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苏厨 > 第一千六百五十二章 太原

苏厨 第一千六百五十二章 太原

作者:二子从周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4:05:38 来源:笔趣阁

只能这样也已经让老关头佩服得五体投地,虽然还没有实践,但是大炉改小炉连续不断产铁水的思路老关头是明白的,说白了也就是多一个进料口和出渣口,以及一个降温水箱和四块铁板,保证炉体强度的事儿。

见到老关头喜不自胜的样子,苏油笑道:“老人家你也别以为太轻易,首先这料就得备足,不然跟不上一熄火,这炉子可就算是废了。”

老关头笑道:“废不了,料得备足,但如果不够的话,还可以帮别的铁铺代工,收工钱。”

苏油不禁哈哈大笑:“老人家当真是明白人啊,就你这脑筋,朝中好多官都比不上!”

……

荜路褴缕,以启山林。

接下来的路果真就变得艰难起来,又爬坡穿越了一天,终于抵达了枕恒岳,络太行,四面环山的寿阳县。

抵达这里,就抵达了太行山分水岭的另一面,接下来就是下坡路。

上山容易下山难,而且那路比来的时候还要难走,要离开绵蔓水河谷,跟着汉开蒲吾渠的故道,摸到洞过水河谷,再走四十里,才能抵达太原府西南的榆次县。

榆次县就是井陉道的西部起点,走到这里,苏油心里边那股劲一松,顿时就走不动了。

于是沈括安排,队伍又在榆次休息了一日。

榆次离太原只有五十里,这里土地肥沃气候适宜水草丰美,而且因为可耕土地广阔,兼并不突出,老百姓的生活过得不错,有“太原门户,米面之乡”的美誉。

苏油一觉睡到了第二天中午,吃过一碗打卤面,才终于觉得自己又行了。

下午还找人杀了两只羊,算是犒劳一路过来的卫士,不过到了晚饭的时候,却发觉自己一点胃口都没有,只能老老实实喝小米粥。

榆次小米粥相当不错,喝完接着睡。

次日早上起来,苏油感觉全身都在痛,回头看看走了整整十天的巍巍太行山:“这路我是真不想再走第二次了,当年从陆路摸到夔州也没感觉这么累啊……”

宋用臣在一边幸灾乐祸:“刚出发时,司徒不是说这路骑马走一遭还不错嘛?”

苏油想起来就没好气:“这路你们让我修铁路?好在没听你们的。”

沈括笑道:“如今不是勘定走北线了吗?这路不修了。”

“修!怎么不修!”苏油恶狠狠地道:“在原有基础上加宽,好多可以连通栈桥的地方,用预制水泥改成栈桥,然后在另一边挖入山体,至少得加宽到四点五米,减小坡度,能并列两辆厢车!”

沈括咋舌:“那又得四五百万贯。”

苏油说道:“去年要我拿出这么多钱的确难,到明年后年不一样了,这是利在千秋的大事儿。”

“要是我们三人在此都不做,估计再过百年都没人来做了。”

“阳泉、寿阳、井陉的资源那么好,这条路一通,太行山中丰富的煤铁资源就能够供给真定府,整个对辽前线都不愁了。”

宋用臣一咬牙:“那就修!”

沈括反倒是有些头痛:“先去看看铁路再说吧。”

太原,先秦以前为冀州,上古九州之首。

左太行,右吕梁,云中、系舟二山合抱于后,韩信岭横亘于前。

幽幽汾水从中流过,冲击出一个南北长六百里,东西宽八十里的晋中平原。

南边是霍山口,过去还有一个小平原——临汾平原

隋末,李渊、李世民驻守晋阳,因古有唐国之称,定都长安后,遂以“唐”为国号。

五代十国时期,后唐、后晋、后汉、北汉,或发迹于晋阳,或以此为国都,一时间太原名声显赫,世称“龙城”。

太平兴国四年,赵光义灭北汉,由于憎恨太原军民的顽强抵抗和对龙城风水的恐惧,下令火烧晋阳城,又引汾、晋之水,夷晋阳城为废墟。

直到三年之后,在距古晋阳城北四十余里的唐明镇,重新修城,至嘉佑四年,设太原府治。

晋中平原有数条河流灌溉,又因开发较早,农业发达。

城东南不过二十二里的汾河边,就是宋朝的大冶所,永利监的所在。

那里出产一种盐,叫碱盐,是用碱土熬煮而成,熬盐的盐户成为“铛户”,岁煮十二万五千余石,所得的盐虽然“苦恶不堪食”,但是也曾经是河东路老百姓的生活必须品。

说起来很可悲,所谓的碱盐,其实就是混有大量芒硝的盐,整个河东路的碱土,硫酸钠含量很高,在苏油这等吃货眼里,根本就不该作为食用盐使用。

这个奥秘其实在三十多年前就已经在蜀中被破解,通过一系列的方法,能够将芒硝与食盐分离。

但是蜀中的情况是针对以氯化钠为主的卤水进行的,在太原,却要用到另一套方法。

这不光是一场让河东路老百姓吃上“甘盐”的努力,还是一场经济战。

张天师在研究盐卤的过程中,发现芒硝在低温是溶解度远低于食盐。

而太原的冬季异常寒冷,但是燃料却非常丰富。

因此可以在冬季熬盐,之后放到户外冷冻,大量的芒硝就会析出,再加入碱土溶液,如此反复数次,在生产大量芒硝的同时,最终得到足够浓度的盐水。

再通过蜀中制盐的方法,就可以得到“甘盐”。

有了甘盐,河东路麟府和五台山的夏盐辽盐走私才得到有效遏制,而大宋利用芒硝制作优质印染皮毛产品,以及琉璃、玻璃、瓷器、纸张,肥皂,开始反攻辽国和西夏,不但足以抵消造盐的成本,还能获取更大的收益。

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至今都还在持续,不过麟府过来的夏盐从私盐变成了公盐后,永利监生产食盐的功能降到了次要位置,利用地理与气候优势大力生产芒硝,上升到了主要位置。

……

如今大宋有了合成氨工艺,通过氨氧化法,制作硝酸的效率远远大于酸塔法。

所以如今的河北三路,因为一个盐山化工,就已经不缺三酸两碱了。

不过沈括也是能人,不等不靠,用河东生产的黄铁矿通过酸塔法制造出大量的硫酸,再用硫酸与牲畜尿液混合熬硝制造炸药。

然后用炸药开矿,湿法炼铜,使河东路的铜产能连续翻番。

到现在又过去了一段时间,河东路铜料储备已经到了四百万贯,沈括之前方才敢上书说自己已经做好准备,可以修建钢厂了。

就在奏章发出后不过三日,沈括就收到了郑州机械厂让他开着自行船去拉设备的通知,一期的炼焦炉、炼钢炉、球磨机、机床等等一系列的配套设备,原来苏油早在半年前,就已经通过报表计算出了沈括的铜产能,然后掐着点儿,通过河北发展银行提供贷款,找郑州定下了。

沈括这才明白自己又被司徒耍了一道,其实司徒早就同意了自己的计划,但是害怕自己不给力,故而设置了一个目标,让自己努力去够。

其结果就是河东路大爆政绩。

这对沈括自己只有好处没有坏处,除了想着这一年来自己辛苦得跟狗一样的日子,抹一把辛酸泪以外,朝廷的嘉奖和河东父老的称赞,倒是让沈括非常兴奋。

司徒没有放弃我!司徒他还在奶我!

苏油当然不可能放弃,太原有大量的铜。

有了铜,就有了弹壳。

有了铁路,太原与真定就能够成为弹药基地。

两地离边境前线也就三四百里,新军将有源源不断的弹药可用。

这,才是苏油一定要修这条铁路的原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