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苏厨 > 第一千零三十八章 问题

苏厨 第一千零三十八章 问题

作者:二子从周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5-03-31 20:21:34 来源:笔趣阁

苏油也收到一坛,但是苏油心眼比苏轼那些朋友多,一算就知道不对。

路上就花了不少时间,算下来酿酒的时日最多不过半月。

半月时间就能酿出美酒,苏油是绝对不会相信的,将坛子扔到一边,任你说得天花乱坠,奈何我不动如山。

结果还是出事儿了,木客嘴馋,偷饮了一些,然后老人家差点就仙逝了。

多亏了石薇从魄门灌肥皂水浣肠,还不惜重金买来椰子输液,才将它救了回来。

害得木客如今见到粗陶酒罐子,那是能上屋就上屋,能上树就上树。

俩小子听得眼里放光,韩家的教育方式,虽然还不至于每天将自家娃锁在书房里边那么极端,但是起码从早到晚的教导也是非常严格的。

对苏家这种放羊式教育,那是向往得很。

可惜这种期盼被韩纯彦无情地打断,冷冷地对两个弟弟说道:“少保,夫子,那是前世宿慧,只需要一半的精力放在学习上,就能超越旁人,你们能做到吗?”

俩小子顿时垂头丧气。

苏油也懒得干涉人家的家教,笑道:“其实此次过来,是有事求世兄。”

韩纯彦连称不敢,说道:“少保但请讲来。”

苏油叹了口气:“事情还挺多,韩家在四路的影响巨大,同时对河北河东的民情舆情甚为了解。想要有所举措,我觉得,怎么也得问问你们的意见,看看可行不可行。”

韩纯彦说道:“不知道少保要垂询哪方面,如果是四路民情,少保尽管问,韩纯彦知无不言。”

苏油轻轻地说道:“兼并。”

韩纯彦顿时脸色变色:“少保是何意?指我韩家乃是兼并之家?”

苏油说道:“世兄你误会了,韩家虽然拥地千顷,但这些土地乃是通过赏赐得来,与兼并还是有些区别。”

“以范文正公之德,也要给族中置地两千亩,使族人无得寄人篱下之忧。”

范仲淹自幼丧父,母亲带着他改嫁,继父其实挺开明,但是几个兄弟不咋地。

当年那几个李家兄弟不好读书,举止奢侈,范仲淹好言相劝,却遭到冷嘲热讽。

几个兄弟讥刺他这是我李家的财产,我们如何用与你何干?倒是你吃着我们李家的饭说我们的不好,你有意思吗?

范仲淹愤而离家,前往京师求学,哪怕到了划粥为食的程度,也再没有向李家请求过一次资助。

等到功成名就之后,范仲淹为从来没有对自己帮助过一文钱的范家族人,置办了两千亩族田,并且告诉他们,自己之所以要这么做,只是希望自己的族人,永远不要体会那种寄人篱下的滋味。

韩家乃是大族,加上历朝皇帝赏赐,地方任官,这么多年下来,韩家的地在相州,那是占地极广,用阡陌纵横来形容也不为过。

宋朝国家所属的土地,也就是官田,其实如今还很多,因此并不抑制兼并。

而且苏油也认为,如果土地上的赋税能够被国家实打实收取得到手,那么对于国家来说,土地的所有者是谁,问题其实并不大。

至于无地人口,那就多想办法。

比如移民,荆湖南海甚至新宋洲;

还有产业结构调整,工业商业服务业,让无地人口有更多选择;

比如精耕细作,以人力成本为代价,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的产出,让少地的自由民得到足够的利益,让大地主们因人力成本的无形加剧而负担沉重。

办法有很多,但是想要在北方施行,苏油想要告诉韩家这样的大地主阶层,告诉他们即将到来的转变,提醒他们吃相不要那么难看,得知道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考虑了一下怎么斟酌语言,苏油问道:“王公在郓州的举措,世兄可有听闻?”

王克臣到了郓州,连续办了几件大事。

第一步就是遣程杲带州丁围了梁山泊,然后程杲又遣程岳上山,招安匪首。

程家兄弟在河北的大名,就跟《水浒传》里边的卢俊义和晁盖差不多,于是大家喝了一台酒水,开开心心地下山见王克臣。

王克臣好生劝慰,该回家的回家,该安家的安家,梁山泊周围“盗匪”们开辟的农田,直接分配给被招安的“盗匪”们,结果郓州城多了八百自耕农,官府籍册上多了近两万亩耕地。

人家“盗匪”们开荒种地的能力,好像比大宋厢军强多了!

结果就是王克臣治郓州,到任伊始接连建树。

剿匪是一功,人口增长是一功,开荒是一功。

害得老王给苏油的信里边连称惶恐,明润我这还啥都没做啊,怎么就莫名其妙先立了三件功劳呢?

苏油收到信件之后也是哭笑不得,这尼玛,设官还不如无官,难怪汉初要行黄老之制呢。

其实宋代很多的所谓“起义”,都是类似的性质。

这事情换另一个官员来操作,极大的可能就是疯狂剿匪,企图将“盗匪”们开垦的两万亩耕地私吞。

然后还有更大的可能打不过人家,呵呵呵……《水浒传》就真正的上演了。

王克臣是勋贵里边的异类,不差钱,还是正牌进士出身,又属于文官系列。

身兼两种身份,做官的目标是维护家族地位,因此也就不在乎那几百顷良田。

两万亩耕地种粮食的话,就算是年年丰收,也不过就四万贯收益,刨去赋税和成本,差不多留得下两万贯。

然后这里边地主能得到三成,呵呵呵,六千贯,汴京城里边一套好点的房子都买不起。

看过四通账簿的老王觉得要是这都要伸手,自己丢不起那人。

就这么一丢丢的“德政”,便让郓州城老百姓奔走号呼。

咱地界上来大清官啦——青天大老爷啊——大家别闹好好过争取将他老人家多留几年啊——

韩纯彦苦笑道:“王公在郓州的德政已然听说,但是解决八百人的问题,和解决四路的问题,中间的差别还是很大的。”

“黄河两次改道,四路民生凋敝,纯彦作为北方人,满目疮痍,心中也是怆然。”

“如今的河北,其实是地多于人,说是兼并,倒不如说是大户周济着亲族。”

“以韩家来说,除了亲族,族中的佃户,大约有三百来家,这些佃户家中可谓赤贫,每年的种子,耕牛,农具,都是从韩家族中周济,而韩家收租,不过两成,是河北最低的。”

“就这样,年成还有丰有欠,三年之中,必定有一年收不上来,不光是韩家租子收不上来,就连朝廷的租赋也收不上来。”

“因为我父亲的声名,别人能欠了朝廷租赋,韩家庄子不能,因此韩家虽然占地千顷,三年不过一年之得,要周济全族,少保明于数算,可以知道数量。”

“家父见背,没了丞相的俸禄,要支撑这个家族,大兄头发都愁白了不少。”

“先父对青苗法如此抵制的原因,就是朝廷贷钱给赤贫农户后,农户并不能够将之用于生产,变为实利。”

“仅得一年之饱,或偿往年之债,之后便永远背上了更沉重的负担。”

“熙宁七年,郑侠上流民图,难道尽是天灾,没有**?”

“若非王相公废常平,设市易,改发运,将救灾常备粮当做赚钱的营生,河北至少救灾的粮食总拿得出来吧?何至于救济不及,流民千里?”

“漕运亏耗极大,便改易发运,发运司低粜高卖,其目的不是为了备荒,却是为了渔利!”

“灾年之中,更是他们大赚特赚的好时节,为了自己升官发财,一心扑在倒卖粮食赚钱上。”

“有利之时,甚至正常的常平粮都敢争夺;无利之时,仓中满是粮食,却一斗也不放出来。”

“河北殷实之家,当然要先顾自身,兼并田土,建立私仓,抬高租比,这些都是河北大地上常用的手段,以至于小民被煎迫流离,沦为盗匪。”

“家君忝为劝农使,每每痛心疾首,但是又能如何?”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