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苏厨 > 第一千零八十一章 衡山之谋

苏厨 第一千零八十一章 衡山之谋

作者:二子从周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5-03-31 20:21:34 来源:笔趣阁

第一千零八十一章衡山之谋

待到萧禧退下,赵顼才有些哭笑不得地开口:“小金沱,只怕道隆那里,没有这等粗压的黑茶……明润这个萧禧可是难缠,大宋在他手里边吃了不少亏了。”

蔡确一直没有开口,这时候说道:“陛下,看来鱼国公和萧使相的交情还不错,要不,和萧禧谈判的事情,让他主理?”

苏油笑道:“说起交情,只有当年萧禧提兵四万欲渡黄河,被我拿弩炮威慑,然后揣着震天雷入营相胁的交情。那时候臣还是枢密副都承旨,这一晃眼也好多年了……”

王珪有些恍然:“难怪萧禧对明润你如此客气,看来夷人就是如此,畏威而不怀德。”

苏油拱手道:“王相公说得在理,讲理的国家,普天下就我一个大宋,至于别国……还是多从所得利益分析其行为动机比较实在。”

王珪对赵顼说道:“辽人这份协议,老臣觉得实在是不妥,他们要求开放通商,摆明了是想要侵占更多的利益,一年五十万贯金帛还不够,实在是欲壑难填!”

赵顼对辽国一直有些畏惧情绪,河北河东的实际情况,经过军机处奏报之后,更是如坐针毡。

关键问题在于,北方凋敝,即便是想增兵,北方经济和人口也负担不起。

据都水司奏报,今年的河情又不容乐观,说是极有可能爆发六十一年一遇的大洪水。

赵顼看完当时就摔了奏章,老子登基才多少年?这六十年一遇的大洪水都遇到几次了?!说好的六十年一遇呢?!

岁币问题是绝对的耻辱,辽国从以前一年十万贯,加到了现在的五十万贯,大宋也只有一次次退让,毫无办法。

看了看赵顼的脸色,王珪说道:“好在大宋这几年经济大好,他们要贸易,似乎也……”

苏油冷笑道:“辽人说得好听,贸易,他们拿什么来贸易?就他们现在的马匹,我们还真看不上眼了。”

“根据晁补之整理的辽国资料,契丹族本是游牧民族,畋鱼以食、皮毛以衣、马逐水草、人仰湩酪。”

“占据幽云之后,才开始营造绿洲,将掳掠的汉人填实其中,渐渐有了农业、手工业。”

“如今辽朝的经济,主要还归于群牧使司,他们的群牧司,类似我朝的转运司设置,这就说明其主要的经济出产,还是以牲畜为主。”

“其土地与大宋相似,分公田和私田两类。沿边置屯和募民耕种的在官闲田,算是公田,百姓领种十年以后,要对朝廷缴纳租赋。”

“同时也开放购买,占田置业入税的那些,便是私田了。”

“屯田多集中在北部沿边,私田则多在辽国南境。其国内负责耕耘的是汉人,与大宋无异,主要也是男耕女织。”

“这些人,多为历次战争中被俘掠汉人的后代,现在已经成为辽国腹心地区许多头下军州的主要人口。所出钱粮,除少部分需上缴,其余收入皆归头下主所有。”

“辽廷自圣宗澶渊之盟后,进入了一个稳定发展时期,对内革除弊政,整顿吏治,任贤去邪,开科取士。对外表面与我朝息兵,暗中却支持党项。”

“为了鼓励百姓开辟荒地,辽圣宗立例,若成功开辟农地,可免租赋十年,一时间辽朝达到了鼎盛时期。”

“不过圣宗之后,政治昏暗,前后经历了兴宗朝萧耨斤之乱,当朝耶律重元之乱,废后废太子之乱,国事日促。”

“这些年我大宋灾害频繁,北方也同样如此,旱,蝗,前年上京还遭遇了一次大火,对于脆弱的辽国经济来说,打击是非常巨大的。”

“去年南京大饥,辽主不得不免其租税一年,并出钱粟振之。他们的日子,也不好过。”

“还有重要的一条,辽朝历代君王太后均大兴佛教,寺庙拥有大量的土地和佃户,这些多是贵族、官僚随同土地转赠的。”

“寺农既向国家纳税,又向寺庙交租,加上北方气候的关系,土地产量不高,佃农生计艰难,一遇饥荒,便只能流离。”

“其农业大致如此,手工业就更不用说了。”

“下层平民,多用皮,木,陶,虽然也有鎏金、鎏银、染织、制瓷、造纸之术,甚至有的工坊技艺还很高超,但是皆是为权贵服务。”

“唯一拿得出手的,就是马具和钢铁。”

“但是他们的冶铁业,二十多年来,规模没有多大本质性变化。”

“辽东是其产铁要地,最初曾以横帐和大族置曷术石烈。”

“曷术,即契丹语‘铁’,曷术石烈,就是从事冶炼的军监。”

“曷术石烈在辽圣宗时因户口繁息,在首山、三黜古斯和柳湿河分置三冶,改石烈为部,其部仍以铁为赋。”

“契丹镔铁,曾经和他们的马鞍一起,被誉为天下第一。不过如今嘛……”

“其国能生产白瓷,青绿瓷,三彩瓷,品质连高丽人都嫌弃……”

“不过因为佛教盛行,烧大佛瓷像的本事倒也不弱。”

“至于商业,早期辽太祖在炭山北建立羊城,起兴榷务,买卖牲畜,以通诸道市易。”

“之后建成五京,才开始有了像样的商业发展。”

“境内也出现了富有的商贾阶层,但是经济规模实在是太小,小到连铸币都不用。”

“流通货币中,辽钱所占数量不及百分之二,而宋钱,舶来钱,占了几乎全部。”

“其国内情形,大致如此,可以说每年岁币的五十万贯,除去丝帛,剩下的二十五万贯,就是辽国的主要经济流通增量。”

“我们在发展,他们也在发展,如今看来,二十五万贯的货币流通增量,已然无法满足其经济需要。”

“但是根据晁补之记忆的资料,辽朝国内部的农,工,商业,并没有什么巨大的变化。”

“因此这个经济体量的增长,只能是和辽国沿海州郡的贸易兴盛,息息相关。”

“而如今辽国沿海州郡的贸易,都掌握在我大宋的手里!”

王珪眼神顿时一亮:“衡山菁茅之谋?”

这是春秋时期管仲的谋略。

春秋时期的衡山国是一个擅长打造兵器的国家,各国都采购衡山国的兵器。

齐国想要吞并衡山国,管仲便大量高价采购衡山国的兵器。

衡山国人见有大利,于是全民造兵器,没人愿意从事农业生产了。

管仲又高价收购各国的粮食,使各国富余的粮食都流入了齐国。

这样,齐国虽然花了大价钱,却拥有了兵器和粮食,并破坏了衡山国的经济平衡。

之后管仲突然停止收购兵器,开始攻打衡山国。

而衡山国空有钱财,却缺少粮食,各国富余的粮食又都被齐国收购,无从筹措。

于是衡山国不战而败,俯首称降。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衡山之谋”。

这种经济谋略管仲还玩了很多,相似的还有“绨缯之谋”、“鹿鸟之谋”、“菁茅之谋”、“石璧之谋”。

都是以经济手段,为齐国谋取政治利益。

王珪蔡确都是饱读诗书之辈,这些自然是知晓。

不过他们知晓,辽国人同样知晓,苏油笑道:“大家都是读过书的,辽国人现在怕也没有衡山,楚国那样好骗了。”

赵顼想想也是,《管子》都烂大街了,这几个典故谁不知道呢?

就听苏油接着说道:“不过手法大致还是不变的。”

赵顼不禁有有些雀跃了:“明润,说说看。”

苏油说道:“管仲的法子,其实就是制造一种虚假的供求关系,而这种供求关系,短期内看来,是利敌不利我,但是却严重影响了敌国的经济结构。”

“在敌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化之后,一旦这种供求关系终止,会对敌国的民生,国力,将会带来严重影响。”

众人都是暗暗点头。

苏油说道:“但是遗憾的是,各国都有理智之人,他们的存在,会极大的提高国家政策的容错率,而只要是水准以上的君王,绝不会干这样的傻事。”

赵顼心都凉了,那还说个什么鬼呢?

ps:推书《三国之随身魔法塔》,刘秀系男主闯三国,陨石警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