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苏厨 > 第五百九十五章 改革和叛乱

苏厨 第五百九十五章 改革和叛乱

作者:二子从周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4:05:38 来源:笔趣阁

要下户能拿出钱来买地,那是想太多了,为了使土地不被大地主们吞并,苏油只能使用零息这种方式。

陕西牛价,是全大宋最便宜的,也是两贯左右,新式农具如锄镰之类,也得两贯左右。

还有草房,猪圈,畜棚畜栏之类,不过这些便宜,算下来一户人家,需要五贯。

于是苏油便结合保甲法的推行,正好了,朝廷实施了保甲法,十户联保,就以宗族,同乡为单位,推行乡约,相互帮助,相互监督,将日子过好!

银行的钱当然是要还的,但是封建王朝也有封建王朝的好处。

其实大宋地价并不高,与土地上一年产出的粮食价格相当。

只是如今的掠夺方式,实在是过于残酷了,

在水利工程建设完成,耕作模式得以改良,集中管理统一监督之后,苏油有把握让这些农人,三年耕作得留两年之蓄。

这就可以还清银行贷款,让陕西最贫困的十几万户家庭,回到温饱线上!

这也是眉山青苗法和王安石青苗法的最大区别,发给农民资产土地,让他们分期偿还,而不是强行放贷收息,残酷增加其负担。

赈济和放贷的最大区别!

如此德政,不是苏油能扛得住的,银行也只是具有管理权和监督权而已,所需的本金,名义上只能来自皇室。

苏油先从战利中拨备出四十万贯,作为捐赠转入皇宋慈善总会账户,再由太皇太后,皇太后分别降下懿旨,从皇宋慈善总会转出来,还添加了二十万贯,作为陕西扶贫基金。

六十万贯,二十万贯买牛,入了狼渡牧场的腰包;

二十万贯买农器,进了商州胄案和高家工坊的腰包;

还有二十贯修草房,进了四通商号营造司的腰包;

瓜分得妥妥的。

这些钱,三年后会再次变出来,重新充实到皇宋慈善基金陕西分会的账户之上。

这些钱还清之后,才轮到政府收回卖地钱。

一共为期五年。

这件大事,就连作为大宋皇帝的赵顼,都只有副署诏令的资格,为了显示自己的存在感和参与感,赵顼大手一挥,着令陕西提举常平司,负责给陕北移民发放种子,而且减免新移民前三年的钱粮。

这就是金融助力的威力,陕北地区,短短数月,在春播之前,实实在在地盘活了。

经过大规模人口普查,陕西如今仅有七十万户,人口三百万,相比顶峰时期一百多万户,四百多万人口,几十年来损失相当巨大。

因为贫困家庭,一家基本就一丁三口,或者两丁五口,所以这项宏大的人口迁移项目,将能解决陕西六分之一户人口的吃饭问题。

为了鼓励这部分人口多生产多生育,增加陕北的人口厚度,增加抵抗西夏的综合实力,苏油又上了一道奏章。

宋代税制,分了丁银和田赋,田赋超过丁银,则交田赋,丁银超过田赋,则交丁银。

如今陕西土地丈量已经完成,大量的隐户流民被清理了出来,渭北一期移民扶贫工程已经完成,二期土地开发正在继续进行。

朝廷的保甲法,青苗法,经过陕西地区当地士绅们的建言献策,集思广益,做了一些改良尝试,如今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在这种大好局面下,建议中书再接再厉,同意我们将改变陕西经济局面的触角,继续向上延伸——将陕西的丁银,折算到田亩之中,按田亩收取,不在按丁缴纳,以刺激陕西产生更多的人口。

以陕西丁口最繁荣时期,一百二十万丁为上限,以十年为期,争取增长到此数。

与之相应的,陕西路赋税到时候也同样会增长到此数,不过不再是来自丁银,而是来自田租,来自其它方面。

苏油重点提到,各地都有一种极伤天和的做法——“民生子必纳添丁钱,岁额百万,民贫无以输官,故生子皆溺死。”

凡丁税太重的地区,都存在杀婴之风,这件事情实在与大宋宣传的仁政南辕北辙,既然陕西现在有了实施舍良法的基础,完全可以实施起来。

舍丁税地,在唐代就有部分官员进行尝试,在如今北宋的苏州,荆湖,也有官员也在摸索摊丁入亩。

它的前提,是政府必须完全掌握土地丈量统计数据,避免隐田的出现,同时,还要避免过多的免税田亩的出现。

税制,其实在中国历史上摸索了很久,无论宋,明,清,都出现过很多问题,直到“摊丁入亩”,“官绅一体纳粮”这两条确定后,兼并虽然依旧盛行,但是已经不能影响到封建国家最重要的税收——农税了。

从此后,国家有钱了,这才是稳定的基础。

上亿两白银都说赔就能赔,相比之下,几十万贯岁币,连毛都算不上。

此举在明清施行,阻力非常巨大,因为明代国策是读书人免税,导致大量投效式兼并的发生,大地主完全享受免税带来的大福利,最后国家负担全部落到抗风险能力很小的自耕农身上,最后自耕农比例越来越少,国家破产。

清代初期也是如此。

如今的陕西,阻力小得多。

首先,北宋读书人没有免税的说法,只有官员才有。

其次,官员免税田亩有明确规定,虽然多占土地照样免税的现象非常普遍,但那毕竟是没有法理依据的。

第三,最有利的一点,宋代商税比例相当大,政府鼓励工商,甚至鼓励大宗海贸。

官员升迁,携带土产进京贩卖都是常态,以前在大相国寺,如今在万货集,甚至还开辟有专门场地给他们干这个。

这就让有识之士,将眼光投放到了土地之外的产业,而不是只有买地这一条投资渠道。

就陕西本地来说,上等户一直以来,缴纳的就是田赋,丁银改不改,跟他们没有关系。

对下等户和无地户来说,在苏油的努力下,他们正一批批一步步变成自耕农。以前的丁银,对他们来说就是勒在脖子上的枷锁,而到了现在,第一批分到土地的人,也就有了纳税的实力。

剩下还没被惠顾到的那些,名下没有田地,也就不用再交税,负担大大减轻。

对于中等户来说,他们本来就有地,精耕细作推广后,人力不足的问题凸显出来,只要添丁不添银,无论男女婴儿,父母让他们存活下来几率更高。

可耕土地面积增加,土地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会让相同的地区,能够养活更多的人口。

就算达不到蜀中“千人耕万人食”的水平,但苏油相信,种种改良措施并举之后,陕西会如后世动乱之后那样,进入一个爆发式增长期。

三月,中书行文抵达,苏油正式接管陕西财政,军政,具有了唐代藩镇的实权。

这是赵顼和王安石对他的极大信任,前提就是苏油的七十名护卫全部来自赵顼亲自任命;所有部队派驻监军;以及陕西转运司,在中书剥夺其广惠仓积累作为荆湖开发之本一事上,保持沉默。

又是一次利益交换。

苏油权力一到手,立刻开始渭州畜牧业深加工,农业深加工,商州煤铁工业基地,秦州金铜矿业基地,蕃部食盐扩产等诸多支柱性产业的推进工作。

关中平原,重新焕发出蓬勃生机。

而萧关外的河套平原,迎来了一次人为的饥荒,西夏人终于在谈判桌上认怂了。

大宋以恢复岁币为代价,得到了石门峡的完整控制权。

和议达成当日,天都山就爆发了一场暴乱。

副将杀死都管沙罗思,与忠于梁氏的军队展开了混战。

得到大量西夏正军军器,旗服的大叛贼李文钊,伪装成西平府方向赶来的援军,杀入寨中,很快解决了战斗。

事后,李文钊释放了忠于梁太后的将领和士兵,并让他们给西夏朝廷带去一份《讨梁氏檄》。

檄文中将梁氏一族骂得狗血淋头,说他们牝鸡司晨,大盗窃国。

号召西夏军民立即行动起来,反抗暴政,西夏,终当是嵬名党项的西夏!

同时认为自己应当继承祖上圣贤师富平侯的爵位,自任天都招讨都总管,宣布政治纲领——匡回国本,荡去妖氛,清澄血脉,明法施仁!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