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苏厨 > 第九百五十五章 枉作小人

苏厨 第九百五十五章 枉作小人

作者:二子从周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5-03-31 20:21:34 来源:笔趣阁

“李卿?李定!”

赵顼语气变得严厉,李定这才猛然缓过神来:“臣……臣在。”

“你今日请见,却是为何?”

李定躬身道:“臣有关于二苏案情的最新进展,特来报之陛下。”

“哦……”赵顼点头:“那就说吧……等下,你手里边的是什么东西?”

李定好尴尬:“这个,是原四路转运使苏油的密匣,里边装的据说是谢表。”

赵顼伸手,交给身边侍候的童贯,童贯自去取密匣钥匙:“苏油回京了?怎么这么快?他的谢表,为何要由你代奏?”

李定满脸通红:“苏油说是蒙御史台召,入京之后不守规矩,直接进了御史台,然后……然后写了谢表,微臣……微臣只好转交……”

说完焦急奏道:“苏油来势汹汹,这是要和御史台打擂,他肯定因陛下下令调查二苏,因此心生不满,谢表里边,还不知道如何诋毁御史台。”

“陛下,御史台之设只为纠核百官,其身正,则安若泰山,其身不正,定然劾去,庶几朝堂清睦,正气充盈,不可以因佞幸左右……”

“李定你放肆!”一声暴喝从旁响起,却是多日不发言的首相吴充。

吴充出列:“苏油的秉性如何,朝野尽知,虽夔州,两浙,五岁小儿也有童谣传唱。”

“陛下,定是御史台下文措辞不当,让外路重臣心怀惶遽,中书今日刚刚接到两浙路转运司急奏,说市易船队才抵达杭州。”

“苏油的行程速度,与急报相当,说明心中惶急已然到了顶峰,才不顾数千里劳顿,又数日星夜兼程,转涉数千里。”

“这也就是苏油年轻,设若吕公著,臣这样的年纪,只怕就已经死在了半路!”

说完对李定怒目而视,发上冲冠:“李中丞,敢不敢把你们给小苏学士的台牒,给陛下,给中书,给天下人看看?!”

“这个……”李定一脸惶愧之色:“御史台忠勤君事,嫉恶如仇,一时行文迫急,也……也是有的……”

吴充被王珪蔡确煎迫,去位已成定数,近日御史台搞风搞雨,早就积蓄了太多的不满。

蔡确升执政之后,吴充的日子更加难过,今日好不容易逮着御史台的短,立刻爆发了。

吴充本来不是什么演技派,但是此刻兔死狐悲,不由得老泪纵横:“陛下,当年范文正公出京,为群小调弄,一路转任奔波,临死上书,说老臣想歇歇了,实在是走不动了。”

“臣已屡乞骸骨,一直是陛下优容,陛下,臣驽钝无能,固当避位待贤,然范文正公的下场,让老臣,让老臣亦忧心忡忡啊……”

赵顼心中不悦,好言安慰了吴充几句,这才冷着脸对李定说道:“你们以何理由传召苏油?他是朝廷重臣,我托付与南海之事,本就是极大的信任,怎么?是他贪赃枉法,还是横暴残民?需要乌台急召?慢慢走都不行?晚一天都不行?!”

李定知道这时候退不得,如果硬争,还能落一个骨鲠之臣,铁面御史的声名,否则,那就真是什么都没有了。

心思反而镇定了下来:“苏轼与之为侄叔,书信往来频繁,难说没有从逆和陪之作,苏颂与之交往极密,凡天文星仪,皆要送苏油确定,然后造行。”

“陛下,苏油叔侄三人,外饰忠诚之表,内藏叵测之心,以诋毁新政为手段,收誉于无知小民。”

“苏轼怨声发与文章,腐儒而已,易于之耳;苏颂老懦,力则次之;苏油矫饰枉伪,欺世盗名,资望深隆而年岁尚轻,如御史台尚不可制,今后何人可治?!”

“李定你如此攀咬重臣,是疯了吗?!”吴充怒了:“陛下,御史每以扳倒重臣为荣,而不问过错,深究细失,此风断不可再涨!”

童贯已经将奏表送来了,赵顼抬手制止了争论,拿起谢表阅读起来。

读完之后,不由得呵呵笑了起来,将谢表交给李定:“御史中丞也读一读,看看其中可有对乌台诋毁不满之处?”

李定接到谢表的那第一眼就后悔了。

苏油的谢表里边,对赵顼歌功颂德,感谢他对自己的信任和锻炼,又说国事至重,乌台急召当然要大力配合,甚至抵京之后都不敢有丝毫耽误,生怕落下联络交通的口实,直入御史台接受调查。

又因为苏轼以干碍文字接受调查,自己曾经的诗文里也有类似之处,因此非常自责,将之一一列举,算是自首。

最后说大苏如果有罪,一定不会袒护,而是要承担相应的罪过;只有老族兄年纪大了,请求以过往的功劳与之赎罪一二。

剩下的就是祝陛下身体健康,多年不见想念得紧,只希望早日洗清嫌疑,得见天颜,不胜感激惭愧之类。

看完谢表,李定恨不得当场就给自己一耳光。

一通表演,枉作小人!

赵顼对宰执们也点头:“你们也看看吧。”

吴充看完当即拱手:“陛下,知道台谏的横巧了吧?急召别人入京,人家风餐露宿抵达之后,却又说别人蛮横失礼,一封谢表还没见着,就先断定别人必定造言生事,要依我说,这就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天子耳目,寄与台谏。掌拾遗补阙、司谏正言之责。下纠百官,上讽君王。”

“若持心不正,那就是蒙蔽天子聪明,擅作威福于下,欺凌宰执,啮噬群僚。”

“设若宰执无过,亦要牵连攀索,叠兴大案,或者启发阴私,穷究细过,未可以理喻之!”

“这样的台谏,除了嘈杂乌合,交构群攻,除了败坏国政之外,岂可正人主,绳百僚?!”

这几乎就是指着蔡确和李定的鼻子在骂了,蔡确老神在在,一副老子现在是参政了的样子。

而这一刻李定可把吴充感激坏了,感激对手送上来梯子,立刻就坡下驴,拱手道:“吴相公欲废祖宗之制,汉唐之德,须知陛下清明,不是唐僖宗!”

这是比干给御史们留下的“好事”,以致后世普遍认为,帝王杀谏臣,必为亡国之兆。

唐僖宗杀左拾遗侯昌业,同年,黄巢起义军攻克都城长安。

唐僖宗仓皇逃往成都后,又因宦官田令孜之故,置左补阙孟昭图于死地。时人感叹,以阉官杀谏臣,自古未有。

再之后,唐僖宗又因事赐死左补阙常濬。后人评价,一朝杀僖宗谏官三人,足以预示唐朝的灭亡。

“够了!”赵顼喝止了众臣。

待到几人安静下来,赵顼才说道:“御史风闻奏事,乃是朝廷为了清正廉明,而给予的特权,吴相公不要为此烦恼。”

“不过台谏也要谨慎,当年仁宗皇帝废郭后,右司谏范仲淹与权御史中丞孔道辅,率知谏院孙祖德,侍御史蒋堂、郭劝、杨偕、马绛,殿中侍御史段少连,左正言宋郊,右正言刘涣,诣垂拱殿门伏奏。”

“后遣使押道辅及仲淹亟出城时,仍诏谏官、御史自今须密具章疏,毋得相率请对,骇动中外。”

“苏油蒙朝廷相召,万里来归,尚未陛见,即下乌台。让朝臣们怎么看?让蕃夷怎么看?让刚刚归顺的南海四郡怎么看?”

“天理,不外人情,苏油都好几年年没有见过自己的孩子了,朕每思及此,常自愧疚。”

“御史台,这次做得有点过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