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苏厨 > 第一千零二十七章 曾巩

苏厨 第一千零二十七章 曾巩

作者:二子从周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5-03-31 20:21:34 来源:笔趣阁

次日起来,扁罐便带着自己的小猎刀去找王彦弼显摆去了。

苏油便则抱着漏勺四处晃荡:“漏勺,给老族叔拱拱手,诶真乖。”

苏颂一下子就见到漏勺手腕上的东西:“那是啥?琥珀?怎么这个色?”

苏油得意洋洋:“这是从青鱼喉部取出来的一块骨头,漂亮吧?据说有去除小儿惊悸的效果,叫鱼惊石。”

苏颂大讶:“鱼体内还有石头?”

苏油说道:“不奇怪啊,大石首,小石首,这两种海鱼的名字,就是因为它们的脑袋里边,有块小石头啊。”

“其实这就是鱼体内的骨头,不过大青鱼的这枚骨头炮制出来,效果可以吧?”

苏颂放下筷子:“我得记到笔记里去。”

等到苏颂走了,苏油又看着拿着一卷书册进门的苏轼:“来漏勺,我们给子瞻老哥哥招招手……”

元丰三年的新年,来得悄无声息。

春,正月,乙丑朔,以太皇太后在殡,不视朝。

甲子,礼院献上太皇太后的谥号:“大行太皇太后祔仁宗陵庙,当去太字。册文初称大行太皇太后,所上尊谥即称慈圣光献皇后。谥宝宜以‘慈圣光献皇后之宝’为文。”

赵顼从之。

癸酉,升许州为颍昌府,高丽国遣使来贡。

己丑,于阗来贡。辛卯,南海诸国来贡。

二月,丙午,赵顼御崇政殿,正式视朝。

第一道诏书,以保和殿大学士苏油,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翰林学士章惇,参知政事。

苏油和章惇按照规矩,上表辞谢。

第二道诏书,命苏辙为告哀使,晁补之为副,颁赐仪仗,出使辽国。

第三道诏书,命蔡卞为使,邵伯温为副,颁赐仪仗,出使日本,高丽。

当初,太学生檀宗益上书,言太学教养七策:一尊讲官,二重正禄,三正三舍,四择长谕,五增小学,六严责罚,七崇师业。

赵顼览其言,以为可行,命蔡京、毕仲衍、范镗同立法。

蔡京如今完成任务:“窃以取士兼察行艺,则是古者乡里之选。盖艺可以一日而校,行则非历岁月不可考。今酌《周官》书考宾兴之意,为太学三舍选察升补之法,上《国子监敕式令》并《学令》凡百四十三条。”

第四道诏书,通令颁行《学令》。

这道法令,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小学科目的设立里边,理工之学乱入了。

数学,理工,化学初步,被增设为必修教程。

同时加强了体锻,格斗,甚至还有眼保健操。

以此为基础,教育体制改革开始推行。

第五道诏书,台谏正式分立,复置御史六察,监督京中地方。

台谏分立之后,御史台只具备了监督权,根据打一棒子给一甜枣的原则,监督权的权限范围,在苏油的建议下被扩大了。

监督的官员不再局限于朝官,地方官员也被纳入了监督体系,最低到达县令一级。

苏元贞被赵顼提拔担任殿中侍御史,这是当年赵抃扳倒陈执中的那个位置。

丁未,苏油荐言:“比闻朝廷遣中官出使,所至多委州郡造买器物,其当职官承望风旨,追呼督索,无所不至,远方之民,受弊良甚,乞重立条约。”

规范政府采购行为,订立招投标原则,造买器物,通过商业合同约束官府和商家。

这做法其实在两浙路已经推行了很久,南海大开发之后,这种方式更是推行到了南海。

因为苏油和吕惠卿的坚持,将市舶司和海商定为了商业合同的甲方和乙方,然后由转运司监督和裁断,让海商们和市舶司的交易,得到了契约保证。

此举反而给大宋南海市舶司,杭明市舶司带来了极大的商誉,各路海商们闻风而动,被这当今最公平的契约国家贸易吸引,纷纷来到大宋淘金。

现在苏油提出,请将各路市易司转为政府采购的甲方,大宋内地的商贾作为乙方,双方权利义务相称对等,由地方官府监督执行。

赵顼下旨,诏两浙转运司,提点刑狱司体量实状以闻,首先在蜀中,两浙,汴京推广。

这是一次对大宋商业的重大松绑。

以前的政府,采用的是采征政策,说要就要,理论上可以不给钱。

现在的制度,将征收改成了商业采购,从法律上保护了商人们的合法权益。

虽然执行上肯定会大打折扣,但是这无疑已经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苏油并不强求,还是理工的那句话,先解决有没有的问题,再解决好不好的问题。

之所以让提点刑狱司也参与进来,是朝廷有意以此为基础,出台大宋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商法。

商法强调的是保护国民的财产权,而工商阶层的地位,也会因此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

同样,权利和义务是对等的,商贾,市易司,政府官员,要联合起来坑国家,犯罪成本也明显提升了。

此诏一出,商贾们将之视为巨大的德音,兴奋莫名寻找商机的他们,络绎于途。

为了进一步刺激消费,与这项政策相配套,壬子,直龙图阁、勾当三班院曾巩上了一篇万言书,论述天下财计。

“宋兴,六圣相继,与民休息,故生齿既庶,财用有余。”

“且以景德、皇佑、治平校之,景德户七百三十万,垦田一百七十万顷;”

“皇佑户一千九十万,垦田二百二十五万顷;”

“治平户一千二百七十万,垦田四百三十万顷。”

“天下岁入,皇佑、治平皆一亿万以上,岁费亦一亿万以上。”

“景德官一万馀员,皇佑二万馀员,治平并幕职、州县官三千三百馀员,总二万四千员。”

“景德郊费六百万,皇佑一千二百万,治平一千三百万。”

“以二者校之,官之众一倍于景德,郊之费亦一倍于景德。”

曾巩是在嘉佑二年,快四十岁才进士及第,如今已经是六十岁的人了。

仕途并不顺利,中进士之后,干了很多年的外任,被欧阳修举荐,又在京师干了九年的古籍整理工作,之后更是是十二年的外放生涯。

这样一路干过来,曾巩把自己干成了大宋的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

这次本来是改知沧州,结果路过汴京的时候,赵顼询问他有何建议,曾巩一改节奏舒缓,气质内潜的文风,拿起了理工学派用数字说话的功夫,一一详实列举。

然后指出官员数量的不同,是因为皇佑、治平年间,入官之门多于景德。

而郊费的巨大差异,也是因为皇佑、治平年间的用财之端多于景德。

要求赵顼实施梳理财政的重要方法——国家统计。

“诚诏有司按寻载籍而讲求其故。使官之数,入者之多门,可考而知;郊之费,用财之多端,可考而知。”

不过老曾最后还是犯了错误,将解决问题的办法过于简单化了——“可罢者罢之,可损者损之,使天下之人如皇佑、治平之盛,而天下之用,官之数,郊之费,皆同于景德,二者所省盖半矣。”

这话的意思是说,陛下我们裁员吧,国家人口增长到了现在这么昌盛,要是我们让设官的数目,大家的工资再回到五十年前的水平,我们能够节约起码一半的财政开销呢!

然后还举了例子,我现在在三班院供职,国初承旧,以供奉官、左、右班殿直为三班,以都知、行首领之,又有殿前承旨,三班院别立行首领之。

后来三班人越来越多,又分出东、西供奉,又置左、右侍禁及承旨。

最初,三班吏员止于三百,又是甚至还不到,等到了天禧年间,增加到了四千二百有馀,到今天,一共一万一千六百九十,另外还有八百七十命宗室成员。

景德年间的员数,已十倍于建国之初,而现今的人数,又三倍于景德。

熙宁八年,新入籍者四百八十有七,九年,五百四十有四,十年,六百九十;而死亡退免出籍者,一年岁有事二百人,有时还不到。

“则是岁岁有增,未见其止也。”

裁!必须裁!!

ps:推书《獒唐》,关山月,老家伙了,六十个盟主好吓人,原来太监长新根的传说是真的。另外还有一本《天匠土鳖》,卷着钱带着小姨子跑路的大老板黄鹤换个马甲又回来啦!!!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