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苏厨 > 第一千一百二十九章 惹不起的奏章

苏厨 第一千一百二十九章 惹不起的奏章

作者:二子从周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4:05:38 来源:笔趣阁

第一千一百二十九章惹不起的奏章

蔡确接着问道:“以我之至短,攻彼之至长,还想着战而胜之,对手还是苏明润陈景润这样的人物……和叔啊,我想问,你的信心何来?王相公吗?”

“这个……”

蔡确用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意味深长地说道:“所以啊,别看苏明润一副战战兢兢的样子,其实这一局,他是早已赢定了的。”

“那王相公那边……”

蔡确说道:“王相公此举,明显不妥当。但是他犯了错误,难道我们就一定得跟着他一起犯错误?”

邢恕有些明白了,吓得汗流浃背,站起身来对蔡确施礼:“若非参政提醒及时,只怕邢恕最后,还会成为王相公脱罪的棋子。”

“明白了就好。”蔡确这才满意点头:“听说你那妻兄赵挺之,在治水之道上,也有些心得?”

邢恕说道:“他呀,在通判德州的时候,因为魏境黄河屡决,议者欲徙宗城县。”

“当时的转运使命其往视,挺之视察之后回报说:‘旧城踞高原千岁,水未尝犯。今所迁不如旧城,怕是会出问题。’”

“转运使不听,最终还是搬迁了县城,结果不到两年,河水果然坏了新城,漂没居民略尽。”

“转运使被贬官,而我那妻兄,就因此事,得了个知水之名。”

蔡确点头:“此次巡查,带上他。”

“考察卷宗档册,记录军民官吏口述。当时的事实是什么样,奏章上就怎么写。”

“不虚饰,不妄议,搞不好还能捞到一些好处。”

“钱家刚得了御赐牌坊,联系到钱家小子堵决的功劳,陛下对此事的态度如何,好好想想吧。”

“明知道有坑还往下跳,就不是智者所为了。”

邢恕这一刻对蔡确真是即感激又佩服:“多谢明公指点,邢恕知道如何做了。”

元丰三年七月,大洪水刚刚过去,王珪上奏,要求朝廷便派出了联合调查小组,审查陈昭明,宋用臣,窦仕等人,在治河时的行为是否正确恰当。

同时,还应当派人审核军机处,对其资料,档案,发出的命令加以审查,要求军机处详细说明其操作的原因,过程。

赵顼说不用王相公操心,人家苏油那边已经自己提出申请了。

王珪顿时瞠目结舌,这,这是什么操作?

赵顼就感慨,苏明润做事,所计者从来不是一人一事一时,想的都是能用之于后世的规矩章法。

看看他的章奏吧,里边有一句说得很好,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王相公,你说这是不是就是他遇事从容的原因?

王珪将苏油的奏章结过,里边内容大致有好几条。

其一就是利用理工数学工具,实现水情推算,并建立完善的水文表,就如同三角函数表那样,可以帮助不明白理工之学的人,直接查询结果,对水情实现预判,以准备应对措施。

其二就是大力改造通讯系统,研发传播速度更快的通讯工具。

此次救灾,体现出了通讯能力的不足,用灯号旗语,驿站信鸽,只得到了一天的应急响应时间。

虽然这一天的时间已经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明显还不够,还需要提高。

最重要的,是国家应当立即实施粮食储备战略。

《礼记·王志》有云:“国家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

粮食储备可以分为四种。

一曰战略储备,这是一个国家粮食储备的底线,也是一个国家抗击灾难的最基本保证;

二曰备荒储备,这是为了预防地区性饥荒,用于备种,备食,不至于让人民流离就食,饿死于途所用;

三曰专项储备,这是为了某些未发**件和预期目的,专项准备的粮食,比如如今的兴洛仓储备,其目的就非常明确。

四曰周转储备,这是将粮食作为商品,满足转输贸易,满足不事农耕的人**换粮食所需的必要储备。

国家如今的粮食储备制度,曰常平,曰发运,曰转般。

这些粮食,都属于第四种,商品储备范畴。如今大宋刚刚才有了第三种,至于关系到国家生死存亡的第一二种,压根没有。

但是因为其目的性不明确,定义不准确,制度不规范,管理不严谨,责任不明确,常常发生饥民嗷嗷待哺,而地方官员不敢开仓救济的现象。

或者是需要层层报批,层层下达,耽误时间。

更有甚者,没有专项细化的管理,会导致监督不利。

漕渠沿岸,贪腐成风,官员们上下其手,给吏治带来极大的麻烦。

澶州从知州到检察一窝黑,参与到侵吞救灾款仓储粮的官员,占了整个州府的三分之二,这样的窝子,除了澶州,其它地方还有没有?必须彻查清楚,也必须从制度上想办法纠正。

必须分门别类,设立专门的条线,给每个条线设立专门的制度,给每项制度设立专门的监督方式,通过细化与强化,才能达到提高效能,明确职责,减少贪腐浪费,推诿扯皮的现象。

以前的制度过于粗糙,管理过于粗放,此次救灾,沿途州县反应出了很多的问题,必须予以整改。

总结起来,治河要见成效,不能光把目光放在治河上,而要看到这是一个综合性的课题。

大体说来,要治河,必须发展技术,改善制度,查治贪腐,广备资储,优化管理,提升效率。

因此请求陛下成立联合调查小组,对臣此次提举河防的处置,对此次河防工作中发现的新问题,运用的新手段,采取的新措施,进行细致的考量。

涉及中书行政,三司财政,枢密军政,地方庶政,需要逐一督检。

事情很多很杂,但是不能不计较得失,纠偏改正,形成制度文本,好为后世树立起一个正确的章程。

不能让黄河一次次在河北京东频繁肆虐,而人事却毫无进展。

安石相公说过:“水旱常数,尧汤所不免。今旱暵虽逢,但当益修人事,以应天灾。”

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要是遇到灾害还不总结经验教训,何以言畏天命?

要是继续放任贪赃枉法,不忠不敬,何以言畏大人?

要是不尊重知识权威,有识之士的苦心极虑,优良方法,何以言畏圣人之言?

臣请两府三司详加考察,不光光是为了形成黄河沿岸备灾响应预案,以后还可以通行全国,用之于江、淮、汉、渭,下一步,还可以扩展形成其余灾、荒、战的备灾响应预案,细化到州县两级。

而在这之上,更是要摸索出一套总结教训和经验的制度,总结出一套形成制度的有效和正确的方法,让大宋的施政不断的合理化,调优化,形成一个决议定策的良性循环。

王珪乖乖地将奏章还了回去:“官制改革如今正在节骨眼上,中书那边也烦难。”

“不过苏明润奏请成立这个小组,臣没有异议。”

“臣要提醒陛下,此事需要能员充任。苏明润要避嫌是可以的,但是不能就此撂下挑子,这事情没有军机处的大力配合,无法办成。”

惹不起,这样的章奏,相当惹不起。

赵顼将章奏收了回去:“爱卿可有举荐?”

王珪想了一下:“天章阁待制赵禼知军事;开封府判官,知制诰王安礼明政体;管勾编修院,判太常寺兼礼仪事曾巩通财计;再加上馆阁校勘,职方员外郎邢恕、监察御史赵挺之行监督……陛下,你看这样行吗?”

赵顼点了点头:“相公这番举荐倒是妥帖,方方面面都考虑到了,他们有谁懂理工吗?”

王珪苦笑:“这个……”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