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苏厨 > 第一千六百四十二章 小家

苏厨 第一千六百四十二章 小家

作者:二子从周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4:05:38 来源:笔趣阁

苏油笑道:“你这是以理工之学看世界,可是从政治学,伦理学来看,就又是另外一回事儿了。”

“首先那些地方,远隔重洋,蛮夷遍地,一封信件往来都得一年。”

“要开拓新疆土,第一批过去的,只能是丁壮,之后才移民妇女,老人。”

“如果这种行为是大规模的,那么国内只剩下妇孺,国外都是汉子?”

“所以那些地方,在国内兼并达到不可调和的时候,可以作为一个疏导的缺口,就如黄河如今的东流故道一般,是用来解决洪水泛滥的问题的,而水位正常的大多数时候,可不能这么干。”

“这就会造成另一个问题,大宋在海外那些地方的发展又不足。”

“因此只能够一步步的来,五十年能巩固南海就不得了,一两百年达到你说的那种程度差不多。”

父子俩都没有提到近在咫尺的辽国的威胁,因为两人都知道,骑军纵横的大时代,已经提前结束了。

话题开得有点大,慢慢就说到了朝局,还有父子俩各自的工作。

苏油从来都没有想过扁罐只往军事上发展,自己这个儿子,最起码比王雱强吧?

平时就经常关于一些治政上的问题写信与扁罐探讨,扁罐和毕观也经常都能给苏油出出主意。

而在这方面,毕观的能力远在扁罐之上,从小到大那么多书可不是白读的。

毕仲衍现在是大理寺卿,除了正职,还在利用资料编纂一部著作。

大宋如今所用的法典,是宋太祖建隆四年,由工部尚书判大理寺窦仪等人奏请朝廷建议修订法律,得到朝廷同意后,于同年七月编纂完成的。

之后由太祖诏“付大理寺刻板摹印,颁行天下”,成为历史上首部刊印颁行的法典,全称是《宋建隆重详定刑统》,简称《宋刑统》。

自颁布以后,虽于宋太祖乾德四年、神宗熙宁四年做过一些改动,但是基本没有什么变化。

其篇目与唐律一样,共十二篇、五百零二条,不过在每篇下增加了“门”,合计二百一十三门。

但是这些条文还是显得有些粗糙,官员们在执法断案的时候,不断根据情况斟酌处置,此外还有中央不断颁布的敕、令、格、式添加其中,逐渐变成了规模庞大的法令体系。

其中的“断例”,即之前判定类似案件的成例,逐渐成为法令的主体依据。

这就是所谓“法所不载,然后用例”。

例本来是补法之不足,但在实际审判中,例起的作用很大,甚至超过法令。

发展到如今,“法令虽具,然吏一切以例从事,法当然而无例,则事皆泥而不行。”

这就会造成很多的问题,比如同样的案件,历史上时宽时严,皆有判例,一任地方官员所好,或者就是司法**的根苗,官吏为了贪图财贿,“唯意所去取”。

毕仲衍是大牛人,对付这种繁琐到浩如烟海的历史档案,从中提取总结成条目,本来就是他的强项。

因此他现在这本书,取名为《宋刑统条法事类》,将是一本法官用于断案的检索工具书。

毕仲衍这部书编纂的体例,还是以《宋刑统》为大纲,但是在每一条大纲之下,加上根据历代判例和当前情况增设的细条,将同类案件的犯罪行为轻重,后果轻重,实施者主观动机等多方面纬度,给出了轻、中、重的不同判罚标准。

之后再加上这些标准的由来,就是历代的敕、令、格、式和具体案例。

如此一来,这部书就变得纲举目张,变成了一部金字塔形的新型法典。

法典的基础是判例,其上是事类,其上是刑统。

现在这书还没有编完,据毕仲衍私下给苏油的信里所说,这部书,最后会在四百卷以上,分为官、民、刑、商四个大类。

毕仲衍为了这件事儿,也没少麻烦毕观。

而二兄毕仲游,在完成河北四路纠核之后,因为破获走私大案,被朝廷提拔,如今是荆湖北路转运使。

荆湖两路是朝廷新开辟的地区,好多地方归流也才二十年,当地人很多还不服王化,或者说压根不知道什么叫王化,也让毕仲游头痛。

还是毕观给兄长支招,不如从研究二林巫法入手,与国法间杂用之,尊重当地民风民俗,再多建学校,慢慢教晦。

毕仲游还有些拿不定主意,又写信问苏油。

苏油回信说天理不外人情,要给土著们一个熟悉与习惯的过程。

荆湖地区如今除了大城,还有不少山区峒民习惯以前的巫法。

推行法令的基础是文教普及,起码得让人家听得懂你的法令。

文教都没有推行起来,强行推行法令可能会适得其反。

之前治理荆湖,章惇有一套,刘嗣有一套,孰优孰劣,民间流传的口碑就能说明问题。

毕观说得对,慢慢来。

因此当苏油见到毕观的时候就微笑说道:“朝廷这是欠我家观儿一个转运判官,一个大理寺丞啊。”

毕观脸一红:“爹爹惯会取笑我。”

皇家海军学院教师宿舍是一幢幢的红砖小楼,两层,楼下是大厅,厨房,佣人房,楼上是三室一厅。

外边还有一个小花园,花园里还停着两辆自行车,跟苏油见过的后世军区大院小别墅几乎一模一样。

等进入里边,除了没有家用电器,也跟后世差不多了。

厅中靠窗户的位置有一架钢琴,缝纫机,有地毯,沙发,茶几,甚至还有一张台球桌,一架飞镖盘。

饭厅有一张大桌,八把高靠背的椅子,厨房门口竟然还有一个吧台,一个酒柜,看来小两口平时朋友也不少。

苏油问起,原来平日里毕观就在这里教授几个女弟子钢琴,休沐日里毕观会提前烤制好糕点,次日带一些去拜访相熟的女眷,而这里就会变成战术科师生们聚会的场所。

关于海军新动力战舰作战方式的条陈,就是扁罐和他的同僚们在玩台球飞镖的时候讨论出来的。

就在大厅里扫视了一圈,苏油就得出了很多的信息,在朝中他一贯被老头们当做后辈看,现在好不同意有机会可以摆长辈的谱了:“这样就很好,年轻人就是该有年轻人的生活方式,至于说不在家里开火做饭叫外卖什么的,其实我是一点都不在意,只要你们过得开心就好……”

毕观小脸一红:“我去厨房看看……”

“别!”苏油说道:“你别动,赶快坐下,我去看看。”

等到从厨房出来:“要不还是扁罐是食堂叫外卖吧,这啥都没有啊……”

扁罐轻车熟路地拎起搪瓷饭盒:“我一会儿就回来,很快的。”

扁罐走了,苏油才对毕观说道:“听小妹说,你还在研究数学?”

“嗯。”毕观说道:“有时候也帮着扁罐哥哥做些航海方面的计算。”

苏油打开行李箱:“这是漏勺送给嫂嫂的礼物,电石台灯,这东西没有烟,比喷灯安全,还没有声音,亮度和鲸油灯相比也不差。知道怎么用吗?”

毕观美滋滋地道:“等我改天写信谢谢他。电石灯在学报上看过原理图,操作还不会。”

苏油让观儿取过一杯水来,加上电石示范操作,毕观问道:“这东西辽国那边会不会学了去?”

苏油笑道:“学了去正好,他们没法生产电石,只能跟我们买,那可就成大生意了。”

观儿点头:“两千多度的熔炉,对他们来说的确难。”

“对我们来说也难。”苏油说道:“临漳有个水厂铁矿,水厂是当地百姓的称呼,其实就是发电站,靠电站供电我们建立起了第一个电转炉,如今那里每天能出五吨钢铁,制作的铁轨品质上乘。”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