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苏厨 > 第一千五百六十二章 华东心脏

苏厨 第一千五百六十二章 华东心脏

作者:二子从周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4:05:38 来源:笔趣阁

韩绛之所以能当上宰执,不是因为他的个人能力,而是因为他有个好爹,然后靠的是资历。

王安石能够入朝为相,韩绛是当年的大力举荐人之一。

然而王安石上任之后,韩绛和他的政见发生巨大分歧,虽然还是新党,却开始大力举荐司马光。

因为与新党其他人不相能,被放到了永兴军路,却又因为用人不当,搞出了广锐军变,幸好有个能干的邻居,靠苏油给他擦了屁股。

王安石去相之后,韩绛成了首相,饱受吕惠卿欺负。

当时苏油在浙江,对韩绛阳奉阴违,自己创收自己用,一文钱没有找韩绛要,韩绛也要不到苏油一文钱的援助。

最后韩绛扛不住吕惠卿的攻势,密奏赵顼引王安石二次入相,打倒了吕惠卿,保住了自己的权位。

由此也被士林风议打了差评,对新党瓦解要负一定责任。

不过韩绛的官运实在是太好,几乎轮着将大宋顶级官僚的职务都坐了个遍,甚至新成立的军机处都执掌过一任,资历上真是够够的。

而且韩绛纵然百般不行,却又一个好处,就是喜欢延接人才,而且也颇有自知之明,对权力不是非常热中,相反,每每希望有个大头在自己上边顶着,大树底下好乘凉。

司马光上台后,韩绛非常明白将来的大树就是苏油,又开始大力举荐苏油一派的官员,暗中帮了苏油不少的忙。

所以说,韩绛最大的能耐,就是官场嗅觉是非常敏锐,每每提前布置,而且站队永远正确。

他知道苏油的性格,所以从来不和苏油打交道,哪怕私底下都没有,他知道苏油会给自己足够的回报。

因此在迎接德妃一事上,高滔滔虽然责备了德妃,韩绛却是一点没沾是非,这里边就有苏油的操作。

还有就是韩绛致仕之时,朝廷拟定的规格相当高——除检校太尉,守司空,依前开府仪同三司。

而苏轼在制词中,有“而况卿出入四世,师表万民。身任安危,位兼将相。永惟三宗眷遇之重,宜极一品褒崇之荣。”

范纯仁在他墓志铭中写道:“立朝端方,刚毅任重,得大臣体。遇事果敢,临义勇发,不为后顾。乐善疾恶出于天性,故其论奏虽一时有行与不行,而读之皆知其心本出于忠义,感激而为之也。”

又有:“当时贤豪多出其门,其后往往至公相、列侍从。其未显时而指以为贤者,尚多有也。”

这些也算是给韩绛的回报。

韩绛的去世,还是另外一个重要的标志,他是与苏油资历相并的同期大臣,连他都已经凋零,而苏油才刚刚过完四十岁的生日。

辛巳,吕公著再请致仕,苏油上书请朝廷挽留。

高滔滔诏吕公著一月三赴经筵,二日一朝,因至都堂议事,出省毋拘以时。

又为吕公著别建第于东府之南,启北扉以便执政就议。恩数如其父吕夷简,朝野以为荣显。

壬午,朝廷颁布了一系列的任命,以观文殿学士兼侍读,提举军机处掌书记蔡京为门下侍郎,尚书左丞刘挚为中书侍郎,尚书右丞王存为尚书左丞,中书舍人苏辙为尚书右丞,翰林学士户部侍郎晁补之为签书枢密院事。

甲申,左右正言韩川、刘安世进对,太皇太后问:“近日差除如何?”

安世对曰:“朝廷用人,皆协舆望。”

五月,范纯仁上疏:“侧闻圣训谓朋党宜早施行。以臣愚见,朝臣本无朋党,但善恶邪正,各以类分,陛下既用善人,则匪人皆忧难进,遂以善人之相称举者皆指为朋党。”

“昔庆历时,先臣与韩琦、富弼同为执政,各举所知,当时飞语指为朋党,三人相继补外。造谤者公相庆曰:‘一网打尽矣!’此事未远,愿陛下戒之。”

因极言前世朋党之祸,并录欧阳修《朋党论》上之。

苏油如今终于开始有了些清闲,工作分派得非常合理,自己主抓财政、工业和经济,其余如谏议、人事任免,尽数交于吕公著、范纯仁等人料理。

朝廷的新政,到现在方才算是得到彻底的贯彻实施,成效斐然。

新法调整完毕之后,百姓的负担得到极大程度的解绑,自打朝廷宣布按亩按贸易额纳赋之后,民间财富积累猛然增长,势头让高滔滔到群臣都感到震惊!

以前的赋税额度与户等,是按照家产来的,瓶瓶罐罐家畜锄头都要算入户等统计,这就导致了百姓们连多余的积累都不敢置办。

这是经济学院的重大研究成果,然后苏油采纳,将纳税标准从资产中抽取,调整为从生产所得中抽取,一下子就鼓舞了老百姓们生产的热情。

造房子,养家禽家畜,种桑树,买农机农具,置办家产,打家具,买布做衣服……

就跟变魔法一样,大宋的老百姓,好像突然就变得家家都有钱了。

苏油对朝臣们的反应感到好笑,解放生产力之后,吃苦耐劳华夏民族所能爆发出来的能量,那是相当恐怖的。

后世三中全会后,蜀中农家,一年就户户余粮,养起鸡鸭;过完年基本家家都有了猪娃,再翻年就有了大肥猪。

国民生产总值,在那段时间疯狂地连续翻番,这才哪儿到哪儿。

五月还有一件大事儿,四通矿冶勘探司,在淮南发现了大煤田!

这简直就是大彩蛋,苏油穿越过来之前,真不知道淮河边上还有这样一处宝地。

工业社会的基础,离不开科技、资本、资源。

最好就是三者集中在一处,才有工业大革命的前提。

但是华夏苦逼的是,资源在西北,资本在东南,科技在中央,距离太远。

煤铁是大工业的粮食,苏油觉得这就是老天爷要折磨他和华夏民族,因此只能默默地努力。

将眉山打造出来,然后辐射二林,通过茶马古道和金沙江,搞出一个煤铁工业和商业的循环体。

将郑州打造出来,然后依托汴京,通过洛汴渠和铁路,搞出第二个煤铁工业和商业的循环体。

将兴庆府和兰州打造出来,利用丝绸之路获得资本,通过黄河和畜力连接包图城,搞出第三个煤铁工业和商业的循环体。

此外还有杭州,徐州和郓州,不过却到底受了些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的约束,因此规模没法做大。

苏油辛苦了整整三十年,到今天终于让几个循环体发挥出了巨大的产能和作用。

受先天限制,慢点就慢点吧,咱华夏虽然没有人家大英帝国那样运气好,但是终归还是实现了不是?

就在苏油对自己几十年的成绩沾沾自喜的时候,大宋淮南竟然蹦出了一个大煤田!

要是老子早知道有这么一处煤田,还废这么大的劲干嘛?!

淮南到徐州不过五百里,到杭州不过千里,关键是,这个三角区内,水运发达,经济发达,人口较多,素质也高。

三十年时间要是在那里发展,现在都该是什么样了?!

收到报告的时候苏油真的哭了,他不怪自己书读得少,抬头望着苍天:“玩我是吧?很好玩是吧?事情都快做完了你跳出来了,皮这一下很开心是吧?”

他不知道的是,淮南煤矿从明朝初期被发现以来,产量一直在增加,到民国已经达到年产两百万吨的规模。

到了新中国,更是成了是全国十四个亿吨级煤炭基地和六个大型煤电基地之一,因为地处华东腹地,有“华东动力心脏”之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