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苏厨 > 第五百五十一章 讨论

苏厨 第五百五十一章 讨论

作者:二子从周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4:05:38 来源:笔趣阁

《青苗法》的立意,是国库决不能亏损的,也就是说,不能产生不良贷款。

其中的风险控制措施非常严格,但是完全建立在“割韭菜”这个思路上。

这还没有说到《青苗法》的具体的实施,仅从立法条文分析,都已经能看出这个法存在巨大的问题。

这就是一部《吃力不讨好法》,《短期见效法》!

王安石对《青苗法》相当看重,也相当自信,认为无论从法理和实施上来看都没有任何问题,章惇将苏油的意见带到之后,王安石召集吕惠卿,王雱,曾布一起讨论。

吕惠卿看了章惇整理出来的苏油的观点,气得手足冰凉:“小儿狂悖!让他来,看我如何驳斥他!”

曾布目光闪烁:“苏明润此举,到底何意?”

王雱冷笑道:“何意?就是显他的能耐呗!上次《均输法》我们没有采纳他的意见,这是上门挑刺来了,我还是那句话,事事都往坏处想,这是不想见我们好!”

王安石制止了众人:“子厚,你与明润有交情,他当时态度如何?”

章惇想了一下:“参政,苏明润当得起光风霁月四个字,他说他赞同参政的想法,但是不赞同参政的方法,大抵就是……他也认为大宋不变不行,但是如何变……”

王雱怒道:“如何变,得听他的是吧?等他领了同军国平章事再操心不晚!”

王安石沉默了一下:“陛下今日问起均输法,也提及了粮价监督问题,说四通商号对于汴京,杭扬,蜀中的物价,有一个什么罫线图,一目了然,你们知道吗?”

众人都哑然,商贾之事,不清楚。

章惇说道:“要不明日我去拜访明润,让他讲解一下?”

王安石说道:“不用了,他已经将方法交给了沈存中,存中给我讲解了一番。”

说完摇头道:“苏明润理工,经济之能,天下无人可望其项背,我是真想与他聊聊。”

王雱急道:“父亲!”

王安石举手制止他继续说下去:“从明润的态度看,与朝中反对者不同。朝中反对者的纷议,我们尚能反驳,我怕苏明润到时候上书朝堂,就跟他定议北流一样,铁板钉钉,无从驳起……”

众人都是默然。

“他愿意私下与我商谈,其实是给足了老夫面子,就他目前请子厚的转述,老夫越想越是心惊。”

“均输法,的确是我们推出过激了,他在新法推出后,一言未发,也说明此子的仁厚。吉甫,他说的那几条,作为佐议条令,由中书颁布下去吧。”

吕惠卿拱手道:“参政,新法刚刚推行,当不至于此,或者稍待些时日,看看苏明润所说的那些是否有苗头,再行修订如何?”

王安石想了想,点头同意:“也好,那请明润明日前来一叙……不,明日老夫考察郑州,我去嵩阳书院,看看他的军器监!”

……

当苏油赶到嵩阳书院的时候,王安石和吕惠卿,章惇正在观赏书院的石碑。

见到苏油,王安石摇头:“明润,不知道后人会不会将老夫列为李林甫,杨国忠一等。”

苏油上前拜见:“介甫公言重了,李杨二人隔绝边臣上进之道,使成藩镇,盛唐以此覆亡,其罪千古昭彰。介甫公所行皆为解国家忧患,一身孓立进退两难之地,不计誉毁,岂二人可比哉?!”

王安石微微一笑:“明润是知我者。”

苏油说道:“那我们先入书房,我将近日将作监举措与介甫公汇报一下?”

几人入内室坐定,苏油正要开口,王安石阻止道:“在陛下面前早有议定,军器监事,中书,计司,不予干预,如皇家内库行事,明润不必告我。今日前来,也非为此。”

“明润请子厚转告《青苗法》的差失,欲与老夫相商,老夫特为此事而来。”

苏油也不客气,站起身来,从架子上取下几本厚厚的书册:“既然如此,明润将这套书赠与明公。”

几人接过一看,眼神就是一亮,王安石说道:“这是何等造书之法?与大宋目前所制区别甚大。”

苏油说道:“这是军器监尝试的新式书籍,我命人从内中借出最精良的雕版,以水玻璃浇模技术拓得字印,然后以铁汁浇出铁码,修整规饬后,以渗碳热处理方法将铁码化为钢模。”

“将熟铁切割成方柱,以钢模冲压,即可得到字码阴印,然后将阴印再次渗碳热处理,对铅锑合金挤出成型方柱进行冲压,即可得到铅锑字码阳文字模。”

“再以石纸为书页,油墨为泥,便能印刷了。”

“铅锑合金字码易于加工,排列精密齐整,得到的书籍比雕版更加精良。”

吕惠卿拿着手里精美的书籍:“这……这不是雕版?”

苏油笑道:“军器监还穷,怎么可能雕版,这是活字印刷,先用丝线装订成一二十页一份的小册子,再在书背用缝纫之法,将小册子缝制成一本书,在书脊贴上纸筒增加弹性,外边包上压字烫金的羊皮封面,就是如今这本书了。”

这套方法与后世精品图书做法无异,当然前提是油墨,渗透扩散率低的石纸,铅字码,皮革精加工等等工艺成熟之后,方才得见天日。

王安石喃喃道:“这样花费,价格比一套雕版还高吧?”

苏油说道:“对,的确比一套雕版还高,但是……咦?正好了,参政,中书有没有考虑收购军器监一套印坊?我军器监承揽全套服务,包括房屋造作,皮革纸张油墨供应,封皮制作,一座工坊提供铅字码两套,印刷机二十部,全套工匠上岗培训,打包价四万贯,如何?”

王安石大喜,他的新法中,学校是一条,重定经义,也是一条。需要大量印刷书籍。

吕惠卿适时咳嗽了一声:“太高了,如果明润同意将价格压到三万贯,国子监,太学,中书,可以同意各来一所。”

见苏油一脸难色,吕惠卿继续加码:“如今学校之议已定,如果明润答应将价格压下来,下一步中书可以同意十八路转运司,替各地学宫定制一套,供书籍印刷之用。”

苏油苦着脸:“一套普通版本的《四书》,市面上售价两贯,这种精装书册,起码得卖到三贯以上,寺判只需要印一万套书籍,就捞回了印刷坊的本钱,你的利润太厚,而我军器监的利润太薄,不公平。”

王安石皱眉:“二位怎么还真跟商贾一般讨价还价起来了?明润需要军器监自食其力,也是不易,要不……”

吕惠卿笑道阻止:“明公,一套印坊,和二十一套印坊,成本本来就是两回事,我们提高采购数量,自然要压低采购价格。虽然是从国家的左库搬到右库,但也是自然之理,是吧明润?”

苏油没有法子:“如果十八路算上,那三万贯价格可以接受,如果是汴京中三套,那三万五千贯一文不能少。”

王安石说道:“吉甫也不要逼人太甚,这样,三万五千贯,先将京中的三套置办起来,剩下的诸路学宫,按三万贯计,如何?”

苏油这才松了一口气的样子,恭恭敬敬地说道:“如此多谢参政体谅了。”

王安石说道:“明润,你经济之道甚为精细,关于《青苗法》的意见,今日便请畅所欲言,老夫洗耳恭听。”

苏油说道:“介甫公,其实蜀中十五年经济之道,如今就在你手中。”

棕色的羊皮封面上,烫着三个大字——《金融论》。

王安石说道:“蜀中经济之道,老夫也有研究,不过见效太慢。明润,四通钱庄,从眉山走到成都,用了八年;从成都走到杭扬,又用了五年;进入汴京,因承揽宝钞发行之利,官家入本,化为皇宋银行,也用了两年。整整耗时十五年啊。”

Ps:推书,《奶爸有植物系统》,一本少有的养儿子的种田文,文笔细腻,故事贴实,几乎没有毒点,强烈推荐大家去看看。

推荐词是小姑娘自己写的,说已经做好了被书友喷死的准备,我昨天看得入迷,相当好的一本种田文,和前两本相比实在是不像同一人之手,进步巨大。

喜欢种田文的可以去看看,真的不错。

另外,小姑娘家真的住在山里,老周快羡慕死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