活电死了。

这个说法大家将信将疑,不过神仙也干不过雷电,算是在大宋形成了共识。

李士宁的死,就是个茶余饭后的话题,给钟山天文台增加了一丝神秘色彩。

将避雷针重新恢复,各项天文仪器搬到山顶后,苏油开始了第二次巡视。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两浙路的农已经稳了,现在的第二件事情,就是爆产能。

首先就是皂化工业,主打两个系列——肥皂,香皂,药皂,各种香型的润肤油。

然后就是硝化甘油,硝化棉,稻壳碳粉油性炸药。

有了大量的烈性炸药,就可以开大矿了。

炸药对丝织品的要求也很高,养蚕并不难,难在处理蚕茧。

这个直接与江南纯碱产量挂钩。

纯碱处理的蚕茧,生丝的质量高出很多,蜀中早就研发出了的水力缫丝设备,其实是给麻料用的,丝纤维,那可比麻好加工多了。

纯碱的产量,又与盐产量与三酸产量挂钩,好在何执中的执行力与蔡京有一拼,两个历史上著名的奸臣,一个已经主持开出了五万顷的圩田,一个主持改造了秀明两州,青墩到昌国十个大盐场,今年的考绩,那是妥妥的全国前茅。

苏油给两浙路定下的规矩,商路只收行坐两税,发行了一种印花税票,称之为“通票”。

通票的意思,就是沿途不得卡要增税,地方政府要增收,一是发展商业,二是改善道路交通。

两浙路本来就是经济最发达地区,水网密布也是其重要原因之一。

不过水路受限于自然环境,所以一些打通州与州之间的陆路干线,也必须修造起来。

陆路交通网,规划了一条环线和几条干线。

环线就是环太湖各军州治所间的线路,连通杭,秀,苏,湖,常,润,江宁,广德。

这条算外环,内环则是在太湖里画圈。

一内一外,成为整个浙北的经济大循环体。

这一带是最肥的,除了汴京,可以说是天下首治之区,苏油理政一年多,本地强大的经济人口基础,加上强劲的动力,一下子又把发展了二十年的蜀中再次抛在了后头。

川峡四路万年老二,觉得好憋屈。

除此之外,是几条东西向的干线。

第一条是江宁,太平,池,江,南康,

这是两浙路最重要的铜铁煤工业干线,南康到江宁,主要是水路,而江宁到南康逆流而上,则需要靠陆路了。

第二条是杭,歙,饶干线,虽然只有三个州,但是线路却比第一条还长,连通了钱塘江和鄱阳湖。

这条线上,有永平监,银山监,景德镇,浮梁,歙县。是金,银,铜,瓷器和茶叶之路。

第三条是杭,越,婺,衢,信。

这条线路是第二长的干线,连通的是宝丰监,永丰监,铅山场,丁溪场,常山,昌化,龙游,江山,义乌,诸暨,会稽。

这条路上有大宋最大的产银区,重要金矿区,铜矿区,还有大量的茶,丝,还有航海必不可少的柑橘。

最后一条线,是杭,越,明,台,温。这条线路不用多说,都是沿海地区,那就是——盐,海产。

还有如今大宋最优良的海港——明州象山港。

蔡京将各路奏报收集到一处,苏油看了都傻了:“这还怎么弄?这条条路都那么肥,哪条不修都觉得亏得荒啊……”

虽然这几条道路其实本来就已经存在,只是一些截弯取直,加宽路基,加固平整路面,修造桥梁等工程,但是平均下来,三尺宽的道路,一里也是五十贯的费用。

三尺肯定是不符合苏油跑大车的要求的,起码得一寻,也就是八尺,这就是一百五十贯一里。

需要改造的地方,不下三千里,加上桥梁,开山,那得五百万贯。

蔡京笑了:“明公,当局者迷了。”

“哦?元长有何说道?”

蔡京说道:“别忘了有四通商号监理啊,以往修路,被官员胥吏们拿去中饱私囊的,我预估有五分之一,不为过分吧?”

“啊?”苏油一下子明白过来了,还真是如此。

“加上统一规划调度,炸药,水泥,煤沥青的应用,各种工具的引进,我预计再省五分之一,不为过吧?”

“哈!”

“要是把膳食,工装,给民工的服务也搞上,我们能赚点回来不?”

“靠!”

蔡京待要再说,苏油一抬手制止:“不用多说了,如今吕嘉问也已经可以上手水利,这个事情交给你,四百万贯,五年,能不能拿下?”

“你要是能拿下,朝中三司度支判官的一职,非你莫属!”

蔡京一躬到地:“固所愿也,不敢请耳。”

苏油一挥手:“此事你与四通商号配合,我每年从曾子宣那里调拨十万斤铜给你,够不够?”

蔡京站起身来:“明公大才,省出了开太湖的资金,拿钱办差这种事情,交给蔡京,尽管放心。”

这话说得反而让苏油有些担心了,这娃能力强到不拿钱也能办差,不过苦的就是老百姓:“你也别只顾着给我省钱,就照着预算来。”

“对官员胥吏当然要严格考核,不过对工人可以适当宽松一点,让他们有点家底,才利于今后两浙路的发展。”

蔡京笑道:“跟着明公干了这么久,还看不懂明公的治政之妙,那元长可就白辛苦了。”

苏油拍了拍他的肩膀:“你办事,我放心。我非常看好你。”

这时候晁补之过来了:“少保,中书下文,以都官员外郎刘师旦之请,言《九域图》自大中祥符六年修定,至今六十馀年,州县有废置,名号有改易,等第有升降,乞选有地理学者重修。”

“既而又言旧书不绘地形,难以称图,更赐名《九域志》。”

苏油都气笑了:“这么傻?把地图补上不就完了?”

晁补之也笑:“是,陛下也是这么说,因此改命各路献上地图,嘉奖了忠勤的官员,少保猜猜,哪些路都得到了赞许?”

苏油手扶脑门,有些哭笑不得:“那跑不了蜀中,陕西,河北,两浙。”

晁补之拱手:“恭喜少保,正是少保宦迹所至。”

苏油摆手:“这个纯属欺负人,算不得什么政绩。”

晁补之说道:“那我就去替少保写谢表了,对了,朝中尚让地方推举人才主持此事,少保你看?”

苏油说道:“那还能有谁?族兄,沈括,小辈里边王处道算一个,苏无咎算一个,可惜邵子文跑远了,不然他也适合。”

“这样,你写沈括和苏元贞吧。当年陛下定下无咎六年不得转迁,如今还有半年,能搭上这茬正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