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苏厨 > 第一千一百一十五章 上堤

苏厨 第一千一百一十五章 上堤

作者:二子从周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4:05:38 来源:笔趣阁

蔡确也站了出来,他出于是对未来形势的判断,和对苏油的了解:“臣也同意,新军只要不发铳弹,不成大患。而且都是从英烈子弟,或军勋卓著的将士中选拔,是精英中的精英,忠诚也无可挑剔,臣也信任他们!”

赵顼如今对自己把控朝堂和军队的能力也具备相当的自信,终于下定决心:“此议可行,只是四部新军,各由何人统带?”

这是底线,宋朝讲究兵将分离,调兵是枢密院的事情,遣将是皇帝下令,也是制衡武人,避免出现藩镇和反叛的举措。

苏油拱手:“军机处的几位老将,郭逵诸人,陛下以为如何?”

赵顼大喜,对呀!连童贯也派出去,给老子监军!

养军千日,用在一时,上四新军经过数年锤炼,早就渴望着建功,却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自己的第一个敌人,竟然是滔天的黄河水!

于是就出现了数支骑兵冒雨狂奔的情形。

回到军机处,苏油直接宣布进入战时状态,一切休假取消,一切岗位必须十二时辰有人,伙食团加夜宵,从今天起,他将吃住在军机处。

军机处是苏油按照后世标准打造的一个部门,响应速度堪称如今世上第一,只一转眼间便运作起来。

第一道命令,沿河州县,一切以水情为重,地方留驻军力,全力配合官府,不得借故推脱!

第二道命令,河情以六十年一遇为标准,迁移可能受灾的群众到高处躲避,组织壮丁保护百姓财产物资,如有盗抢事件发生,特殊时期,地方官员,可权宜处置!

第三道命令,各级官员,需严守职责;检察人员,需要严厉监督。如发生脱逃,怠职,趁灾打劫百姓等事情,各地检察可以越两级上报。一经查实,就地追夺出身以来文字!

然后就是连续不断的发出命令,上游到陕州,下游到清州,上游水情一日一报,下游水情三日一报,通过传递方式送达,不得有误。

违者不分地方官员还是军方人员,一律按军法从事。

此次防汛的重点——濮阳,内黄两地,由都水司宋用臣,河渠司窦仕全权负责,一切力量,均需予以配合。

郓州离濮阳最近,郓州工业基地,除准备自救以外,必须全力往濮阳运送物资,组成技术工人队伍,援助河北。

皇家理工学院,立刻组织精干队伍,由陈昭明亲自带队,随大军一起出发,充任临时工程技术人员。

仅用了十天时间,各地奏报先后传来,所有队伍,全部就位!

苏油每日里都要奔波于黄河大堤和军机处,监察水情,收集资料,制定应对措施,发布命令,协调各方,向赵顼报告。

上游的洪峰报告是通过一种很神奇的方式送下来的,就是最早在渭州构建的信鸽系统,以及如今水师普遍采用一种方式——灯号旗语。

信鸽系统是四通商号贡献出来的,这个系统一般单位来干的话,维护费用比较大,但是对于物流满全国主要干线的四通来说,旅途运输就是顺带的事情,主要就是饲养和选育鸽子的费用。

这个系统让四通能够及时掌握全国物价,每年调剂价差带来的收益,不可胜计。

灯号旗语受天气和地形的影响比较大,即便有了望远镜和光照明亮的铂金喷灯,以及玻璃镀银反光镜,信号也只能传播五十里的距离。

好在开封到濮阳的灯号系统也是军机处主抓的重点工程项目,开封到濮阳三百六十里,七个灯塔可以传递。

黄河流速行洪期一秒三米,洪峰从开封到濮阳,时间是十八个小时。

这七个灯塔,能够给大宋赢得十多个小时的响应时间,加上上游巩义洛口仓到开封的七个,能够挤出整整一个对时!

多一天时间撤离疏散,就能够拯救无数的生命!

七月二十六日,元丰三年黄河最大一次洪峰经过开封府。

开封府紧张到了极点,苏油直接上了黄河大堤。

他的身边,就剩下一个程岳守护。

大堤上垒砌了沙袋,无数民夫在衙役和理工小组的带领下继续加高加固。

大堤里边,苏油当年开发出来的良田,已经出现了内涝,理工小组拿着长达四米的木杆,在大堤下四处巡查管涌之处。

这是苏油点开的金手指,后世新闻联播里反复说,他虽然经历过村上简单的抗洪抢险,没有亲历过决堤溃坝那种灾难,但是对这东西的恐惧,已经深入到了骨子里边。

水泥派上了大用场。

水泥预制件,速凝芒硝砂浆,在前几次洪峰过境的时候,基本上将危险之处都过了一遍。

但是苏油还是要求继续保持搜索强度,坚决不能懈怠。

趟着泥水来到大堤上,一个油布棚子,就是临时指挥部。

这里也是难得的一处稍微干燥的地方,横七竖八睡满了疲惫至极的娃子。

理工学院的人才都是苏油的宝贝,在前几次洪峰的时候也发挥了关键的组织指挥作用。

就连吕公著都大为敢动,亲自给衙役们下了命令——你们可以睡泥地,娃子们得睡干地;你们的命可以丢,娃子们的命丢不得!

苏油看到这场景眼圈就红了,苏迈和苏迟也在里边,国子监和皇家理工学院,平日里吵吵嚷嚷互怼,甚至私下里还邀约到树林子里边干仗,这些苏油都是知道的。

可是他们的血都还是热的,苏油呼吁“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呼吁国家,国格的概念到了今天,第一批自觉拥护的,就是年轻的士子们。

如今,他们齐心协力走到了一起,共同为保护汴京,尽一份自己的心力。

一个年轻人穿着两浙路流行的蓝布工装,正在棚子里忙碌,阅读资料,摘录汇报。

不过从发髻和玉簪能够看出,这是一个读书人。

洪水,就在离他五米远的堤下。

见到苏油过来,年轻人站起了身,行了一个儒生的礼节:“夫子。”

称苏油夫子,大约就是皇家理工学院的学子了,苏油问道:“辛苦了,每次都来去匆匆,还没问过你是哪一届的?”

那学子楞了一下,转眼就明白了过来:“学生不是皇家理工学院的,学生是太学生。”

“哦?你叫什么名字?不是理工学院出身,但是统筹规计,颇见章法啊。”

那学子躬身:“学生刘正夫。虽然在太学,平日里也常与维康,伯充请教理工之学,蒙两位世兄不弃,倾囊相授,所得颇多。”

苏油点点头:“你好像一点都不紧张?”

刘正夫取过一张汇总表:“现在雨已经停了,水位已经达到最高点,算起来,现在这个洪峰正在我们脚下,不会再大了。”

“而且通报刚刚过来,上游的洛汴渠口泄洪功能都还没有使用,洛汴渠也算是完全保住。从洛阳到汴京城的运河,没有受到大水影响。所以学生虽然信息不足,但是私下揣摩,这次洪水,也就这样了。”

苏油心里对这个年轻人非常欣赏,不过面子上却一点没有显露出来:“很好,推断得不错,不过黄河治理,重点还是在下游,在河道由南改北的那个点,濮阳。”

刘正夫躬身:“学生明白。”

苏油又巡查了一大圈,分别听取了开封府,河渠司,理工学院,厢军的水情和抗洪汇报,对一些问题做了指示,这才又回到棚子里,对刘正夫说道:“过来就是特意给你说一声,你的判断很正确。”

“开封,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在不影响洛汴渠工程的前提下,保住了。”

刘正夫的眼泪一下子就下来了:“多谢夫子还特意来告诉学生。”

苏油拍了拍刘正夫的肩膀:“该是我多谢你们才对。不过还是不能掉以轻心,再坚持几天,到洪峰彻底过去,我们还有卫生整治,恢复生产等许多工作,到时候还是要依靠你们学子的力量。”

“先走了,陛下还等着听汇报呢。”

刘正夫一躬到底:“学生恭送夫子。”

苏油走了几步停住,又转回头:“想起来了,‘污尧天舜地之德,殊失官体;毁金马玉门之贵,徒较民生。判发遣仁义之乡,严加编管。效巢父许由,不得佥书;比伯夷叔齐,夺绝俸禄。’——你的大作,我读过的,写得很漂亮。”

刘正夫一下子就楞在了当场,喉咙里有些哽咽,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苏油却已经转身下堤去了,程岳在后边紧紧跟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