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苏厨 > 第二百二十四章 诗会

苏厨 第二百二十四章 诗会

作者:二子从周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4:05:38 来源:笔趣阁

摩珂池是一个人工湖,也是此行的终点。

此湖是隋文帝四子蜀王杨秀镇守成都时,修筑城池宫殿取土挖出的一个大坑,蓄雨成湖。

有位西域僧人云游至此,说了句——“摩诃宫毗罗”。

梵语摩诃为大,宫毗罗为龙,于是这湖便得名“摩诃池”。

唐德宗时节度使韦皋开解玉溪,并与摩诃池下游连通;唐宣宗时节度使白敏中开金水河,自城西引流江水入城,汇入湖中,从此摩珂池的死水便成了活水。

到了前后蜀,摩诃池纳入宫苑,改名龙跃池。环池修筑宫殿水榭、亭台楼阁,一扩再扩,其范围广达十里。

不过此湖出名,还是因为蜀主孟昶的爱妃花蕊夫人。

相传孟昶最是怕热,每遇炎暑天气,便觉喘息不定,难于就枕,于是在摩河池上,建筑水晶宫殿,作为避暑的地方。

其中三间大殿都用楠木为柱,沉香作栋,珊瑚嵌窗,碧玉为户,四周墙壁,不用砖石,尽用数丈开阔的琉璃镶嵌,内外通明,毫无隔阂。

再将后宫中的明月珠移来,夜间也光明透澈。

四周更是青翠飘扬,红桥隐隐。

从此,盛夏夜晚水晶宫里备鲛绡帐、青玉枕,铺着冰簟,叠着罗衾,孟昶与花蕊夫人夜夜在此逍遥。

苏东坡后来回忆起小时候的一段经历。

“仆七岁时,见眉州老尼,姓朱,忘其名,年九十余。自言尝随其师入蜀主孟昶宫中。

一日,大热,主与花蕊夫人夜起,避暑摩诃池上,作一词,朱具能记之。

今四十年,朱已死久矣,人无知此调者,独记其首两句,暇日寻味,岂‘洞仙歌’令乎?

乃为足之云。”

苏东坡也只记得开头两句了,于是大文豪干脆自己动手将之续上,这就是著名的《洞仙歌?玉骨冰肌,自清凉无汗。》

如今的摩珂池,比前蜀最鼎盛的时期有所衰落,水晶宫殿也不再存在,但是周边庭园,还保持着规模,湖面占地尚有近千亩,几乎与杭州西湖大小相当,是一处绝佳的游览胜地。

唐代李白杜甫都游历过的湖边散花楼,亦也不在,只留下了一处台基。

如今台子装点出来,就是今天宴游之所。

宴游都要有个主题,今日的主题,便是文会。

此次来成都,苏家赠送了张方平大批的眉山特产,其中包括了新出的神器——折扇。

五月扇市,日子差的也不算太远,这算是一份好礼物。

折扇一边是景物花草,一边是空白。

因此今日宴游,又得了个雅名——题扇雅集。

学士说了,各自将各自手中的画意为题,写诗词于折扇另一面之上,以书法文字定等,优者另有永春露赏赐,下者劣酒一大钟为罚。

士大夫们轰然叫好,有自负才华者,认为这是露脸的好时机,也有那种欺世盗名的,便脸色苍白几欲先走。

折扇都是苏油送给张太守的,却没想到张太守行此雅事,一下子把自己给套了进去。

忧心忡忡地打开折扇,自己折扇上的图案是湖景,近处亭台楼阁,远处碧山绿野,围着一片烟波,倒与这摩珂池的风景有几分相似。

想了想,随手题写几句,想来别人也不会与小孩子计较高下。

没一会儿,各自题写完毕,书办帮闲将折扇重新收上去,由张学士,通判,学宫祭酒,蜀都名士共同评判。

品评很快就出来了,苏油兴致勃勃地和薇儿坐在一起,坐等热闹。

穿越小说看得多,一般到现在都是装逼打脸的好时节,苏油是纯打酱油的心态,看热闹不怕事大。

然而并没有,最好一首毫无争议,是一幅春闺图。

**一刻值千金,

花有清香月有阴。

歌管楼台声细细,

秋千院落夜沉沉。

祭酒捋着白胡子:“清新可喜,乐而不淫,哪位高才所作?”

苏油知道,看打脸没机会了。

因为这首乃是苏轼的,如今提前出世了而已。

果然就见苏轼站起来:“此乃学生所作。”

张方平笑道:“子瞻新婚一载,果然是别有体会,上来领赏。”

与会众人都是大笑,张学士说隐晦黄段子,当真亲民。

苏轼满脸通红地接过永春露,非常尴尬——不是尴尬被人说新婚,而是尴尬永春露这玩意儿家里多得不要不要的,下来肯定要被苏油笑话。

祭酒又打开一柄折扇:“这是秋滨送客图,诗作老成,不过意蕴有些清寒了。张学士说我蜀中士子,自有才气逼人而不得申发者,万不可沉沦自弃,因此识拔出来,置之二等。是谁的大作?”

众人看那诗,写的是:

系舟长堤下,日夕事南征。

往意纷何速,空严幽自明。

使君怜远客,高会有馀情。

酌酒何能饮,去乡怀独惊。

山川随望阔,气候带霜清。

佳境日已去,何时休远行。

这诗还有求进的马屁意味,不过一个怜字非常精妙,让人难生反感。

苏油心中,此诗情景交融,实在是不差,不过遇到了子瞻“花有清香月有阴”此等神来之笔,只能算是运气不好。

就见苏洵站了起来:“多谢明公抬举,正是拙作。”

苏油吓了一跳,暗自心惊不已,只知道嘴炮堂哥行文犀利,不知道竟然还有如此诗力!自己以前小看他了。

张学士笑道:“列位,此乃刚刚头名子瞻的父亲,苏洵苏明允。”

蜀中众人便开始窃窃私语,连拿一二名,这对父子不一般啊。

通判打开第三柄折扇,是一副竹下兰石图。

兰生幽谷无人识,客种东轩遗我香。

知有清芬能解秽,更怜细叶巧凌霜。

根便密石秋芳草,丛倚修筠午荫凉。

欲遣蘼芜共堂下,眼前长见楚词章。

通判说道:“说实话,此诗列第三,有些勉强。一味求稳,就失却了灵性。尾联更是化用得过于直白,短了韵味。”

“本来我是想推另外一首的,无奈那首……罢了,这首谁人所作?”

同一桌的苏辙站起身来:“学生惭愧,诗才孱弱,未敢与父兄比肩。”

众人大哗……一门三杰!眉山文气,竟然如此兴盛了?!

不少人就满怀嫉妒之心,凭什么?!肯定是炒作刷票!不然怎会如此之巧?!

苏辙看着灼灼众目,感觉芒刺在背,这样不行,必须转移一下大家的焦点,立即拱手道:“别驾,未知你所推崇的那首诗是什么?可否让大家一观?”

张学士叹了口气,打开一柄折扇:“这个。”

众人传观,然后你看我我看你,诗是不错,可这人……有些胆大,可也未免有些扫兴啊。

晶殿琼楼圮百秋,

徒将片纸记风流。

绥民画政安如扇,

曲指山河任展收。

这诗的意思是:孟昶的水晶暑殿,已经消失了百年。如今只有从片纸扇面上,方知道这位前朝皇帝的风流事迹。

国家的治理,需要劳心费力,孜孜兀兀。真实的江山,不是如折扇上所画的这般,勾勾手指就能随心展布。

孟昶,就是生生的教训。

通判说道:“此诗乃是由扇上图画,融入了眼前之景,进而引发史论,劝谏当政。好是好,就是有些话不当时。”

张方平不以为意:“《诗经?小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正是说的为政之艰要。”

“前蜀孟昶,耽于逸豫,将江山视作玩物一般,结果自然是——暑殿琼楼圮百秋,徒将片纸记风流了。”

“此诗眼界开阔雄浑,切意规谏,因景咏史,因物咏政,结合得非常完美,本当置之一等。”

“奈何评判众高贤均以为与节日和乐气氛不合,因而去之。可惜,可惜……”

“然而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虚怀纳谏,遑论时节?这是哪位高士所作?方平受教,恳请一见。”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