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苏厨 > 第五十七章 瓷码

苏厨 第五十七章 瓷码

作者:二子从周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4:05:38 来源:笔趣阁

礼拜完毕,史大点火烧窑。

很快炉火便燃了起来。

焦炭燃烧非常稳定,这对瓷码的烧成是非常有利的。

这一批瓷码用的大窑,大小两套,一共七万多枚。

史大专心致志地照顾火候,苏油跟张麒几个小的交代了规矩,认真看,有问题先记下来,开窑后再提问。

除了自己在边上小声的解释,任何人不得开口说话。

经过改造的瓷窑,其实已经和后世馒头窑没有区别,甚至在燃料和结构上,比绝大多数后世柴窑更加先进,加上现在史大远超后世的柴窑经验和高超技艺,苏油对他完全有信心。

这还只是相对的低温,难度不大,直到傍晚,这一窑便烧制冷却完毕。

一匣匣瓷码被陶工们送了出来,陶匣打开,里边整齐排布着一枚枚精美洁白的瓷制印码。

同料,同工,同炉,这是苏油提出的要求,最大限度避免烧制时的公差。

老于带着两个儿子扑了上来,拿着百分尺开始测量瓷码的大小。

误差在厘级,最大零点三毫米。

这样的字码很少,但是按照苏油的要求,超过零点二毫米,也就是两小厘的,都属于淘汰产品。

老于都急了,唰唰唰排了一页大小字体交错的《唐诗三百首》出来:“小少爷你要讲道理啊!雕版都不过如此!”

苏油断然拒绝:“我们的活字码,就是要做到比雕版还要精良!”

老于顿时老泪纵横:“那老头我干了几十年的手艺,这就废了?”

苏油赶紧拉着老于的胳膊:“于工,这话从何说起?有了活字,对您的工艺要求只会更高。”

“活字码,只是解决了印刷的效率问题。你要努力做出更细腻,更秀美,更小巧的来。现在只是开创了一个印刷的新时代,不过仅仅是一个好的开始而已。离完全成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程文应也过来说道:“老于,小油说得没错,这批字体,和雕版大小一致,我们接下来,还要搞出更加挺括的纸张,更加细小的字码,更加精美的装帧。我大宋文教,只会更加昌繁。这其中,少不了你的功劳!走,回去试版去!”

老于这才醒悟过来,擦着眼泪赧笑道:“老夫这才是猪油蒙了心了,这么大好事,怎么就哭上了?”

的确是大好事,如此高精度的瓷码,安放起来只需要薄薄一层底胶,几乎没有错乱摇落的可能性,字与字的间距行列精度与雕版丝毫无差,但是效率那就是天差地远了。

苏油还对程文应提出建议,给审版工房配上几面铜镜,将排好的雕版通过铜镜来审稿,那便与正常看书无异。

这便不再需要专门看反字的专用人才,随便招一些识字的童生都能完成这部分工作,那批人则可以腾出来,投入到治码的工作当中来。

程文应对苏油的智慧,又有了更高的评价,这贤侄,简直多智近乎妖了!

于工对烧废的数百枚瓷码还是心疼得不行,准备带回去,说是打磨打磨也能合用。

这下就连有瓷公鸡之称的史洞修都看不下去了,老于你逗我,什么锉刀能吃得动玉瓷?小油说的,这叫废品率,是必然的,只能减小不能避免。

重做一批补上不行?有打磨瓷码的功夫,我都又烧出几千枚来了,这叫效率!效率懂不懂?!

史洞修的工作做完,便轮到程文应心急如焚,再三挽留不住,便只好任由他带着老于等人离开。

至于苏油,则留在了史家庄子,带着几个小孩参观,从淘泥到烧窑,全套流程看了个饱。

这些对苏油来说,都不是秘密,随口指点几处可以改进的地方,史洞修便乐得不行了。

苏油见史洞修很上道,便留下了又一张图纸,这又是提高效率的好东西——球磨机。

球磨机的原理很简单,就是一个大圆滚筒,放一些瓷球进去,在不断的滚动中,瓷球将添加到球磨机中的原料矿石碎料碾磨成粉料。

其中的工艺关键:滚筒内壁,轴承,还有就是动力。

内壁可以烧制玉瓷圆弧板,拼合成圆筒,然后用铁架加固,轴承则需要用到滚珠装置,这个方向,又和石家折刀的轴承研究方向重合了,只不过一大一小。

于是苏油建议,两家联合攻关。

史洞修看着图纸,听苏油讲解了原理,然后看着自家那个粗糙的没法看的试验品球磨机,又是口水直流又是眉头紧皱,跺着脚说道:“贤侄啊贤侄,东西绝对是好东西,可是你这总是给我们出难题啊!”

苏油笑道:“世伯,想想程家的活字印刷术,这东西虽然有些难度,但是绝对值得投入,观音土的矿石粉碎,入池沉淀工作,刻不容缓啊。”

史洞修一狠心一咬牙:“关我屁事!反正最后羊毛出在羊身上!大不了每套瓷器,再高估它两贯!”

这老头,压根都没想过玉瓷卖不出去的情况!

苏油不由得好笑:“世伯,悠着点吧,这地税可也不轻!”

说起封建时代的商税也是蛋疼,你如果只看正史,坐地商户,那就要交地税,大宋这里是百分之二,可谓相当轻松。

如果是行商,那就是百分之三,也不繁重。

然而……

世事就怕这个然而。

然而打开宋人笔记,奏章……

坐地生产上,利润丰厚的,多被朝廷拿走,搞榷卖专营。

然后各州县各路,均设有税卡,这个百分之三,是你走大路每过一次税卡,便要上交一次的税务。

也就是说,史洞修的瓷器,要运去东京汴梁,一路下来,三百贯的东西就升成了四百贯!增加了百分之三十,那是常态!

而且要打理好沿途各处税监,满足他们的吃拿卡要,否则便以各种理由拖延你的行程,管理费这东西,可是按天缴纳的!

只有一种人他们惹不起,官员,因此依托官员夹带私货,便成了一种普遍现象。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朝廷也在想方设法,钞引制度,应运而生。

如果你是买卖的官傕货物,先要交引钱,就是花钱买售卖许可证,也是仓票提货单。

西夏战争频繁,朝廷鼓励商人运粮草去延边诸州,为了保证大家的积极性,除了粮草利润给得丰厚之外,为了保证商人们不空手回来,便发明了盐引这个东西。

盐引,既是售卖许可证,也是仓票,提货单。

粮草运到边州,边州官府不给现钱,给的是解州盐池的盐引,一张价值六贯,可以去领两百斤盐。

领盐的时候还要交一贯的费用,一半是盐税。还有一半朝廷不讲理,说是搬运费。

领了盐,到达允许卖盐的地方,还没完,要去当地税监交行脚税。

虽然行脚税根据路程远近还不一样,越远的路行脚税越贵,但是这个行脚税只交一次,这便减少了很多中间环节的盘剥。

等到交完税收,就可以开始卖盐了。以东京汴梁为例,一斤盐能卖三十五到四十文……

等等,这里会有一个问题,解池盐六贯两百斤,折合下来已经是三十文一斤了,商人们赚什么?

朝廷便说这本身就是福利,是鼓励政策,要不然你们空着车回老家不是连这点利润都没有了?

你们的钱已经在卖粮草的时候赚够了,现在只是朝廷为了方便大家,换了一种支付方式而已。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