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苏厨 > 第一千一百六十六章 夏

苏厨 第一千一百六十六章 夏

作者:二子从周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4:05:38 来源:笔趣阁

“多吗?这是王都啊!光我们从百姓家收集上来的,就多达三千多件呢!精品除了那个大铜鼎,别的都在楼上。”

来到二楼,果然,这里的东西更多,各种玉戈、玉铲、玉璋、玛瑙等玉礼器;尊、卣、簋、壶、豆、罐、鼎、杯、盂等青铜器;觚、梳等制作精致的象牙器;穿孔的贝币;更重要的,还有骨笛、石埙和陶埙几种乐器!

音乐的产生,是人类文明的一大标志,不过欧阳发没有见过这个玩意儿,和一个陶制的小圆锤一样的东西,还有一块放大的木屐一样的平整石板,和一根短石杖放到了一处。

见苏油的目光落在那几样东西上,欧阳发拱手道:“这几样器物,不知道是什么。我们猜测是乐器。”

“明润学问丰洽,你了解这几样东西吗?”

苏油哈哈大笑:“你们这些读书人啊……”

将那个小圆锤拿起来:“这个装上一根木棒,就是乡间最常见的纺锤。”

说完又指着那个石板:“那个是手工石碾,用来给谷物脱壳用的原始机械。”

最后取下那个大果子一样的陶器:“这个倒的确是乐器,名字叫埙。”

说完随手递给张琪:“小七哥,敢不敢试试?”

张琪是箫笛大家,接过来翻看了一阵,搞清楚了大致的吹奏原理,放到嘴边,用手指堵住两侧气孔,试了几下之后,果然就吹出了一种古老苍迈的乐声。

紧跟着,如同吹笛那般松放手指,乐音发生了音符上的变化,不过只有两三个。

这个乐音明显不够标准的五音,较为简单,张琪在尝试了一遍之后,略加思索,竟然用这几个简单的音符,即兴创作出了一首曲子。

曲音原始,悠远,沉浑,通过气息的大小,手指的抖动,将曲子加以丰富,赋予了简单的音乐别样的意境。

欧阳发如痴如醉,喃喃地道:“这一定就是《载民》、《玄鸟》之声……”

苏油缓缓点头:“可以这么理解。”

《载民》,《玄鸟》,相传为葛天氏所创的上古之乐。

最后,张琪将声音做了一个跳跃,戛然而止,苏油和欧阳发才从思古幽情中醒转过来。

欧阳发对着张琪深施一礼:“郎君妙手,今日得闻上古乐音,纵死亦无憾也!”

张琪将陶埙放下,对着欧阳发微微一笑点头,坦然地受了此礼。

这就是权威的逼格,在吹奏乐器方面,小七哥是大宋绝对的权威。

苏油说道:“今年正旦大朝会,必须将这个加进去,以彰显我大宋文华之鼎盛!你们弄这一楼的东西,了不得,赶紧报知陛下,让他也高兴高兴啊!”

欧阳发摇头道:“司马学士不让,他说要等阳城夏都遗址确认之后,再一并报上去。”

“啥?”苏油这回真的吓着了,一把拉住欧阳发的胳膊:“你刚刚说啥?!”

欧阳发得意地伸出食指朝上面指了一指:“还有一层。”

苏油两腿发软,几乎使用连滚带爬的姿势爬上了尊经阁陡峭的第三层台阶。

第三层上,存放的是很多玉器,石器,骨器,陶器,而大多数的陶器造型精美,还装饰着美丽繁复的花纹和彩绘。

一眼而知,这是一个新石器文化的遗存,苏油觉得自己的喉咙有些发干:“你们……怎么确定这就是夏朝的遗物?”

欧阳发对苏油的反应非常满意,微笑道:“这批文物,不是我们发掘出来的。”

“那怎么来的?”

“从历史书上找寻出来的。”

苏油感觉头部有些缺氧:“谁找出来的?”

欧阳发觉得这个问题太小白:“当然是司马学士。”

“根据史书记载,夏禹受封于阳城,《帝王世纪》有记录:‘禹受封为夏伯,在豫州外方之南,今河南阳翟是也。’”

“《史记注》徐广曰:‘夏居河南,初在阳城,后居阳翟。’”

“《汉书·地理志》,颍川郡阳翟县下,班固自注:‘夏禹国。’”

“不过阳翟之名,经司马学士考证,应在周襄王时期才出现,当时北方翟人入据栎地,因其地在嵩山之阳,故而得名。”

“于此之前,其实应当叫夏邑、历地、栎邑、禹州!”

“《水经注》云:隅水东南流,经陵下,积为坡,坡方十里,曰钧台坡。”

“钧台,亦名夏台,《水经注》说得很详细:启筮亭,启享神于大陵之上,即钧台也。”

“启筮,就是启王占卜的意思。水经注说那个地方就在钧台坡。”

“经过司马学士考证,阳,为嵩阳;翟,为野雉,栎地,说明其地多栎树,临近隅水。”

“当年韩景候迁都此地的原因,就是来到这里时见到野雉飞舞,在阳光下灿烂纷煌,情不自禁地赞叹‘阳哉翟也’。”

“那条小河,司马学士考证地图,认为就应当是颖水的支流五渡河。”

“受明润的启发,我们注意考查了那一带的地方名称,发现有一处山岗,名叫王城岗,周围环境,完全符合这些历史记载!”

“当地居民在耕作的时候,经常发现一些形状奇特的石磨盘、石磨棒、石铲、石斧、陶壶等物,于是就把这些远古的遗物搬回家中,充当捶布石、洗衣板或者是用来垫猪圈、垒院墙……”

“也是受明润的指点,说是夏之始,或许在金属工具出现之前,要留意石,骨,角,陶等制品,当地居民的发现,自然就引来了我们的注意。”

“经过发掘,我们发现了东西并列的两座古城。东城因五渡河西移,只剩下两段城墙,西城的夯土城轮廓基本清楚,四面城墙基础多有保存。”

“西城垣略呈正方形,边长约百米。西城的东墙也就是东城的西墙,南墙长约八十二米,西墙长约九十二米。”

“在城址内还残留着与城墙同期的夯土建筑、奠基坑、窖穴、灰坑。”

“几个奠基坑内,共出土有七具完整的骨架。明显是有意识地为建都奠基而施行的人祭。”

“尊经阁这一层的文物,都是在王城岗发现的文物。”

“根据明润的说法,这里的文物,存在分层堆积现象,这是古人在这里长期生活形成的,据司马学士研究,时间长达千年以上。”

苏油在文物里边发现了一个小巧的青铜勾:“如果这东西,是青铜王朝商代早期或者夏晚期的文物,那么这个遗址,就覆盖了整个夏王朝!甚至还在夏王朝诞生之前,这里就已经有了聚落!”

“正是!”欧阳发说道:“司马学士也是如此认为的。”

这是一个绝对的大发现。

苏油拿起一块陶片:“有文字证据吗?”

欧阳发摇头:“没有,但是我们却还有很多别的证据。”

苏油严肃地说道:“说说看。”

欧阳发说道:“关于甲骨文的研究,商周金石文字局已经探求过一段时间了,却没有发现一个明确的‘夏’字。”

“似乎商人对春,秋,比较明确和重视,冬,则用两个绳结表示,其实是通的‘终’字。”

“夏,这么重要一个概念,一个王朝,如何没有明确地描述呢?”

“而甲骨文上,表示夏的字形,似乎又太多了。”

“于是司马学士干脆将文字向后挪了一挪,从金文中寻找踪迹。”

“从目前发现的秦公鬲,夏官鼎,莒平节等青铜器上,我们都能看到明确的夏字。”

“根据《说文》之意,夏,中国之人也。从夊、从页、从臼。”

“按照这个说法,夏字,实际上就是人形:上为头,中间为躯干,两侧为手,其下为足,具有雄武之相。故而在字义上,夏字的本义是‘人’——中国雄武之人。”

“但是这个说法似乎有些牵强,司马学士有了一个新的论断。”

“什么?”

欧阳发朝架子上一个巨大陶器一指:“它!才应该是夏字的本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