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苏厨 > 第一千一百二十五章 争议

苏厨 第一千一百二十五章 争议

作者:二子从周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4:05:38 来源:笔趣阁

转头命令船老大,张帆驶往湖心,从大湖中间直接插到郓州城去。

船老大有些疑惑:“长公,靠湖边走更安全吧?”

董非摇头:“一是怕你们见不得那般惨况,二是……大灾之前,人心往往比天灾还要可怕。宁愿面对大水,不敢面对暴民啊,这百十来艘漕船,干系到整个京东,绝对不能出事儿!”

……

郓州,城下大堤。

王克臣摆着椅子,坐在城门外大堤上亲自监工,军民在齐心搬运物资,加高堤防。

以前的旧堤,如今早就在梁山泊的水面之下,湖边原来的老柳,都只剩下一排树梢。

堤下,无数的垃圾浮木,正在漩涡里打转,排出了数十米的宽度,而水位,还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上涨。

“快快快……”一艘小舟撑了过来,划开垃圾草木,几个壮丁赶到,接住艄公丢过来的绳索,将小舟拖到堤边。

将船上的人扶下来,一个扎着红布头巾的队正说道:“先去土地庙,那里有人接济你们。”

获救的一家人还要感谢,队正早带着手下壮丁跑远了。

刚刚救援船的船头,已经高过了大堤,王克臣看着这样的场景,眼光闪烁,转头问身边的一个年轻人:“转般仓那边打过招呼了?”

年轻人担心地看着堤下上涨的湖水,脸色有些发白:“父亲放心,仓储都在高处,大使们已经按预案在走了。”

王克臣叹了一口气:“舒儿,怕不怕死?”

年轻人躬身:“儿子……岂敢,只是担心父亲。郓州城可以没有我,却不能没有父亲。儿子想请父亲上城头,这里留给……留给儿子就好。”

王克臣斜了他一眼:“等你中了进士,陛下选你入官,锤炼数年爬到知州的位置上,再说这话不迟。”

“转般仓那边我不放心,你持我印信,去那里压阵吧。”

王舒知道这是父亲是想将自己从大堤上支开,不要父子一起没在郓州城下,不由得有些哽咽:“儿子哪里也不去,就在这里陪着你老人家。”

王克臣眼中泪光闪动:“我们家本是勋戚,自曾祖母下嫁王家,到汝父这里,才发奋重列文资。”

“既然选择了这条路,那就要有走这条路的样子,也罢!”

“刚刚为父心念游移,终是修身未足之故。”

“今日我们便效苏皇城父子,与城共存亡,尽力谋忠吧。”

王舒脸色更白了,但是还是躬身一礼:“儿子谨遵大人之命。”

就在这时,湖面的水平线上,出现了一些小点,王克臣眯着眼睛:“儿啦,为父眼花了,那是什么?”

王舒抬起头来:“那是……船?”

城头上已经响起了欢呼之声:“太守!船队!陛下发来的漕运船队!”

如今正是自西向东的正风,船行极速,很快,王克臣也看清了,那是一支有上百艘大船的船队!

王克臣站起身来:“陛下没有忘记我们!他派船队救助我们来了!”

堤上堤下,城上城下,所有军民都欢呼了起来:“陛下救我们来了!”

……

《蜀中杂记》:

元丰三年,河水暴兴,都水监判宋用臣、窦仕上奏,孙村、曹村,二埽必决。

皇家理工学院山长,同知太常礼院,判司天监,龙图阁侍制陈昭明,开汉武宣房,以瓠子分水,巨野梁山蓄洪,以为缓计。

先克臣按东平,亟筑堤城下。

或曰:“河决宣房,于今千年,且去郓为远,州徙于高。八十年不知有水患,安事此。”

克臣不听,役愈急。

堤成,复起甬道,属之东平王陵埽,人得趋以避水。

后水大至,不没者才尺余。

事宁,皆绘像祀之。

……

汴京,军机处。

赵顼铁青着脸,听着苏油用指挥笔在大地图上给赵顼讲解。

“陛下,陈景润的方案,是在通过运算,知道曹村以下堤埽难保的情况下,采取的被动措施。”

“根据他的奏报,以及军机处理工小组的运算,我们认为方案可行。”

“洪峰持续时间为三个小时,也就是说,只要曹村至内黄一线沿途,扛过这三个小时,便可以躲过这次灾难。”

“但是此次洪峰高度,比上一次洪峰最高水位,还要高出二点一米,而曹村诸埽,只能承受再高一点六米的冲击。即便如此,都需要做好溢流与堵缺。”

“而宣房殿的关键,是在重新封堵,根据理工学院的计算,只要封堵即时,减小水流,下游巨野,梁山泊,勉强能够容纳河水,不至于造成济水下游大灾。”

说完将棍子在梁山泊和巨野泽周围划了一个圈:“不过泄洪道沿途的南华,临濮,乘氏,雷泽诸县,必将遭受洪灾;环湖周边,郓州和济州,也必将遭受一定程度的损失。”

“而臣要提醒陛下的是,这仅仅是最乐观的局面。”

“如果陈昭明的计划失败,可能产生两种后果。”

“其一,宣房殿溃坝,黄河夺瓠子河,肆虐兴仁府,濮州,广济军,济州,郓州,之后夺济水,肆虐齐州,淄州,青州,范围将涉及京东西路和京东东路的北部,会是一场不亚于黄河改道的灾难。”

“其二,黄河依旧决孙村,曹村,或者商胡口,夺旧道入海,整个河北东路,部分河北西路,将遭受六十年一遇的洪水肆虐。”

“这就是你苏明润主动请缨,大权独揽的结果?!”门外一个愤怒的声音响起,王珪大踏步进来:“鱼国公,这就是你给陛下,给天下人的交代?!”

苏油躬身:“王相公来了,我只是将最好的局面和最坏的可能告诉陛下,现在大家都还在努力,结果如何,尚在等待通报。”

“可是宣房殿已经决了!”王珪怒不可遏:“窦仕是你推荐的吧?陈昭明是你推荐的吧?宣防殿是什么地方?汉时因宣房决口,赤地三千里,武帝集全国之力,两千石以下亲负木石,方才堵住的地方!”

“如此河防重地,你们竟敢扒开,是谁给了你们的胆?!”

苏油淡然说道:“这是理工运算的结果,如果不进行分洪,下游曹村,孙村一带,大埽必决。”

“笑话!以未兴之灾,启人为之祸,你们怎么就知道下游必决?自古以来治河,都是万众一心,加高提防,岂有理学抗洪,决堤抗洪之说?”

蔡京拱手,插嘴道:“大禹治水,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不就是理工之学?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凿龙门伊阙,不就是一改父辙,分水泄洪?”

“相公饱读经史,为士林华翰,岂能说陈学士所举,自古皆无?”

王珪不由得一窒,气势顿时弱了。

就在这时候,冯京,李肃之也赶来了,一起进门的,还有蔡确。

苏油对赵顼躬身道:“不管事情如何,总是有备而无患,臣之前已命郓州作为此次抗洪救灾的中心基地,积储了大量救灾物资,而陈留转运的一百三十多艘船只,今日也将抵达。”

“臣既不是虚声夸饰,也不是危言耸听,只是将此次洪灾的后果,如实告知陛下。”

“陛下,今年黄河四次洪峰有多烈,可以命都水监,国史馆查阅资料,作为对比,看看历史上同样程度的洪水,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

“现在的耽误之急,是在最好的结果与最坏的结果之间,取一个度,做好准备,京中物资,可以逐步出发,前往救济,而不是在这里推诿追责。”

“这些,请留到事后,王相公要弹劾争辩,也请在事后。到现在,我还是陛下委命的提举抗洪事。而今天,是最关键的一天。”

“今年最大洪峰,现在正经过濮阳内黄段,我还要行使自己的使命。”

“或者,我给陛下和王相公另开一个房间,由王相公独奏陛下,不要耽误我们做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