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苏厨 > 第一千一百五十二章 四代三家

苏厨 第一千一百五十二章 四代三家

作者:二子从周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4:05:38 来源:笔趣阁

第一千一百五十二章四代三家

吃过饭,石薇带着观儿去沐浴,张麒进来,送来了一套衣服,除了内衣,还包括一件粉青薄呢子背刺石榴花儿的直襟背屯,两下摆开紋绣着牡丹花;一条青缎裙桐女裙儿;一条暗竹纹华闪锦披风;另外还有一套小巧的白玉头面。

苏油拍了拍脑门:“这家里还就得靠绿箬置办这些,这可真是救了命了!”

张麒笑道:“这是绿箬用自己的一些旧衣临时改的,她现在也穿不了这么鲜的衣服,放着也可惜了。”

苏油也笑:“还得手艺好,这么快就能改出来。”

张麒说道:“用缝纫机还能不快?绿箬说了,先穿着,改日再给观儿重新置办几套纯女红的。”

等到石薇带着洗得脸蛋红扑扑的观儿出来,换上了这一身,不由得称赞道:“好漂亮的小女孩,婶婶家里就俩男娃,淘气得不行,还是女娃漂亮乖巧讨人喜欢。”

苏油点头:“的确不错,走吧观儿,大叔带你去一个地方。”

石薇疑惑道:“这么晚了还去哪里?”

苏油说道:“我带观儿去一趟可贞堂。”

扁罐和王彦弼也从书房里跑了出来:“我们也去!”

苏油想了一下:“走吧,那就一起去,顺便看看你们那些位大哥哥。”

可贞堂里边还拘着一大群呢,现在的可贞堂,已经具备了非常大的规模,加上外围的相关产业,这里形成了一个文化社区。

当时小妹将可贞堂买在郊区,就是贪图地价便宜,地方大,可如今这里却成了大宋的顶级地块。

好在苏陈两家当年就预先夹出了河湾一带两百多亩地,本来被小妹打造成大花园,结果书越来越多,苏油干脆将这片河湾全部买了下来,临河一面修了一个码头,用水泥柱起了一排吊脚柱子,柱子上铺了预制板,修出了一溜吊脚楼,将两百多亩地全部包在了里边。

中间大花园里,一栋楼接一栋楼的造起来,最终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学院式建筑群。

这里是大宋藏书最丰富的地方,哪怕天子密阁都不能比。

密阁的书籍珍贵是珍贵,但是光论数量,这里的书籍是密阁的好几倍。

除此之外还有博物馆,里边收藏着丰富多彩的文物。

这里的职员有上百人,分别工作在印书坊;文物鉴定,修缮,收购坊;供学子借书还书的图书馆;文物陈列展览馆,还有研究所,大礼堂,后勤处,膳堂,安保处……

汴京可贞堂,已经成了全大宋读书人的文化圣殿。

因此苏迈他们住在这里,还真是什么都不缺,可以专心致志地攻读复习。

苏油也忙,只能偶尔来看望他们,倒是陈昭明和小妹一直住在这里,经常和他们探讨学问。

如今的苏家,真敢说自己是大宋一等一的士大夫家族,除了高官,著名文化偶像外,海量的收藏,也是底气之一。

苏迈他们被关在一栋小楼里,王珪和邢恕到底不太放心,一人派了一个仆人伺候这群少爷们,每日就负责端茶送水,送换洗衣服。

好在苏迈一群人本身就喜欢这个,躲在小楼里攻读诗书,休息的时候偶尔出去散散步,射射箭,大多数时候就是吟诗联句,一点都不觉得寂寞和无聊。

苏油也懒得考较他们的学问,每次过来关心的是生活,尤其是年纪最小的苏迟和韩嘉彦。

王仲煜和邢居对苏油是感激和敬仰的,自己父亲对少傅干了些什么事儿,他们其实也是隐隐约约知道一些。

可是苏油非但不计前嫌,就跟没事人一样同意他们到这里来,还反过来担心他们心里有什么包袱,特意开解,说是什么都不要想,努力拼搏拿进士才是正经,让两人对少傅的胸襟感佩莫名。

几个人里边,苏油也大致知道他们的水平。

第一的不是刘正夫,反而是福建子——黄裳。

黄裳学问基本功之扎实,苏油在大宋只见过三个人有这水平——刘攽,司马光,王安石。

这让苏油对福建路的文化教育水平叹为观止。

福建路的士子学问虽然不错,但是有个大毛病,那就是读书有针对性,主要是为了科举,作为出仕之路的打门锤。

这也是北方士大夫家族,关洛学派,蜀中学派鄙夷他们的地方,读书不求明道,不求真我,那就是落了下乘。

但是却也不得不承认,人家科考占据的名额就是多,名次就是好。

而黄裳和其它福建路士子有所不同,是真够学问,尤其是对道家经典,那是非常熟悉。

据说此子幼年时,随一老道在冠豸山修行道法,十二岁才被接回家中,六年之后,被誉为“福建文魁”。

第二才是刘正夫,太学学霸,和黄裳不同的是,两人一个气质近道,谦隐;一个却是范仲淹的隐形门徒,胸怀天下,一心报国。

接下来苏迟,韩粹彦,韩嘉彦,王仲煜,邢居。

这几人属于一个档次,要不就是师从大儒,要不就是世家家学,算是旗鼓相当。

反倒是苏迈,虽然年纪最大,但是排名最后。

摊着个“我愿儿孙愚且鲁”的不靠谱爹,能够自行生长成现在这个样子,已经相当不错了。

当然这只是苏油对他们学问的排名,具体考试能拿到什么名次,那是真说不好。

鼓励了几人一番,顺便教育扁罐和王彦弼要向几个大哥哥学习之后,苏油才从楼里出来,带着他们朝一栋独立的藏走去。

路上,苏油问观儿:“观儿,你在京中还有亲戚,对吧?”

观儿点头:“嗯,还有个姑姑。”

苏油点头:“燕国公宋宣献,娶得是你曾祖的女儿是吧?”

观儿说道:“对,先是二姑婆嫁到宋家,后来三姑也嫁到了宋家。”

来到楼前,苏油将大门推开,带着孩子们走了进去。

大楼里全是书柜,书柜上摆满了书籍。

苏油说道:“观儿,这里的书,全部是你曾祖的收藏,几乎每一本上,都有你曾祖留下的批注。”

“啊?”观儿大惊:“曾祖曾经收集了这么多的书籍?”

苏油点头:“你曾祖,是大宋著名的书家,他的女儿,也就是你二姑婆,嫁给了我大宋博通经史百家,文章为一时所尚的文学家宋绶。”

“后来你二姑爷也成了我大宋的燕国公,他同样也是嗜书如命的藏书家。”

“你曾祖逝世之前,将自己的藏书,尽数赠与了他。”

“你二姑爷爷还是著名的书法家,法度森严,实传钟繇、张芝古学。当时倾朝学之,号称‘朝体’。”

“这些书籍里边,同样有你二姑爷爷的珍贵批注。”

“后来你二姑爷爷去世,便将这些书传给你的三姑爷宋敏求。”

“到了这个时候,这些藏书已经多达三万多卷,你三姑爷几乎全部通读过,也成为了大宋的学问家,朝士有不明之处,必向你三姑爷请教。”

“这些书里边,除了你曾祖的,宋家的,还有宋家的外家杨家的,实际上是四世三家的总和。”

“你三姑爷和我性情相近,藏书唯谨,总要缮写别本,以备出入。他酷好唐诗,这里边,收罗唐人诗集、先人手迹与四朝赐札尤多。”

“而且他学问精慎,曾云‘校书如扫尘,随校随有。’因此宋家的书藏,到了你三姑爷这里,用我族兄的话说,是‘最号精密’。”

“你三姑爷也乐于借书给他人,居于春明坊时,士大夫中喜爱读书之人,多愿居往其侧,以方便借阅其藏书,致使周围地价大昂。”

“之前我们就有过关于书籍的合作,可贞堂翻刻了你三姑爷的大量收藏。只求能让更多的士人读到。”

“我们将翻刻的书籍赠送给了你三姑爷一套,他看过之后,非常满意。”

“去年他去世了,临去之前叮嘱子孙,说可贞堂藏、校、印、行,皆有成法,于是大公无私地将他的藏书真本,尽数赠与了可贞堂。”

“观儿,这里的所有书籍,就是你的曾祖,姑爷爷,姑爷,几代人为了华夏文明递序传承,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