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苏厨 > 第一千六百三十六章 殿试

苏厨 第一千六百三十六章 殿试

作者:二子从周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5-03-31 20:21:34 来源:笔趣阁

河北役务繁多,丁税免除之后,苏油还鼓励州县进行劳务输出,大量的河务、道路、城防、工矿,到处都要用人,这些人正好利用起来。

同时还鼓励各州县搞五小工业,也能够吸纳和安置一部分。

其实这样的政策,以前苏油在宁夏搞过,但是那一次只能算作是成功了一半。

一来宁夏三路新纳入大宋,一张白纸方便描画,二来原夏国政府对农奴压迫过甚,欢迎新政,加上原有压迫在农奴们头上的夏**人被干掉了大半,因此施行起来难度不大。

但是在河北这大宋的腹地这样搞,那就要万分细致小心了,苏油没有给河北地主们找到利源,没有给广大中下层劳力找到出路之前,可不管乱动。

治大国如烹小鲜,尤其进入深水区后,每一步都不能乱走。

因此去年河北四路的财政状况,并没有出现什么翻天覆地的改善,苏油的精力主要放在梳理各方关系,寻找症结,打下基础上头。

就连高滔滔拿到去年四路财政报告的时候都纳闷,点石成金苏明润难道不灵了吗?

今年伊始河北的产能才开始渐渐爆出来,几个工业大基地的陆续产出,让朝廷都松了一口气,这还是那个苏明润嘛!

诸事妥当之后,苏油再次开始了巡视,这一次的重点,放在了京东东路。

线路是沿黄河到临清,转入运河进入梁山泊,经郓州、任城、进入微山湖,再过利国监抵达徐州。

在徐州登上火车,一路视察沂州、密州、胶州湾北洋水师基地、莱州、登州,视察登州海军军事学院。

之后乘坐军舰抵达济水入海口的青州,经淄州、齐州回到郓州,再沿运河返回大名。

计划时间又是半年。

其实还有一个原因苏油没说,就是他内心深处,对漏勺的科举也有些紧张,对于苏家来说,考中进士只能算及格,最大的期望是进入二甲,也就是前十名。

其实以苏油现在的地位,俩孩子如今的本事儿,这个玩意儿可有可无,当真如苏轼曾经说过的那样,既愚且鲁,照样可以“无灾无难到公卿”。

可是又有哪个家长,不愿意见到自家儿女出息呢?

为了缓解这种紧张感,苏油决定给自己找点事情做。

元祐六年三月,苏油重新登上修缮调整一新的小火轮,踏上了巡视京东路的行程。

京东路颇为繁华,也比较安全,这一次苏油只带了一个排,和幕府随员,五百护卫和补给都不用了。

三月,庚申朔,御迩英阁,吕大防奏仁宗所书三十六事,请令图置坐隅,从之。

癸亥,上《神宗实录》,史官范祖禹、赵彦若、黄庭坚所修也。

帝东向再拜,然后开编。吕大防于帘前披读。

未久,帘中恸哭,止读,令进。

壬午,礼部奏名进士入殿,给进士们定名次的最后一场考试——殿试,正式开始。

这次科举,因为三个少年的参加,朝野瞩目。

王彦弼是徐国长公主之子,陈梧是陈昭明和苏小妹之子,漏勺是苏油之子。

三人都是早得恩荫,除了带着将作监、军器监的实务,还是高滔滔特旨奉陪官家的三个伴读。

因此这次科举,不但事关三家,还干系到太皇太后的眼光问题。

为了防止舞弊,这次试官的选举可把吕大防和刘挚为难死了。

苏门学阀势力堪称恐怖,义理、文章、诗赋,理工,天下独步。几乎满大宋提得上名号的学者,都和苏门关系匪浅。

偌大一个翰林院,竟然找不出跟苏家没有关系的学士来提举!

最终定下的人选,乃是许将和刘奉世。

刘奉世虽然和苏轼等人交情不错,但是他是经学和史学大家,与苏门学阀的学术交集最小,除了贡献出墨庄的书籍给可贞堂翻刻,与苏油也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

许将资格也不错,是状元出身,对理工之学也不陌生,当年复原仪象台,还是苏油借人家收藏的仪器才破解关窍。

不过那已经是许多年以前的事情了。

但是高滔滔不太同意,将吕大防和刘挚召至殿中问道:“最近因为宁夏三路问题,许将被苏辙弹劾,且许将才从尚书右丞去职,这个合不合适啊?”

吕大防只好说道:“臣等遍择翰林,唯使二人,方能平息众议。”

刘挚也说道:“因为三位公子的举事,朝野已经闹得沸沸扬扬。之前的开封府试,三人名次太高,士子们以为邓润甫出题过难,有些议论。”

“之后礼部试,三位公子依旧高中,士子们又以为梁焘出题过易,依旧有议论。”

高滔滔不禁失笑:“这却太没道理了吧?合着非要让仨孩子落榜,方才趁了他们的愿?”

吕大防躬身道:“我朝科甲极重,臣等想来想去,唯有许将出马,方可止议。”

高滔滔有些不悦:“你们只想着对士子们有交代,却没有想过对三个孩子公不公平?许将才被苏辙弹劾去职,能保他不挟私怨?”

刘挚说道:“许将乃嘉佑八年状元,文武双全,廉洁奉公。苏辙弹劾他,是因新军调动一事,之前都省联席会议已然决意通过,许将在场,也表示了同意,事后却又以为不妥,奏请太皇太后缓行。”

“如其当时不合,就不该同意,之后以为未妥,亦当先请两省,苏辙弹劾,并没有错。”

“而许将后来反对的理由,是认为两军互调五千里,诸多难明,可能导致变故,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于今看来,其实是许将自己多虑了,故而上书自请解去省职。”

“苏辙的弹劾,当时太皇太后是留中了的,故而许将也不是因苏辙弹劾而去。”

“即便算作二人相争,也皆为国事制度。都是襟怀坦荡之人,臣保许将不会不公平。”

见高滔滔还在犹豫,吕大防奏道:“其实以臣观之,邓润甫试题本非严,梁焘试题本非宽。实在是世人庸扰,见识愚钝,无事生非而已。”

“在高尚之人眼里,其实不当一笑。”

“臣以为徐国大长公主、陈学士、苏县君、司徒、仙卿、许将、苏左丞,皆高尚坦阔之人,定不会以此芥蒂。故此举所为者,徒塞众人纷乱之口而已。”

高滔滔沉吟半晌,最终到底还是同意了。

大殿之上,士子们在唰唰书写,赵煦摆着扑克脸端坐殿上,右手的拇指和食指在大腿上轻轻捏着一点袍子上的丝绸摩挲,说起来,这娃比下头三位埋头苦写的考生还紧张。

理学已经成为显学,此次科举当中,不少考生都将理学的内容加入到试卷当中,希望能够被考官高看一眼。

但是那些卷子里边的内容,有些实在是荒诞不经,在赵煦这个如今的理学内行眼里,一眼就能看出这些举子对理学根本就不精通,完全是临时割裂一些材料死记硬背,考试的时候又强行填入到自己的行卷当中。

天理人情是一篇大文章,是由文、理、哲三门大纲纠结而成的一个坚不可摧的高塔,基础不牢靠,在严密的逻辑思维前便会到处都是漏洞,站不住脚。

其实负责举试和礼部试的邓润甫和梁焘同样不精通理学,但是他们是懂得文章好坏,文思异常清晰的人。

学子们这些小儿科的名词堆砌,以两人老辣的眼光一眼就能看出来,然后毫不留情的黜落。

只有那种能看懂,且让人佩服其中道理的文章,方为好文章。

但是考试结果公布之后,所有人都不知道,邓润甫和梁焘,其实心底里也在暗自心惊。

两人是真的没有刻意打压谁或者拔高谁,为国选材,都是挑文笔老道,观点精炼,见识非常的好文章。

谁都想不到,那几篇文理周严,直如刀笔老吏出手的试卷,竟然出于三个孩子之手。

不说新进学子,就连翰林院里那些不通事务,只知道皓首穷经的迂呆翰林,都不是敌手!

而且非常符合自己的心意,那些文字换成自己来写,大约也就是如此了。

殿试要考一天,最早交卷的是漏勺,之后是陈梧,等到王彦弼也交了卷子,三人考试没啥变故意外发生,认为自己完成了保驾护航任务的赵煦,站起身来转屁股就走了。

接下来就是弥封试卷,朝廷赠烛,赐酒食,赵煦题字,静待结果。

许将自是不用说的,北宋的状元几乎没有哪个不是实打实的高手,文章水平是前后千年的巅峰。

而且许将类似苏颂、苏轼,兴趣爱好极为广泛,天文地理,金石书法,机械数算,无一不精。

只不过许将状元出身,更看重自己的文名,不愿意在理工方面张扬罢了。

然而哪怕是出于兴趣爱好,许将也复制还原出了华夏古代的不少天文仪器模型,就连苏油都曾经上门求告。

等到秦观等人将选中的试卷送上来,许将从中选出了十人,又检查了一遍余卷,确认没有漏掉高才之后,得意洋洋地对刘奉世说道:“这次科举试卷质量之高,若非老夫判卷,可得累死一大帮子!”

说到这个刘奉世都不得不服气:“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学子们希图幸进,文字里边穿凿理学,甚至理工。如非许公明辨,怕是真要被一些人得逞。”

许将哈哈大笑:“都是瞎胡闹,在文章里穿凿理工的,不说是不是真正精通,气格上就落了下乘,老夫是一篇都不会取的。”

“至于理学倒是可用,不过那也得精彩,你不能写理工,但是你得懂,否则理学之用,你也写不通透。”

“朝廷选士,那是要选经国料民之辈,又不是选工坊管事银行会计,因此不能纠结于细务。”

“世人多因理工之用,而认为理学就是从下之学,其实大谬。不过是其立论之地,根基皆在于实处罢了。”

“所以不懂的,压根就装不了懂,还不如老老实实从圣人之言撷取论据,亦能成说。”

刘奉世说道:“所以十人里边,言论不采理学的共有六人,就算天下士子,这回也没话说了吧?”

许将将胡子一吹:“自己学问不精希求侥幸,反倒还占理了?”

“这种人敢来老夫跟前闹,大棒子打出便是,哪里那么许多计较!揭封吧!”

文华殿,高滔滔和赵煦早早就来了,一直在等候结果。

不多时内官奏报:“许学士,刘学士殿外候旨。”

高滔滔赶紧说道:“叫进吧。”

待得二人入殿请安之后,高滔滔问道:“王彦弼、陈梧、苏轭,可取中了?”

这个取中不是问的靠后排名,而是二甲以上,前十名。

许将立即躬身,硬邦邦地道:“士林华选,乃为国家拔掖人才,所重者至公至正,绝幸无私,岂可以亲疏设问?臣请太皇太后收回此语。”

高滔滔恨得牙痒痒的,但是也拿他无可奈何:“学士所言有理,就请宣读吧。”

许将这才将章奏打开:“臣许将、刘奉世,奉旨提举元祐六年进士及诸科及第、出身事……”

你能不能快点?!

好不容易等到许将念完前头的啰嗦话,才听许将一声轻咳:“臣等共举——”

“元祐六年进士第一人,开封府人士,王彦弼,字辅之。”

赵煦面露惊喜之色,高滔滔的嘴唇却开始颤抖,眼泪都要抑制不住。

自己的那个女儿,实在是太不容易了。

虽然她从来不提,但是高滔滔知道,王家人如今还是认为,天家夺了他们家一个进士。

现在自家女儿亲力亲为,这才是在王家最擅长的领域,狠狠抽了他们一记耳光。

王家这下怕是转眼就会求告上门,而自家女儿,终于能够扬眉吐气了。

大宋就是这样重视士林华选,哪怕是天家也逃不开。

清官难断家务事,高滔滔贵为国母,常常都只能委屈自家儿女,侄子。

不禁暗自叹气,有了个状元儿子倚仗,女儿总算是苦到头了。

王家人,天家虽然耽误了你家一个进士,现在终于还了你们一个状元,再也不欠你们的了!

就听许将继续念道:“元祐六年进士第二人,蜀中阆州人士,马涓,字巨济。”

“元祐六年进士第三人,蜀中眉山人士,苏轭,字子衡。”

“元祐六年进士第四人,开封府人士,陈梧,字子鸣。”

……

下边的赵煦已经听不下去了,许老头你要死!

明明都考得这么好,刚刚太皇太后问你,你回一句取中不就是了?非得还进谏一回,搞得大家心里七上八下。

不过这种先忧后喜的情绪变化让欢喜得到了加倍,不光自己,就连太皇太后都有些失态了:“既然如此,那就放榜吧。”

许将和刘奉世都愣住了:“呃,启禀太皇太后,十人试卷,尚需御览,然后由御笔择定最终排名,臣等不敢代劳。”

高滔滔乐呵呵的道:“士林华选的文章,老身也看不出个什么好歹来,哥儿的学问也没到敢与二公比肩的地步。”

“不用再审了,就依二公之议,赶紧放榜吧。”

许将心里暗自吐槽,老太太这是已经快乐疯了,哥儿这种称呼都在殿上说了出来,赶紧躬身:“臣还有一请。”

高滔滔现在看许将怎么看怎么顺眼:“许公请讲。”

许将说道:“王彦弼、苏轭、陈梧,三人幼得恩荫,太皇太后特命随伺帝侧,日讲进学,如今皆取高位,此乃太皇太后识人之卓见,亦多年慈育之厚恩也。臣为太皇太后道一声喜。”

高滔滔一副学霸家长高考成绩公布后的凡尔赛模样:“这都是孩子们自己努力争气,哪里就是老身的功劳了,当不得的……”

许将的奉承也只是要引出下边的话:“然此次科举,京中颇有议论,臣请于放榜之日,将今科进士前十名的试卷张贴于黄榜两侧,以示天下。”

刘奉世也道:“还有明法明算诸科,各有标准答案,臣也请张贴于宣德门外,诸生可以根据答案,推之自己的名次高低,庶几示朝廷允正,天下至公。”

“准奏!”

……

汴京,樊楼。

王胖子一阵黑旋风般闯进门来:“看到了看到了!三位少爷都在榜上!辅之少爷取了状元、漏勺少爷取了探花、子鸣少爷取了传胪!我的个天啦!”

李学究一抖报纸:“《时报》不是登得明明白白,非得跑宣德门去看?还有,小苏探花字子衡,别水瓢漏勺的乱叫!”

王胖子一屁股在李学究身边坐下来,取过李学究的茶壶就往碗里边倒水:“你就是冷清的性子,根本不明白人山人海挤在宣德门看榜的乐趣!”

李学究取笑:“又不是自家子侄,看把你欢喜得。”

“怎么不是?!”王胖子不依了:“司徒有一日带着他们来找过我,还有另外一位小少爷,在我家店铺卖了一天米豆来着,说是什么……体验民生,当时我就看着几位小少爷将来指定高中!”

茶肆里众人都是纷纷取笑王胖子,哎哟王家米店这回可是要大生发,伙计里边竟然出了一个状元,一个探花,一个传胪!

王胖子满脸通红,挣着脖子喊道:“明明就是真事儿嘛!怎么都不信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