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苏厨 > 第一千零三十章 基本教育

苏厨 第一千零三十章 基本教育

作者:二子从周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4:05:38 来源:笔趣阁

赵顼笑完,这才对苏油正色说道:“大苏文才难得,国史至重,我想让他再直史馆。”

苏油皱了皱眉:“臣知陛下看重大苏之意,然而国朝制度,朝廷升谪,不是儿戏。没有才贬即起的道理。”

“臣也怕大苏恃宠而骄,以后犯下更大的错误,还是让他先在黄州待几年吧。”

害怕赵顼还要纠缠,赶紧说道:“说起人才,臣想向陛下要几个人。”

赵顼点头:“军机处诸事新立,肯定要有人助你,明润你说,我无不应允。”

苏油说道:“臣想要蔡京,晁补之。”

“蔡京干练明达,两浙路太湖开发,臣只是倡议,而实赖蔡京成之。理事能渥,政务畅晓,从不积夜。”

“四十万顷良田,上千条溇港,诸多湖塘水库,条据分明,账目清晰,人不能欺。实乃经国之才。”

“晁补之博闻强记,档案行文,过目不忘。军机处今后事务章程肯定繁巨,由他相助,随问即答,能省下天大的功夫。”

“此二人加以磨练,蔡京,或者就是未来的富公;晁补之,或者就是未来的张公。”

以富弼比蔡京,以张方平比晁补之,这评价,相当高了。

其实这也是苏油在像赵顼推荐人才,蔡京刚刚搞了《学令》,而晁补之在中状元的时候,指出赵顼引用奏章时间错误的那一幕,让赵顼印象异常深刻,当即点头道:“蔡京现在就可以给你,晁补之,等他从辽国回来,也给你。”

苏油躬身:“多谢陛下。”

……

后宫里,赵颢正在陪同高滔滔翻阅账册。

偌大一个后宫,还有一个慈善基金,以及各处皇庄产业的收益,让这几年的宫中用度宽裕了不少。

太皇太后临终前留下了遗言,将自己名下的产业赠给了高滔滔和几位公主,并且要求葬礼从简。

几处五金工坊,水泥厂肥皂厂琉璃厂火柴厂……还有商铺,银行,吸纳了大量宗室人员。

所有这些,让宗室在大宋的境遇好了很多,让内库的负担轻松了很多,也让天家在外臣前的腰杆硬了很多。

而集中体现在皇权巩固,内部矛盾减少上,这两点,高滔滔是最满意的。

至少,当年仁宗皇帝吃一碗羊羹都不忍的日子,是没必要再过了。

今年的数字还是很好看,赵颢作为四通商号和皇宋银行的董事会成员,要负责给高滔滔解释账目。

赵颢在小心地斟酌措辞:“娘娘,苏明润上章建议,说我皇室产业,也是经营,占用了什么……社会资源,是国家的一部分,因此也应该向国家缴纳商税,这个……是不是给官家说说,有些过了?”

高滔滔戴着金丝眼镜,一边用铅笔在账册上画道,一边核对明细:“苏明润要税都要到皇家头上来了?这不是左手交右手吗?”

赵颢犹豫了一下:“苏明润说,皇室产业要是不纳税,就是与民争利,王相公秉政的时候,宗室百官的溢田,就曾经清查过一次,不在免税范围的,就要依从国家制度。”

“既然田地是如此,那么商税,同样理应如此。”

高滔滔真不知道商税怎么交:“我大宋的商税,是多少?”

赵颢说道:“三十税一。”

“啊?”高滔滔很惊讶:“那比农税轻多了啊!”

赵颢苦笑:“娘娘,是一个关卡收一次,要是货物来自南海,走的又不是市舶司的纲运的话,一串两百贯的椰珠运到汴京,沿路收下来,到京城就是六百贯了。”

高滔滔有些怒了:“将货物从南海到汴京,沿途地方做了什么?凭什么要克扣这么多税收?他们拿去干了啥?每年整个大宋收了多少?这些税收,可有一分归了国库?”

“朝廷这是怎么了?要交税可以,那也得交给国家,而不是给地方上中饱私囊!麻烦相公们做事合情理一些,再来找我天家要账!”

赵颢赶紧拱手:“娘娘息怒,这不是闲聊聊到这里了吗,不当事情,想必官家自会考虑的。”

高滔滔说到这里想起来:“苏明润还没有任职吧?”

赵颢答道:“苏明润和章惇的任命,按照规矩拒了两次,第三次应该不会了吧?”

高滔滔又问道:“王珪回来了吗?”

赵颢说道:“在返程路上了。”

高滔滔点头:“没有利用首相任山陵使的机会,弄出什么事情,朝廷也算安定……蔡确,苏油,章惇,几个新进都算有大臣之体。希望官家这几年,能好过一些吧……”

……

王珪回来了,如今正在宅邸,与参知政事蔡确议事。

蔡确的态度让王珪很满意,自己出任山陵使期间,蔡确当起了实际上的首相,在他的精妙操作下,将苏油和章惇的谢表来回时间延长了一些,拖到了王珪回来。

而处理政事也是边角皮毛,真正的大事,除了赵顼要求的那些,都留着待办。

而苏油和章惇似乎也不怎么着急,反正就是按部就班,也没有搞事情。

中间只有唯一的大事,就是工部侍郎、平章事吴充罢,以观文殿大学士、西太一宫使致仕。

这其实不是政敌们的胜利,而是吴充生了重病,快要不行了。

蔡确将近期需要交割的朝务与王珪条说分明,这才拱手道:“相公,近来朝事,大致若此,所幸无甚大事。”

王珪这段时间也辛苦,扶灵到永昭陵给慈圣光献皇后举行葬礼,回来还要祔慈圣光献皇后神主于太庙,中间涉及很多繁复的理解,文章,也不容易。

之后还要上表,以慈圣光献皇后的弟弟,昭德军节度使曹佾,为司徒兼中书侍郎、护**节度使,其余家人赏赐有加。

赵顼还特意让曹南越三阶,升任感义军节度留后,配合高遵裕在潼关操练感义新军。

王珪一路来去,忧心忡忡,如今心头落下一块大石头:“无事就好啊……”

的确,山陵使,那是皇帝拿下权臣的常用手段,很多重臣担任一趟山陵使回来,就发现自己“被退休”了。

当然更夸张的那就是权臣丁谓,这货当山陵使把自己全家当到了崖州。

蔡确见王珪如此,拱手说道:“无事当然是好,就怕事情已经发生,而我们尚一无所知啊。”

王珪问道:“持正何意?”

蔡确说道:“陛下年来举措,件件都若有深意啊。”

“蔡京上《学令》,今年要将县内有无小学,州内有无州学,府内有无府学,生员数额,识字多寡,数计精粗,纳入官员流诠考绩,陛下的意思,要大兴文教。”

王珪说道:“这也只是当年范仲淹故事,庆历中还不是一样大兴文教,结果呢?苏轼就曾经指出过,名不副实,不如去之。”

蔡确说道:“可要是名副其实了呢?”

王珪一愣:“名副其实,我大宋三百军州,有这么多的硕儒任教?”

蔡确一拍大腿:“关窍就在此处了!范文正公的学校,要求太高,用处不大,唯有出仕一途。可谓千军万马过独木之桥,难度太大。”

王珪说道:“那如今呢?”

蔡确说道:“如今由皇宋慈善基金总会拨款,四通书坊负责刊印教材,效仿眉山的做法,先行普及小学,识字不过两千,数算不过加减,为期不过五年。”

“不求深通经义,但求初始文字,之后或深造,或就业,或从军,用《学令》中的话说,这叫‘基本教育’,叫‘普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