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大明狼骑 > 第四百一十章 监军太监

大明狼骑 第四百一十章 监军太监

作者:傲骨铁心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3-04-20 14:50:53 来源:笔趣阁

《鞍山条约》的正式成文一直等到大勇进了辽阳城后才算确认,其实不过薄薄一张纸,除了额必伦、图鲁什代表莽古尔泰所提的条件外,也没什么其他东西,说是双方临时达成的协议可能更合适一些。但架不住莽古尔泰现在走投无路,这份施大勇根本没有放在心上的条约就成了他一根救命稻草,重视得不能再重视。

图鲁什和额必伦也知道这条约对他们的重要性,所以除了狮子大开口向明军索要钱粮物资外,还一日一快马将达成的条件通报辽阳,对已经达成的条件也恨不得再行修改,搞得吴赫寅是不厌其烦,却还是不得不按照他们的要求进行修改。背后,每每想到图鲁什他们贪婪的要求,吴赫寅都觉得可笑:难道你们不知道实力才是决定合作的基础吗!

在辽阳的三天里,光是改过的条约就有七份之多,这些废纸的最后下场无一例外——全成了吴赫寅的擦屁股纸,若有必要,就是那最终成文的条约吴赫寅也不介意将它拿来擦屁股。

事情进行得如此顺利让莽古尔泰大喜若狂,随着明军的进入,辽阳城的旗人都已经知道莽古尔泰要带领他们投明了,很多旗人不愿追随莽古尔泰,但又害怕会被进城的明军杀害,所以只能派代表向莽古尔泰请求放他们出城。

施大勇要屠杀不愿归明的旗人要求,莽古尔泰已得到图鲁什的通报,对他们力争回来的条件还是相当满意的。他毕竟也是旗人,更是旗人的贝勒,又如何真的会杀害这些不愿归明的旗人,他还盼着能够得到明国援助和洪太对抗呢。到时,这些旗人都是他要争取的力量,因此能够救下这些人,再放他们走对他莽古尔泰绝对是件有利无弊的好事,何乐而不为呢。

为了宣扬自己爱民如子,莽古尔泰指使白佳等人在城中大肆宣传自己如何和明将力争,宁死也要保下辽阳旗人性命的光辉事迹。别说,此举倒真的让莽古尔泰在辽阳旗人心目中印象分大增,再加上城中流传的有关洪太是如何迫害莽古尔泰这位同胞手足的事迹,让莽古尔泰收揽不少旗人之心。原先以为顶多只有千余人会随他归明,最后统计出来的却是有半数旗人愿意追随他,要求出城的旗人总数只两千人不到。

已经得到施大勇命令的彭四海没有追杀这些出城的旗人,任由他们消失在眼前,此举,也让城头上一直察看的莽古尔泰放下心来,认为施大勇是真的说话算话的。他却是不知,在辽阳城东北方向二十里处,一支人人胸前挂着骷髅的骑兵队伍正严密监视着向北逃难的旗人队伍。

..........

图鲁什额必伦在敲定条约的最后细节前,派人请示莽古尔泰还有什么吩咐。莽古尔泰和白佳、崔达商量后,通知额必伦,不仅要在条约里尽可能替莽古尔泰争取明军的援助,更重要的是要明军承认莽古尔泰大金国议政大贝勒的身份,也要承认莽古尔泰是献城归明而不是献城降明。

一个“归”、一个“降”,代表的可是莽古尔泰一干人日后能不能在明国立足,取得明国支持的关键。要是以降人的身份前往明国,明人重视的程度肯定会有所下降,而以归人的身份前往明国朝见天子,得到的待遇肯定是属藩的待遇。只要大明承认莽古尔泰属藩的身份,那么接下来的支持和援助就不会有问题。尚在壮年的莽古尔泰可不想自己被明人当作宝贝一样养起来,他梦寐以求的是能在明人的支持下挥军北上和洪太一决高下。

得到最新指示后,额必伦和图鲁什也是一惊,意识到他们犯了一个大错误,之前虽然在嘴里也称他们是归明,但在纸面上却从来没有这么书写,要是条约拟定后,明军上报朝廷他们是来投降的可就大大不妙了。顾不得夜已深,天寒地冻的就闯进了吴赫寅的屋子,拉着他起床义正辞严的要求在条约上着重表明他们是归明而不是降明,气得吴赫寅妈拉个巴子的暗骂不已。

最终,《鞍山条约》还是以吴赫寅的极度不满和不屑、莽古尔泰的极度满意下出炉了。墨迹还没有干,额必伦就和图鲁什带着这份条约快马飞奔辽阳。要想这份条约正式生效,就必须要由辽阳城的莽古尔泰和正在路上的施大勇亲自签约盖印方行。

..........

随大勇先行北上辽阳的是亲兵营、步军左营、狼骑军一部,计有步军5500人,骑军1500人(另配重甲辅骑兵1500人),随行部将有蒋万里,曹变蛟、郭城、李固、耿仲明、李忠辅、向宠、郑泰、尚可喜等人。

随后出发的是炮兵营两个千户,携带西洋轻炮80门,工部造小铜炮60门,铳炮120杆,双轮车90辆,炮车200辆,计炮手1200人,辅兵1500人,统军千户原松山把总董忠、登州降将沈义。

炮营两个千户的配置火力已相当于当年孙元化编练火器新军一营标配,考虑到此去辽阳攻打沈阳有天气不稳定因素,故而大勇没有下令炮兵营全军进发,而只带了两个千户,余下三个千户则立即向金州转移。只要不是洪太回师的八旗主力,大勇相信以两个千户的炮兵威力足以拿下沈阳这座空城了。

此战,未在鞍山征发民役粮草,粮草这一难题大勇已经准备在辽阳落实了。

图鲁什和额必伦赶得也及时,在大勇刚到达辽阳的时候便追上了。二人先行进城面见莽古尔泰,稍后莽古尔泰便率领一众手下出城相迎大勇。先一天得到命令可以进入辽阳的彭四海也率部来迎。

大勇和莽古尔泰其实是打过交道的,说起来莽古尔泰也算是大勇的“贵人”,去年松山军大凌河初战眼看就要全军覆没,若不是莽古尔泰因洪太剥夺其牛录的怨气,有心给洪太扎剌,也不会勒令正黄旗的图赉退兵了。

此战,真应了祖大寿那句“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的话。此后,大勇方才崭露头脚,成为大明在关外冉冉升起的一颗将星。紧随其后的大凌河会战、锦州之战更让大勇得以面君,平台诏对一句“朕的膘骑大将军”足令大勇声振宇内,就是洪太对其也不敢小瞧。若不是南下登州平叛的一连串腌臜事,此时的大勇如何还只是个小小的锦州参将,恐怕当日所图的辽东总兵早就花落他身了。

莽古尔泰的救命之恩大勇可是不知道,就是知道也不会在意,恐怕还要讥笑莽古尔泰愚蠢,莽古尔泰更是不知道他和施大勇还有这么一段“香火之情”。主客寒暄之后,大勇当仁不让的走在前头入了城,对此,莽古尔泰也只是稍稍愣了下,但很快摆正了心态,从容的跟随在后面。

入城之后,首要就是签署《鞍山条约》,莽古尔泰对签约很是重视,一字一句的读过条约后,这才满意的点头表示认可准备签字盖章。他原是准备印上自己大金国议政大贝勒的大印,可那大印已经被洪太收缴了,临时现刻又找不到合适的章料,不得已便只好印上他那镶蓝旗主大印。盖完之后还是一脸落寞,想来是对他那枚大贝勒大印念念不忘。图鲁什看在眼里,低声说了几句什么,顿时莽古尔泰一扫愁容重又变得精神起来。

相对莽古尔泰的郑重,大勇却是随意的得很,看也不看锦州参将大印随手就给盖上了,这让莽古尔泰很是不舒服,委婉的询问此次明军出征乃是朝中哪位督堂挂帅,言外之意这条约关系甚大,是不是再由明国一位督堂加印以显郑重,也更具效力呢。另外,却怕是对自己堂堂镶蓝旗主竟明国一个参将平起平坐感到万分郁闷吧。

当然,最重要的是莽古尔泰想要知道此次明军出征到底是何人指挥,依明军惯例,施大勇这个参将只能是来打前阵的,那真正的统帅此刻多半坐镇后方运筹帷幄,估摸八成就在金州或复州。依图鲁什和额必伦这几天对明军的打探,再结合明军渡海登陆以来凶猛的攻势,莽古尔泰保守估计此次辽南的明军不会低于五万人,这么一支数量庞大的军队,自然不会是一个参将所能指挥的,即便是如挂前锋将军印的祖大寿也不曾指挥过如此众多的兵马,故明军统帅肯定另有其人,此人身份也定然是显赫至极,若不是早知道孙承宗告老还乡,莽古尔泰绝对就会认定这明军统帅除了孙老儿外再无旁人。

此番投明事关重大,也关系日后能不能东山再起,因此能和明国重臣直接搭上关系,对莽古尔泰日后的谋划可就是起事半功倍之效。不管金人也好,还是汉人也好,朝中有人好说话的道理可是相通的,因此莽古尔泰存了想要直接和明国重臣搭上关系以为日后方便的心思倒无可厚非。只不过,他这心思大勇却是万万不能满足他的。

这几日,额必伦和图鲁什不断向吴赫寅旁敲侧击打探虚实,但都没有得到他们想要的答案。在大勇眼里,这莽古尔泰的作用也就局限在辽阳城和沈阳城,一旦他拿下沈阳城,莽古尔泰就是金人的大汗,他也会毫不犹豫一刀杀了。

所谓利用莽古尔泰分化八旗,让他为大明充当征金打手一说,大勇是想都没想过。他可是一直相信死了的满人才是好人,正如前世他坚定的认为死了的绿绿才是好穆斯林一样,或许天堂里也有七十二个充气娃娃等着他们通古斯人吧。

拿下沈阳城,莽古尔泰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拿不下沈阳城嘛,莽古尔泰倒是变得有价值起来,不过这价值也是体现在莽古尔泰的尸体上,而不是一个大活人。从知道莽古尔泰要在条约里将自己定为归明而不是降明那刻起,大勇欲杀莽古尔泰之心就更加浓了。对朝廷而言,或许活着的莽古尔泰更有意义,但对他施大勇而言,死了的莽古尔泰才更有意义。

不过现在莽古尔泰当面问起,大勇也不好推塘,毕竟还得指着他带路杀奔沈阳呢,要是让对方存了疑心,又或是起了别样心思,虽是不怕他敢翻脸,但也怕生出一些意外之事,他可不想在磨刀霍霍万事俱备攻打沈阳之时却突然面对一些让他棘手的事来。

江一鹤和谢一清这两个人的身份在大明足以让每一个武将忌惮,但在这关外却是拿不出手的,想来是唬不住莽古尔泰。思来想去,大勇决定实话实说,他告诉莽古尔泰其实此次他锦州军渡海登陆乃是天子绕开内阁、兵部直接指挥,所以领军之人就是他施大勇。

这个说法显然让莽古尔泰不能接受,也不能相信,何时明人的皇帝能够绕开大臣们直接指挥兵马行动了?

要说这事还真有,洪武、永乐、正德等帝都这么干过,但是打这几位以后,大明的军事行动可绕不开内阁了,更别提当今皇帝才是个刚登基几年的年轻天子。

一个年轻天子能有这么大的威望和权力直接调动兵马?结合跟明国打了二十年仗的经验,莽古尔泰除非脑子进水,否则他是根本不可能相信的。

眼看莽古尔泰的脸沉到了底,大勇不慌不忙的将囚禁在双岛的御前太监赵全给搬了出来。

太监?

莽古尔泰和边上的图鲁什、额必伦对视一眼后,没有任何犹豫就相信了施大勇的说辞,此趟明军渡海真是明国那年轻天子心血来潮的举动。

为何莽古尔泰相信的这么快,因为从那些投降的明朝官员口中他们知道了一件事,那就是明国的皇帝其实是并不信任大臣的,他们信任得更多的是他们的家奴——宫里的太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