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苏厨 > 第七百八十四章 模式的胜利

苏厨 第七百八十四章 模式的胜利

作者:二子从周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4:05:38 来源:笔趣阁

二月一过,江南大地上就忙碌开了。

农人们开始收拾畜栏,沟渠,从猪粪坑里挑出粪肥,整固田坎,翻耕田土,追肥……

蜀中移民虽然地里种着油菜,却也不能闲着,也得去边上圩田帮短工,没办法,地太多了,仅仅靠当地移民,实在是种不过来。

同时蜀中移民还要给他们带去优良的种植习惯,先进的种植工具,有了地窗秧房这玩意儿,沟垄里的秧苗可以提前下播,长得比往年更加茁壮。

十个蜀中移民的圩田,和十个两浙路移民的圩田,整整四万亩地,是苏油搞出来的试验田。

其中三分之一种小麦,四月收获前在麦垄间作棉苗,等到麦子收获后,麦田变成棉田,实现一年两收。

三分之一种油菜,四月收获后种中稻,同样实现一年两收。

剩下三分之一,还是老模式种早稻,但是育秧时间提前,同样能调配两季。

要实现肥力充足,就必须堆肥,好在淘泥本来就是这几年的工程任务,将溇港内的淤泥淘出来就已经很肥了,加上青草,粪肥,可以堆出不错的农家肥来。

至少十几年内,土地肥力都轮不到上化肥的地步。

每种一年后,还可以换种苜蓿或者豆子,也是积累氮肥的途径。

不过这些是后话了,现在光挖泥堆肥,都是苦活。

但是人的心气儿足了。

苏少保给了咱一片旱涝保收的肥田,不卖了命的种上,那就是失了德性。

人离乡贱,加入到移民队伍里来的人,首先都是有各种各样无奈的原因;

其次都不是懒人,都是有想法敢干的人。

通过后世的经验,苏油知道,这种人,只要给他一片能够自主的土地,他们就能发挥出最大的能动性。

这是移民们第一次觉得这日子有奔头,第一次堂堂正正为了自己活!

不仅仅壮劳力的男丁,就连妇女,老妪,老翁,都加入到这场波澜壮阔的大建设中来,烧水做饭后还得下田。

家中大些的娃子,他们还要负责养鸡,赶鸭下塘,还要领着弟弟妹妹们煮猪草喂猪。

苏油直接下令给各地军队,两浙路的军人,必须心系百姓精忠报国,因此农忙时节帮助百姓抢收抢种,是军人们应尽的义务!此次新军扩编,就从支农模范当中选拔!

有了军队的加入,太湖周边的大建设,更加热火朝天。

不过苏油也没有薄待他们,每人每天三百食料钱,和开荒的民工们同工同酬。

当兵的也需要未来,苏油对王中正大言不惭地宣称,这叫做劳动改造,易经伐髓,接受劳动人民再教育。

丑话先说在前头,今后的两浙路,肯定不需要这么多的军人,教育不过来的,那他们面临的就是专业淘汰!

淘汰下来的军人干什么?还不是种地?所以现在学习种植技术,也是为自己将来转业打好基础做好准备。

最开心的是章惇和蔡京,思想工作做到位了,大家的未来都有了希望了,这俩货的工作一下子就轻松了下来。

加上报纸把控舆论宣传,两浙路,就如同苏油曾经履任过的每一个地方一样,陷入了一种狂热建设的情绪当中。

所以当晁补之拿着汴京漏勺出生的来信奔至的时候,苏油真挽着裤腿和张麒一起拉犁呢。

这也是江南特色,水田松软,即使没有牛,靠人力翻耕拉着尖角曲辕犁,两人一天也能翻耕两亩地。

一户人家,四十亩地翻完也得小一个月,这还是苏油给他们配备了最先进的坚犁的情况下。

苏油已经看到了收获季节时的麻烦。

然后幸灾乐祸地想象以后人力资源更加紧张后,那些守着几百亩良田雇不到人的豪强们的哭声。

看来江南的水牛要涨价了,得通知四通组织提前着手畜牧业……

三月插秧也是苦活,万幸的是蜀中早就发明出了一种“秧马”

秧马就像是一艘小独木舟,上面有筐子装秧苗,人可以坐在上面进行插秧工作,无需弯腰站在水田里插秧了。

饶是如此,等到两浙移民的地耕完,蜀中移民的油菜又该收获了。

苏油看着满眼丰硕饱满,已经三分之二转黄的油菜荚,感觉全身上下没有一个细胞不在喊痛,痛哭一场的心都有了:“老子这是造了什么孽啊……”

李老栓赶过来给苏油定性:“少爷你就不该是种地的人,何必逞这个强嘛。”

刘万春领着安和圩的乡亲们也过来了:“少保,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你白日里务工,夜里还要批阅公文,太操劳了。如今永安圩帮我们栽种好了水稻,该轮到我们来给给永安圩乡亲们收菜籽了!”

苏油也觉得自己最近的确有些过劳:“是逞不了强了……那我换个工种,给大家管理后勤还是没问题的。”

指挥村里支起几口大锅,有苏少保指导的大锅菜,让乡亲们一致竖起了大拇指,少保他早就该干这个!这才是他的正经活!

大锅菜也有大锅菜的做法,炒菜做大锅是香不了的,必须是炖菜,红烧菜,黄焖菜才地道。

油水要丰足,滋味要浓郁,一斗碗米饭浇淋上一大勺浇头,那滋味……啧啧啧……

苏少保做菜那是指定浪费不了一丁点的,比如一头猪,除了鬃毛牙齿蹄壳骨头,剩下的只要是肉,他就能给你料理成美食!

四月,菜籽收完,永安圩里开始蓄水翻耕,中稻的种植又开始了。

村头的水车大油坊开始运转了起来。

类似后世爆米花筒,不过放大了很多倍的大炒缸,将油菜籽放在里边转动炒制,节省了大量的人工。

炒制好的油菜籽,需要冷却,磨粉。

磨粉之后的菜籽沙,还要上大锅,蒸制大半个时辰,才能提高出油率。

之后放入圆柱形的铁桶当中,铁桶下方侧面有细密的小孔,用来出油。

然后就是初榨了。

如今有了液压设备,通过压强原理,一个水车坊也能得到足够大的压力。

这套装置,第一次榨油,就能榨出百分之七十的油料,然后将菜籽饼取出重新粉碎,再次蒸制进行复榨,才能将油料完全榨取出来。

出油率比传统手工榨油坊高出太多,而且不费人工。

剩下的就是纯菜籽饼,这是绝佳的饲料添加剂,鱼,禽,畜都用得。

第一锅菜籽油榨出来,整个永安圩上都飘满了菜油的清香!

“哈哈哈哈哈……”

苏油得意至极的笑声,传遍了整个村落,用李老栓的话说,少爷这是乐颠了!

这可不光光是一点油料的问题,这解决了太湖流域开发模式最大的瓶颈——满足各方利益的问题!

浙江移民没油菜不用管,以蜀中移民的永安圩来举例,两千亩地,丁均四十亩,户均两丁,就是二十五户人家。

两千亩地围出来,成本往高了算,按一贯一亩计,需要投资两千贯。

加上户均十贯的农具种子房屋之类的补贴,永安圩要达到让移民拎包入住的标准,共计需要两千二百五十贯。

四通商号将这些通通承揽了下来,其实成本比这个要低得多。

然后以土地上第一季油菜作为收益,按一亩地出油百斤计算,就是二十万斤菜油。

就算菜油价值只有香油,茶油的一半,五十文一斤,这里也是一万贯的收益!

刨去前期投入,四通将获得七千七百五十贯的利润!

这才特娘的又得面子又得里子!

当然实际收益率不可能做得到这么高,还有诸如管理成本等各项支出。

但是利润空间就在那里摆着,四通并没有赔本赚吆喝,有足够的动力刺激商贾们投入到苏湖土地开发中来。

这就是模式的胜利,两浙路转运司,真的能够做到不花朝廷一文钱,仅仅利用民间力量,将太湖开发这事情给办下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