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苏厨 > 第一千六百四十七章 拦驾

苏厨 第一千六百四十七章 拦驾

作者:二子从周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4:05:38 来源:笔趣阁

各地纷纷上书四路都转运司,使相我们完成任务了,说好的政策呢?倾斜呢?良种农机技术人员呢?!

主动和被动,完全倒转了过来。

秋收过后,民力便会到富余期,苏油请求开始修造真太铁路,彻底将四路连接起来。

铁路造价五百六十万贯,预计两年完工,将由四路转运司自行筹措。

高滔滔闻奏而喜,准了苏油所请。

甲寅,京东西路发运使王岩叟入京,再任侍御史。

这货跟苏轼是一对难兄难弟,王岩叟因附和朱光庭弹劾苏轼出试题不当,被高滔滔各打五十大板,一起赶出了京城。

之后刘挚因吕大防吏额事被郑雍杨畏攻击,郑雍将王岩叟定为刘党。

高滔滔因此敲打了徐王赵颢,此番苏轼入京,刘挚趁机为王岩叟求请,高滔滔觉得京中现在需要一些新的平衡,加强刘挚的话事权,同意了其所请。

王岩叟陛见谢恩,首先就关心赵煦的学习情况:“秋气已凉,陛下闲燕之中,足以留意经史。舜鸡鸣而起,大禹惜寸阴,愿以舜、禹为法。”

明明秋老虎还有十几个,老王却认为赵煦童鞋愉快的暑假应该结束了。

赵煦只好打哈哈:“朕在禁中,常观书不废也。”

王岩叟又问赵煦近日观何书。

赵煦当然不好意思说自己这段时间在忙着泡妞,反问岩叟:“王爱卿是从谁学?”

王岩叟对曰:“从河东宁智先生学,后历仕四方,无常师。”

河东宁智,与真实历史上的唐淹一样,以学问道德闻名当时,但是却是被历史遗忘的人物。

赵煦又问:“那爱卿又怎么认识韩琦的呢?”

王岩叟对曰:“因随侍闲居北门,始识琦,得韩公举荐辟为学官,其后又辟至幕府,随之居相三年,至其葬乃去。”

赵煦问道:“那你跟韩公这么久,韩公对你有何教诲吗?”

王岩叟对道:“琦尝教臣以事君之道,前不希宠,后不畏死,左右无所避,中间惟有诚意而已,臣佩以终身。”

赵煦称道良久,又问:“治道何先?”

王岩叟对曰:“在上下之情交通,而无壅蔽之患。”

“上下之情所以通,由举仁者而用之。仁者之心,上不忍欺其君,下不忍欺其民,故君有德意,推而达于下,民有疾苦,告而达于上,不以一身自便为心。”

帝曰:“安知仁人而举之?”

对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刚毅木讷,近仁。”

赵煦摇头:“朝臣各有性情,爱卿所言,只在其表。如匡师古辈,几近刚毅木讷,其有仁乎?”

“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安民理政,未尝有遗余力;于人宽严两可之间,尽择其宽;于己宽严两可之间,则择其严。有斯人,差近仁矣。”

王岩叟大惊:“陛下学识,非臣才可及,此圣君之言也。”

赵煦逼格满满地微笑,这是跟孟小妹仔闲聊的时候,小妹仔评价司徒的话,现在拿出来,当真是好使:“近日我真的在读书,不然也不会小有所得。是吧?”

“爱卿因前事去职,的确是因为当时有不当之处,朝廷惜君敢言,故特旨召至,望爱卿今后继续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王岩叟恭服:“圣天子在上,臣敢不尽心竭力。”

……

癸丑,两宫幸李端愿宅临奠。

李端愿是大宋从龙之家李崇矩之玄孙,其父是文武全才,弓马娴熟,还取得进士功名的李遵勖,其母是宋真宗的妹妹万寿公主。

李崇矩在太祖的从龙之臣里倒是没有留下多大的名气,不过此人异常信佛,在家中建了师馆收容和尚,明知道和尚没什么本事,说谎会异术诓骗他,李崇矩也不计较。

后来李家倒是真出了个天下皆知的活佛——济公。

因为父母是勋戚公主的缘故,李端愿七岁便授如京副使,四迁为恩州团练使。

仁宗以岁旱,御便殿虑囚,放宫女。李端愿上疏:“纵释有罪,小人之幸;放宫女为宦者**,反失所归,何以弭灾变?”

解读政治活动的角度,非常清奇。

知襄、郢二州期间,当时各路转运使流行一种升官手段——进献“羡财”。

羡财,就是地方截留的财政收入里,超过常年的那一部分。进献羡财,既说明自己治下人民安乐殷富,又可以表现出自己的爱君之心。

但是这些“羡财”是怎么来的,其实大家都明白,又不是人人都有石成金苏探花的本事儿。

当地路转运使也以羡财数十万被赏,李端愿越级上奏,直接扯下遮羞的面纱,言本路比常赋三折,其民不堪。

仁宗怒,夺转运使赏,重申折变之禁。

因为此事,李端愿也吃了挂落,移庐州。

在庐州的声望不如从前,回京后富弼问他:“肥上之政,何以减于襄阳?”

李端愿答道:“初官喜事,饰厨传以于名,则誉者至;理政多年,知道了需要抑豪强、制猾吏,故非毁随之。”

弼深然其言。

老头年纪到了退休,高滔滔以其是公主家的好子弟,格外隆重,礼成赐金带、器币,进太子少保,品数视同执政。

又因为甥舅之亲,还带着赵煦去府上拜访,接受教育。

如今老头死了,高滔滔又带着赵煦辍朝临奠,赙典加等,赠开府仪同三司。

老头既是文官,又是勋戚,还是皇亲,还都当得不错,故而死后哀荣备至,府上吊唁的人一波去了一波又来,车马辐辏。

祭奠之后,又好好安慰了李家后人一番,车驾从李府出来,高滔滔也不禁感慨:“皇室宗亲里边出挑的人物,自端愿之后,又有王克臣,其后二十一节度更是沉心向学,出类拔萃。”

“如今彦弼、仲迁、孝奕皆有志向,官家就应当放手让他们锤炼去,这些人啊,今后都是你最佳的助力。”

赵煦点头:“还有两位舅舅。”

高滔滔摇头:“他们两人不行,不过世则在司徒门下倒是日见长进,也算他一个吧。”

就在祖孙俩攀谈之时,车外突然传来一声苍老的呼声:“太皇万岁,臣妾有表!”

这还是在李家门前,不少勋戚、宗室、文武官员都在看着,高滔滔不禁大怒:“何人如此无礼?”

赵煦掀开一道车帘缝,只见路边停着一辆氈车,一个老妇人正在和卫士掰扯。

赵煦喝了一声,将侍卫叫回来:“可是有何冤屈?”

侍卫低声道:“问过了,乃是蔡确之母明氏。”

高滔滔冷笑:“替他儿子讨公道来的吧?”

赵煦轻咳一声,制止了高滔滔说下去,对卫士低声道:“将状表收下,回宫细论,老人家你好生劝慰,就说朝廷不日集议,总要给她个说法,先哄回去。”

卫士应声去了,又与老妇人说了几句,无奈将状表取了,回来:“跟陛下告罪,蔡母说要亲见陛下收下。”

赵煦伸手接过:“告诉她,朕收下了。”

马车继续前行,高滔滔还在气愤:“哥儿这涵养倒是越来越好了。拦驾递表,还在李公的祭日,这就是他蔡家的礼数?!”

赵煦拉起高滔滔的手摇了摇:“祖母何须与她生气?也是白发苍苍的老人家了,就算蔡确再多不是,罪过也轮不到她身上。”

“教出那样的儿子,就是她的不是!这状表你就不该接!”高滔滔依旧气不平。

“祖母要讲道理啊,”赵煦笑着劝慰:“当年开封府有百姓阻拦太祖车驾,太祖垂问,却是那家的猪丢了。”

“太祖虽然哭笑不得,却依旧收了百姓的状子,回宫琢磨了半天,废然道:‘我这上哪儿给他找丢了的猪去?’命侍卫给了百姓一贯钱,了却此事儿。”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