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苏厨 > 第一千五百一十七章 算账

苏厨 第一千五百一十七章 算账

作者:二子从周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4:05:38 来源:笔趣阁

苏油问道:“陛下知道我大宋如今一共多少人?”

赵煦说道:“户部李常进奏,说我大宋如今有一亿五千万零……细数我记不清了,总之一亿五千多万!”

苏油有问道:“那陛下可知,我大宋耕地面积一共多少?”

赵煦说道:“庆历前四百多万顷,庆历后减少到两百多万顷,熙宁恢复到四百万顷,元丰之后年年增长,到现在已经有了八百多万顷了!”

苏油笑道:“陛下英睿,年岁还不高,但是国家大事,大数字,了然于胸,臣为陛下贺。”

赵煦说道:“司徒的题呢?”

苏油说道:“别忙,条件还没有设完呢……陛下,我朝五等户以下,是如何划分的?”

赵煦想了一下:“这个我还真不太清楚,不过蔡京离任开封府前曾经有奏,乞让府界三路保甲,两丁之家止有病盯田不及二十亩者,听自陈,提举司审验与放免。”

“以我想,这平均一丁十亩,应该就是司徒常说的‘贫困线’,五等户,得一丁二十亩吧?”

苏油赞到:“对,陛下真是聪明,那你现在可以算算了,我大宋一亿五千人,就算一半是男人,一半是女人,那平均下来,一丁实际上拥有土地多少亩?”

“那就是八百五十万除以七千五百万,啊不对还要乘以一百!司徒我去算了!”

没一会儿赵煦过来了,虽然算对了答案,但是神情一点都高兴不起来:“怎么可能!我大宋人均一丁才十一亩地!这不是全天下都在五等户以下?!”

苏油笑了:“陛下别急嘛,我们再来算算,这次我们不按照人数亩数来算,我们按照粮食产量来算。”

“我们按照户均五口粗略统计,两个男丁,两个女人,一个小孩,我们按照男丁两斤,女人一斤,小孩半斤来算,一天就算七斤吧,平均一人一天大越需要一斤半粮食,算是温饱。”

“那我大宋一年,要解决所有人口的温饱,一年需要多少粮食?”

赵煦很快就算出来了:“需要八百二十一亿多斤的粮食!”

苏油心中偷偷叹气,你娃的数学水平,可比你爹强太多了:“我们按照大宋粮食平均亩产两百斤来计算,这么多粮食,需要多少土地才能种得出来?”

赵煦又计算了一遍:“咦?不对呀,需要四亿多亩,四百多万顷,司徒,只需要四百万顷土地就可以了,可我大宋如今已经有八百万顷土地了啊!”

苏油笑了:“陛下,农人也不仅仅只需要种地啊,他们还要造房子,穿衣服,种菜,养鸡鸭牛羊,还要缴纳各种赋税,服各种劳役啊。”

“而且我朝的人口,并不是全部都是农人,士农工商各行各业都有。”

“其实我朝丁口当中,农业人口只占了七成,因此七千五百万丁中,农丁差不多五千万。”

“户均一年创造当今二十亩粮食产量的财富,只能算是贫困,按照这个数字来计算,可以说大宋元丰以前,乃至从夏商周到元丰以前,华夏一族大部分时候,百姓都挣扎在这条线附近。”

“这条线是底线,我将它称作‘生存线’。”

“如今我朝农丁,人均占有的土地,已经从庆历年间的二十亩不到,提升到了八十亩左右,这,就是你的父亲,先帝,带领着群臣,百姓,在二十多年里创下的丰功伟绩!”

赵煦的神色立刻充满了崇拜之情,满眼都是小星星。

“大宋这五千万农人,用八百万顷的土地,养活了整整一亿五千万人,这就是实情,我们敢说,这个数据,足以证明今日之大宋是古往今来,最繁荣的朝代!”

赵煦有些懵了:“那司徒刚刚还说,我大宋没到最好?”

“当然还没到最好。”苏油循循善诱:“因为大宋还有巨大的外敌,辽国。我朝内部,也还存在诸多的问题。”

“什么问题?”

“很多啊……我们就拿土地来说,刚刚我们算的是平均数,但是实际情况是,大宋部分地区,如蜀中,两浙,汴京三处,人多地少,而其余地方如河北、陕西、荆湖、宁夏,却又地广人稀。”

“其中宁夏河套就有可改造耕地九十万顷,可人数呢?不过数十万。”

“除了地域造成的不均,还有制度造成的不均。”

“大宋一等户的标准是一顷土地以上,而这些户等当中,有高达三百顷,五百顷的。”

“国家是需要依靠税收来运营,但是很遗憾,替大宋缴纳赋税的户等中,却是以二三四等户为主体。”

“而一等户中,很多都是免税的宗室、勋贵、重臣。”

“这就是章惇提出的‘税制倒挂’问题。”

“还有,华夏大地上经常发生的水、旱两灾,还有那条桀骜不驯的黄河。”

“因此说,先帝所作的事业,是打下了让大宋摆脱生存线,摆脱温饱线,进军基本富裕线的基础,非常坚实的基础。”

“但是如何让这个基础,变得让全天下得利,让大宋百姓生活更好,让国家更加安全、稳定和繁荣,陛下,这就是你今后的任务,和先帝的任务一样艰难,一样重要,一样光荣。”

赵顼激动得小脸都涨红了:“若非司徒点拨,我都不知道父亲功绩如此光大!司徒放心,我一定努力,绝不坠先父之声业!”

日常廷对中,赵煦经常听大臣们说自己父亲英睿神武,但是从没有人跟他通过算细账的方式来告诉他,自己父亲到底英睿神武在哪里。

打下一堆地盘,人家可以说你劳民伤财;增加国库,人家可以说你穷尽民力;尤其是最近关于新法的热烈讨论,甚至让赵煦有些迷茫。

就连赵煦都能感到迷茫,那王安石无人吊丧,就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了。

今天这笔细账,彻底打破了这些迷雾,苏油不从赵顼的丰功伟绩说事儿,而是从这一件事上,让赵煦看到了元丰以来国家矛盾缓和,国力增长,人民生活改善的根本原因。

农业人口的缓慢增长,农业土地的大量增长,带来的就是农耕之国土地矛盾的缓和,而产量的增加,精耕细作的推广,则提升了王安石提出的“人均财富创造效率”。

这是王安石在《经济论》中大力赞赏弘扬的方式,认为这样的方式,能够大幅度提高家庭小土地拥有者的“劳动效率”,降低了生存风险,使他们能够积累出一定量的财富。

但是反过来,这种方式在大土地拥有者那里却无法实现,从而在根本上,可以抑制兼并的烈度。

但是王安石忽略的一点,是大生产者如果拥有有效机械的话,劳动效率同样会提升,他们的积累会更快,因此其实兼并的土壤并非就彻底消失了。

但是在大型机械出来之前,王安石的这个论点没啥毛病,大宋没有奴隶阶层,要雇工就要付出成本,政府的功能,就是让这个成本不要降低到变成残酷压榨和剥削。

至于国用,不说工商,只要八百万顷土地上的农税能够正常收上来,这个国家就不愁没钱。

后世清朝那么多赔款都能背得起,就是“官绅一体纳粮”这一条制度打的底。

门口响起了敲门声,扁罐进来:“陛下,父亲,中牟到了。”

陈梧走了进来:“陈梧见过陛下,见过祭酒。”

苏油现在是京师大学堂校长,陈梧从学术出发,称苏油祭酒没毛病。

而且这个称呼是让苏油最得意的一个称呼。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