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苏厨 > 第一千零七十六章 音乐

苏厨 第一千零七十六章 音乐

作者:二子从周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5-03-31 20:21:34 来源:笔趣阁

第一千零七十六章音乐

这个问题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乐律与时序,度量衡,天文,朝制,礼仪皆有极大的关系。

一句话,这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音乐问题,还是华夏民族一直用来指导民族进步的哲学理论。

音乐和哲学,看起来似乎并不属于一个范畴。

音乐遨游在情绪的天空,被用来描述最深刻、最细腻、最广泛的人类情感世界。

哲学则行走在理性的石阶上,以缜密的思考,严格的逻辑,揭示人类与自然界本质上的规律。

但是两者也有共通之处——同属于人类最高级的思维活动,都超越了语言的羁绊,没有国界的限囿,都是人类共同的财富。

而华夏民族,可以说是最早将它们联系起来的民族,很早就赋予了音乐以“宇宙信息”的属性。

所谓“奏律歌吕,合阴阳之声。”“圣人作乐以纪中和之声,所以导中和之气。”

夏祭之后,百官们又开始了继续关于礼乐的撕逼,定音,就成了重要的一个争论点。

礼乐礼乐,乐和礼是配套相成的,大宋之立国以来,先后三次定乐,然皆不尽如人意。

其中一项就是标准音高的问题。

太常寺收藏的大乐钟磬一共有三种:王朴制作的乐器,李照制作的乐器,胡瑗、阮逸制作的乐器。

其中王朴之乐,其声太高,太祖皇帝曾经明确表示不满意。

这个问题很严重,因为还是有神秘学因素和情绪体验在里边——“音高则悲,亡国之音也。”

于是仁宗景佑中,又命李照定乐,参照律法以取黄钟之声。

但是这又不符合大宋人的当下习惯,似乎过于低沉,所谓“时人习旧听,疑其太重,李照之乐由是不用。”

到皇佑年间,胡瑗、阮逸再定大乐。比王朴乐声音略低,而声律分布相接近。但是铸成的大钟,音色又出了问题,声音弇郁,所以还是不能用,于是郊庙依旧用王朴旧乐。

但是太常寺乐工在使用王朴旧乐过程中发现了一个问题,“若用王朴乐,钟磬即清声难依,如改制下律,钟磬清声乃可用。”

搞了一百年,朝仪礼祭的音乐始终没搞好。

致仕赵抃也是大音乐家,上书朝廷,陛下此事非我朝乐律大家苏油苏鱼公不可决。

于是在朝会之上,赵顼将这项光荣而重大的任务交给了苏油。

苏油当时都傻了,我啥时候成了我朝乐律大家了?!我手上事情多得一逼,赵公这是要整死我吗?

赵顼呵呵笑,明润你就别谦虚了,当年你可是凭乐律之学,从赵公手里赢取了大白龟的,此事赵公早就给你记在小本本,啊不,笔记里了。

十二岁发明十二平均律,这么巧,你敢说不是天意?

看到群臣投过来的充满对神秘事物的景仰目光,苏油都无语了,这……这也太牵强了吧?!

没办法了,苏油只好接下了这个差事。

这差事不简单。

大乐之作,包括了琴、瑟、埙、篪、笛、委、箫、笙、阮筝、筑,镈钟、特磬、编钟、编磬。

其中镈钟、特磬、编钟、编磬使用最多,所谓“于众乐中声最烦数。”

而宋朝郊庙之乐,则先奏文舞,次奏武舞。

而文舞容节,殊无法度,难称盛德。

而武舞容节,则记录着大宋的建国历程,包括淮扬底定,荆湖来归,邛蜀纳款,兵还振旅等内容。

每一首都有歌词,出自神童出身的家杨亿之手,称为《太常乐章三十首》,是太常寺大礼仪的保留曲目。

但是武舞也是乱七八糟,起码出场方向的和当时宋军进军的方向都不对。

因此不光音乐有问题,连舞蹈也要跟着改。

好在苏油也不是完全的门外汉了,手底下同样有一大帮音乐人才。

其实十二平均律出来之后,整个礼乐定制,对于苏油来说就只有一个问题——定黄钟。

只要确定了黄钟音高,其余所有的音高都能通过数学运算计算出来。

而黄钟,是华夏最重要的基准音。

《吕氏春秋》把这一发明归于皇帝时期的乐工伶伦。

这是一个神奇的音律,《后汉书·律历志》:殿中候,用玉律十二。惟二至乃候灵台,用竹律六十。候日如其历。

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引《续汉书》:“候气之法,为土室三重,户闭,涂衅必周,密布缇缦於室,中以木为案,每律各一,内痺外高,从其方位,加律其上,以葭莩灰实其端,案历而候之。

其月气至,则灰飞而管通,盖音声之道与天地之气通,故取律以候气。”

黄钟这根律管,在冬至日这一天,会“灰飞而管通”。

冬至,是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

对于古人来说,这是最容易观测的一天。

《汉书·律历志》还记载,黄钟是一个用竹管做成的律管。它的长度为九十分,截面积为九平方分,容积为八十一立方分。

十分为一寸,八十一立方分为一龠,两龠为一合,十龠为一升,十升为一石。

往黄钟律管中盛入黍米,可容一千两百粒,重为十二铢,它的两倍即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

因此《国语·周语》有这样的记述:“……是故先王制钟也,大不出钧,重不过石。律、度、量、衡于是乎生。”

所以这不光光是一个音乐基准音,还是华夏民族长期使用的节气观测工具,长度单位,体积单位,重量单位。

但是周代的这个单位已经丧失了,历史上的律长也一直在变化,也没有真正能够实用定音的黄钟律管传下来。

这就导致了到了宋代,黄钟到底是怎样一个音高,变成了历史的大谜团。

争论很大的原因,也是因为这个。

苏油的事情太多了,所以他没有浪费很多的时间。

度量衡功能已经不重要了,苏氏度量衡,同样包含了宇宙神秘学的重要内涵——地球本初子午线的两千万分之一为一米,结合水这种物质,同样可以确定体积和重量。

这也是众多士大夫对理学认可的重要原因——合乎天道。

只用了一周的时间,苏油就给出了完美的解决方案。

总理商周考易局司马光,在洛阳收集到了一口编钟,经考订,乃是十二律中的清声之一——太簇。

苏油已经揭开了声音的高低的秘密——频率,并且给频率确定了一个度量单位——振次。同时发明了测试音高的工具——音叉。

这些是理工之前就已经成熟了的手段和设备,钢琴调音就是靠的它们。

经过推算,周代的黄钟,其频率正好在八百六十四振次。

神奇的是无独有偶,这个音降一个八度,正好与如今流行的钢琴,键盘中间那个音,频率完全一样!

那个音是大宋音乐专家们为了得到与人声最和谐的应和,经过多年调整后最终确定的。

古今神奇的相契,冥冥之中,似有鬼神!

疯了,士大夫们又疯了!

苏油功成身退,献上了司马光送来的西周太簇编钟,理工新制的黄铜律管,标准音高测试用音叉,以及在十二平均律基础上,由绿箬和王从之分别撰写的音乐理论著作——《律吕清要》和《五音正义》,这事情就算结束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