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苏厨 > 第一千七百九十章 高永昌

苏厨 第一千七百九十章 高永昌

作者:二子从周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4:05:38 来源:笔趣阁

“如果说以往的设计,都是在构成建筑空间的实的部分做文章的话,那这次我和师兄的院子,更多是在虚的地方做文章。”

“好处首先就是降低成本,方便维护,然后更加高雅和灵动,还有就是格局方便调整,易于变换气质。”

知道好不算本事,能够将之提炼到理论高度,讲出这些道道来,那可就不简单了。

苏油点头:“的确是不错,即便我这外行看来,你们那个院子的美学层次,也要比过去的园林高级。”

“就只有一个问题,院子里水池的面积不小,虽然很浅,但以后家里也一定要有保姆才行。”

易安觉得有些奇怪:“水池和保姆有什么关系?”

“当然有关系,小孩子掉进去可不得了。”

“哎呀爹爹!”

苏油笑道:“这都结婚了还有什么害羞的,易安音律书画皆精,现在看来,对美学是研究颇深啊……”

“大苏的词作我知道易安你看不上,不过他对美学也颇有研究,还当过一任美术学院的院长。你们肯定有共同语言。”

“他在扬州才得了两块奇石,你们不去看看?”

大苏至扬州,得到了两块奇石,其一为绿色,如冈峦迤逦,有穴达于背;其一玉白可鉴。

大苏很喜欢,“渍以盆水,置几案间”,日日欣赏。

一日苏轼想起了自己曾经做过的一个梦:“余在颖州,梦至一官府,人物与俗间无异,而山川清远,有足乐者。顾视堂上,榜曰‘仇池’。

觉而念之,仇池,武都氐故地。杨难当所保,余何为居之?

明日以问客……客曰:‘公何为问此?此乃福地,小有洞天之附庸也’。”

又联想到想到杜甫“万古仇池穴,潜通小有天”之诗,便将这两块石头命名为“仇池石”。

仇池山在甘肃,四面陡绝,山上却可引泉灌田,山顶为小舟状,四面斗绝,红岩石壁,是华夏人文始祖伏羲的诞生地。

据载“伏羲生于仇池,长于成纪”,创世时,其妹女娲炼五彩石以补苍天,所余之石弃于仇池。

张敦礼许以韩干所画二马,要他将石头送到汴京城,只为了给自己看一眼。

大苏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不但不干,还先写了一首诗,证明仇池石的归属问题。

序言里写道:“仆所藏仇池石,希代之宝也。驸马以小诗借观,意在于夺,仆不敢不借,然以此诗先之”。

诗里写自己是如何的喜爱这两块石头:“海石来珠宫,秀色如蛾绿……初疑仇池化,又恐瀛州蹙……殷勤峤南使,馈饷扬州牧……盛以高丽盆,藉以文登玉……”

又说张敦礼是多么的讨厌:“一夫幸可致,千里还相逐……风流贵公子,何事夺所欲”。

最后以蔺相如完璧归赵事相比:“欲留嗟赵弱,宁许负秦曲。传观慎勿许,间道归应速”。

一辈子大大咧咧,到老却为了两块石头这么作姿作态,搞得张敦礼都啼笑皆非。

韩干的马啊,不比你的石头值钱?!以此交换看一眼都不行,至于吗?

漏勺笑着对易安说道:“师妹,爹爹这不光是想让你继承老堂兄衣钵。这是害怕我们继续朝北走,要我们去江南看看呢。”

苏油不禁白了漏勺一眼:“就你聪明!”

易安微笑道:“师兄都安排好了,这次来大名看过爹爹后,会下扬州,钟山,常州,去拜会族叔和大小夫子。”

……

苏油自己的事情其实也不少,因此最多就是管好小两口的伙食,然后由他们自由安排活动,中间也抽了半天空,带着易安和漏勺去花斑石采石场玩。

石场对于一般人来说真没什么好玩的,不过对于苏油易安漏勺这种想象力丰富的人,就非常的有趣了。

他们看石头就好像在读画,能够联想到各种题材。

如果题材和图案非常契合,契合到普通人都能明白,那这石板就升值了。

这其实就是一种凭借厉害的想象力捡漏的过程,易安非常喜欢这样的智力游戏。

答应了易安将她挑选出来的两块石板——《寒山霜叶》和《在水一方》做成桌屏送去汴京后,苏油才将小两口送上小火轮,沿着运河去郓州。

孩子大了有自己的主意,苏油也管不到漏勺的安排,二十天里跑完这些地方,其实还挺紧凑的。

线路倒是很舒服,从大名乘坐小火轮,入运河下常州,沿途会经过梁山泊、微山湖、高邮湖,之后还可以逛太湖,还有西蠡河和冩湖,也就是传说夫差为西施修建吴娃馆的地方,和范蠡携西施离开那里的小河。

如今苏颂、苏轼、苏辙离得都近,拜访起来倒是真方便。

回程就更简单,只需要返回下邳,之后就可以乘坐火车回汴京城。

苏油也给三苏准备了不少的礼物,现在北方的东西便宜了,给老族兄准备几条人参几张貂皮,给苏辙二十八娘准备了河北的几匹齐纨几道缂锦。

给大苏的东西,则是自己亲手料理的烧椒酱。

就用上次扬州寄来的那个酱菜坛子!

……

东京,奉圣寺。

这是辽国最大的一座寺庙,乃是辽开泰九年,由世称释迦牟尼转世的圣宗皇帝为母亲萧太后建造。

因寺内供奉七尊巨大的大佛,又称七佛寺,每尊大佛都有专门的宫室陈列,周围都是围绕大佛的佛教泥塑,用金银珠宝,绫罗绸缎装饰。

奉圣寺里分庞大的东西两宫,居住着五千和尚,他们是代替宗室贵族出家的,因此也属于特权阶层。

寺内僧徒纵恣不法,放债营利,侵夺小民,百姓苦不聊生。

宏大的山门侧面,一名将领模样的男子被几名大和尚堵在侧门外头:“快走!没粮给你!檀越打僧侣的秋风,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男子被叉得几个踉跄,兀自陪着笑脸:“大僧,上师,俺知道庙中有粮,婆娑岭真是日子难过,好歹接济一些,或者俺们先欠着也行……”

“欠着?利滚利的怕你这穷军汉还不起!快走快走!”

正抓扯间,就听一个声音喊道:“且慢着——”

几名和尚住了手,对着一名穿着木棉袈裟的僧人行礼:“律座。”

僧人是戒律院长老,过来看着狼狈的军汉:“你叫什么名字啊?”

“小的叫高永昌,乃是婆娑岭渤海裨将!”那人见事有转机,赶紧拨开众人跪倒在长老之前:“佛爷可怜小的则个,婆娑岭那边,军士匠人们都快没粮了。”

长老说道:“跟我来吧。”

“诶诶……”高永昌连忙跟上:“长老你但有吩咐,小的们一定给佛爷办好!”

长老头也不回朝庙中走去:“你们是军士,匠作,这些该朝廷的事情,你不去求告官府衙门,却来我山门,却是寻错地方了。”

高永昌陪着笑:“长老有所不知,但凡衙门有点办法,我也不至于劳烦佛爷们。”

长老却是摇头:“大辽最重军事,我不信连军士的口粮也敢克扣。”

高永昌说道:“这倒是没有,不过婆娑岭有些麻烦,都是渤海同族沾亲带故,还有,如今世道越来越乱,都不敢舍下家小,于是尽带在身边,每天一睁眼,周围就是几张嘴要等着填啊。”

长老也是一声叹息:“红尘里多磨难,山门也不好得清净了……”

来到禅房,长老命小沙弥取出一沓子的票据来:“这些都是饼券、面券,油券,最早是由京中的商贾们,仿效鹰券发行的。”

“后来萧托辉一场搅扰,不少官员手头紧,便送来典当,寺里前后累积了不少。”

“如今粮价腾贵,商贾们都在囤积粮食,却不愿意按照券上的面值兑换,这就是不讲诚信了。”

“这里的东西全部兑到手,寺里就算给你两成作为酬劳,也足够你们开销到七月了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