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苏厨 > 第一千五百九十四章 吴家庄

苏厨 第一千五百九十四章 吴家庄

作者:二子从周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4:05:38 来源:笔趣阁

“澶渊之盟的耻辱,至今上没有从皇宋身上抹去,你给子翼取这个名字,不就是希望他能够保家卫国吗?”

“国家需要子翼这样的俊杰成为军中人才,让你儿子有可能上战场,辛娘,我替官家跟你说声抱歉。”

李辛娘伸手抹了下眼角,叹息道:“‘丛山难载忧怀重,更奈辛娘唱一回’。使相当年的诗我还记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我也记得。”

“都是经历过陕西惨相的人,恂儿有志报国,我做娘的本该高兴,可就是心里依旧不是滋味……”

“见到使相我想通了,使相贵为当朝一品,尚且遣自己儿子驱横万里,总不能只让别人承担国家的忧患,自己一家子躲在后边安享太平。”

“辛娘你想多了。”苏油摇头:“我家那杀才是自己偷跑的!一路坑蒙拐骗哄诱了一群人随他出海。要不是先帝以其年幼,替他遮掩,光盗窃军中舰船,蛊惑军士的重罪,这都就够杀头了!”

李辛娘噗嗤一声笑了:“还真是家家都有个不省心的啊……”

这下戳中苏油的心酸处了:“辛娘你又说错了,我家啊……俩……”

李辛娘好奇:“听说京中几位小少爷聪明颖秀,太皇太后累次下旨称赞,老二总应该不劳使相操心才对。”

苏油叹气:“聪明过头了也不好,我离京之后,就更加放飞自我了。”

辛娘纳闷:“放飞自我?”

“嗐,家老二上个月做了个滑翔机,啊就是大三角风筝,将自己挂在风筝下边从封丘顶上冲下来,把自己放飞了两里地。”

“哎哟!”辛娘想想着那画面都不由得胆战心惊:“可怎么想出来的!仙卿不管?”

“她在坡下面鼓掌叫好!”说起这个苏油更来气:“算了总之我家稀奇古怪的多了去了,这个老二啊,可比老大不省心……”

吴恂在后头跟着,到现在真正相信了父母和使相的交情,使相来一趟,都不用开口就解开了母亲的心结,自家爹可没这本事儿。

一到吴家庄,苏油就知道吴恂一身的文才武艺怎么来的了。

李辛娘本是大家闺秀出身,其后遭遇悲惨,才下嫁了吴存之,不过知书达理知足惜福,心理更是强大。

苏油佩服的大宋女性里边,李辛娘能到第四位,还在阿囤弥、高滔滔的前面。

吴家庄的格局就不一般,虽然没有土墙,却也有沟壕,村里五十来户人家,主要是吴家家族,也有当时一起过来的陕西移民,以及朝廷安置的部分河北移民家庭。

主要公议的场所还是在吴家的祠堂,关键是祠堂的左边,却建有一所私学,而且规模不小,足可以容纳两百人。

这就是让庄上的所有孩子都要读书了,可比好多豪门望族家的私学还要大。

苏油问道:“辛娘你亲自授课?”

辛娘说道:“理工之学的先生是从相州延请过来的,其余的,我都能教。”

也是,这位可是现编戏剧都能骂走夏军的人物,文科的东西难不住她。

苏油又打听了生源构成,才知道却不光光是吴家庄,就连四里八乡的孩子都来这个学校学习,两百人的学校还不够容纳,辛娘准备再请几个先生,效仿理工学院的编制,分班分年级授课。

苏油不禁对辛娘再度刮目相看,说道:“我那里有一份学校建设的纲要,早知辛娘有此志向,我这次就给你带过来了,下次吧,等你看过之后,必然会有所心得。”

辛娘喜道:“那可真是太好了。”

来到祠堂拜祭了吴家祖宗,大家坐下叙话。

吴存之将周围几个庄子的里正、族长都叫了过来,看得出来他在这一带的威望颇高,几个里正族长与他都非常熟悉,一听介绍,才知道都是弓箭社的成员。

苏油关心的是河北的农业产业结构,跟大家拉家常,顺带了解情况。

从元丰年开始,黄河被按在和北流河道里,包括河北其余几条干流,都被河渠司整治过,这几年虽然还是有灾情,但是都在可控的范围。

这里边土豆的功劳可就大了。

土豆自打来到大宋,在农学院有方向性的花药离体培养法下,已经搞出了四倍体,个头比东胜州那边的祖宗已经大了不止一倍,普遍达到了鸡蛋的大小。

跟后世没法比,但是也已经是亩产七八百斤的高产作物了。

辛娘从陕西过来,路过汴京城的时候什么都没有买,就买了一套《农书》。

《农书》的前身是苏油主持编纂的《西南农书》,之后一路收纳了陕西、两浙、荆湖、南海、到现在还有了《海外部》,成了农业方面的科普型著作。

辛娘在河北安定下来后,每年都要托人去汴京订购,并且将之用于生产实践。

受相州模式的影响,如今庄上也采用了那样的耕作模式,而且吴存之和辛娘是陕西人,还给周围引来了油菜种植,与花生一起,作为庄子上的主要油料作物。

油菜收成在五月,花生收成在十月,这就可以根据轮作的时间,安排不同的油料作物种植,保证庄上每年植物油的收成。

吴恂在皇家军事学院进修,对理工知识与机械原理也有掌握,对于机械的效能有深刻的认识,为了不让父母在乡间那么操劳,帮忙购置了不少的农业机械。

吴存之是畜牧能手,吴家庄上也在种玉米,不过吴家庄的玉米在很嫩的时候就被连秸秆一起收了,作为饲养大牲畜的青储来储备,这一点却是连苏油都没有想到的。

还有就是甘薯,甘薯在吴家庄也主要不是给人吃,而是将藤叶作为养猪和养鸡的青饲料。

苏油在吴家庄算是开了眼界,劳动人民在河北利用自己的智慧,因地制宜地改良和发展了农业模式,让苏油有了种自己以前坐井观天的觉悟。

不过几家庄子的庄主都在说地力的问题,河北还算好的,有大量牲畜的粪肥作为肥料,但是空闲土地实施休养,也是必须的。

探花郎学究天人,要是能将这个问题给解决了,大宋每年的在耕土地面积,起码还能够增加三分之一。

这个问题苏油真能解决,那就是化肥厂,氮肥加磷酸二氢钾,能够解决大问题。

苏油拿着笔记本一点点地记着,包括了农庄的耕作、畜牧、禽蛋、饲料、加工、农机、机井、水利……

还包括了市集、乡间货郎、小运输、各户的货币使用情况……

甚至入学孩童多少,识字程度,受教育的年时、乡间婚丧嫁娶的花用、甚至包括社戏社火,乡约民俗,弓箭社习武活动等等,都在他的调研范围。

吴家庄的运转情况非常好,家家养着大肥猪,还是苏油从蜀中带到陕西的模式,猪圈建在粪坑的上面,便溺漏下去,实现“猪便分离”。

此外还有蜀中的养鸡法、养鸭法。

吴家庄可以说是河北顶级的农庄,农户户均拥有土地一百五十亩,综合统算下来,一年的产出能够达到四百贯左右。

这里边要给国家的赋税占了一百多贯,再刨去种子、农具、牲畜等开销,净收益能够达到两百贯。

河北粮价偏高,七十文一斗,这就相当于户均一年有三千斤的存粮。

在河北,这就应该叫做小康村了,这是有知识有文化懂技术会变通的带头人,在农业发展上的优势与贡献。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