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帝胄 > 第五百零一章 没耐性

帝胄 第五百零一章 没耐性

作者:知白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3:54:56 来源:笔趣阁

(感谢素食兄的打赏,求收藏)

大汉大统六年十月,刘凌抽调延州程义厚部汉军十万,抽调征南大军十万,又征集南唐,楚,南汉,南平,吴越降兵合计十万,以茂元为主帅,孙叔宝为行军长史,赵二为先锋,正式打响对蜀国的战争。

这次征伐蜀国的战争刘凌没有亲自指挥,中原大地大江南北如今只有蜀国未灭,大汉连年征战虽然国力疲惫,但兵容之盛当世无匹。汉军的侵略执行的是保留性以战养战,给所占领区域留七分生机,三分充作军资。江南诸国灭亡,刘凌现在要做的是调派能臣干吏安定地方。打天下是手段,治天下才是目的。

如今大汉近乎南北一统,巍巍大国三百多州疆土,近乎重现了盛唐时期的版图。但这并不是终点,充其量算是阶段性的胜利而已。

伐蜀之战几乎没有悬念,蜀国虽然地理位置特殊,易守难攻,但汉军兵容之盛几近无敌。按照刘凌的命令,昭先调派了五百余艘战船,两万水军辅助大军征蜀。而且如今蜀国内部还有监察院早就安插好的钉子,蜀国宰相毋昭裔已经被糖衣炮弹所腐化。蜀国开国皇帝高祖孟知祥立国不久,如今的蜀国皇帝是孟知祥的第三子孟昶。孟昶才不过十几岁的孩子,朝政皆由宰相毋昭裔把持。(注1)

主持朝政的人已经成了叛徒,后蜀之战还有什么悬念?

当初监察院收买毋昭裔的时候颇为艰难,此人身为宰相,位极人臣,权势地位钱财对其没有什么诱惑力,他主掌蜀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人生中能得到的已经差不多都得到了。他为孟知祥临死前留下辅佐孟昶的重臣,深得孟知祥和孟昶信任,出入仪仗如王侯,位列三公,要收买这样的一个人,其难度是很大很大的。

但监察院的密谍知道,毋昭裔这样的人绝对不会水泼不进无从下手。

毋昭裔跋扈,这是其一大特点,也是一大缺点。

他为宰相,国家大事几乎全凭他一言而决。就连对小皇帝孟昶他都没有表现得十分尊重,出入有甲士护卫,入宫骑马,见君不拜,俨然一个权臣。监察院的密谍确定毋昭裔有不臣之心,但他却一直不敢行谋逆之事。其原因在于,毋昭裔没有兵权!

蜀国的兵权在大将军王昭远手里。

王昭远自幼聪慧,十三岁的时候被蜀国高祖孟知祥赏识,招其入宫为三皇子孟昶的伴读。孟昶对其信任有加,以为兄长。高祖孟知祥临死前,文官立毋昭裔为首,武将以王昭远为首,其时王昭远年不过二十,意气风发。

王昭远此人颇有计谋,且十分自负。他习惯手执一柄铁如意指挥士兵作战,自比诸葛亮,曾言若陛下遣我出兵征伐天下,何须六出祁山?一出定楚唐,二出灭党项,三出诛契丹,天下大定,蜀国一统。

由此可见此人的自大到了一定地步。

孟昶即位之初朝局不稳,楚国借机兴兵伐蜀,王昭远率军迎击来犯之敌,一举击败蜀军并趁机夺楚国溪州以西近百里疆土。之后王昭远就一直留在边关,训练大军,以图大计。

也正是因为有王昭远在,所以毋昭裔才没有明目张胆的废掉孟昶而自立为帝。

虽然他把持了朝政,但军权不在他手里,毋昭裔没有把握能成就大事。而孟昶虽然年幼,但也知道毋昭裔有不臣之心。他曾经问计于王昭远,王昭远劝他说陛下不要担心,只要微臣还在,军权在微臣手中,毋昭裔有所忌惮必然不敢谋逆!待国家平稳,臣愿带兵回成都,助陛下诛杀奸佞!

正是因为这一点,监察院找到了毋昭裔的破绽。俗话说苍蝇不叮没缝的蛋,若是自己不散发出臭味来,监察院那群苍蝇也围不上去。

只是,既然已经被监察院盯上了,还有谁能跑得了吗?

监察院给毋昭裔开出来的条件是,毋昭裔对汉称臣,大汉帮他登上皇位,为了表示诚意,监察院会先帮毋昭裔除掉王昭远。

其实王昭远这个人就是一个笑话,他在真实历史上留下的故事也是那么的让人无语。历史上自比诸葛亮的人不少,滔滔长河中总有无数惊才绝艳之辈。但毫无疑问,如王昭远这么无耻而又无能者实在如凤毛麟角。

历史上的王昭远是靠溜须拍马讨好孟昶取得枢密院事这样的高位的,当宋朝六万大军前来伐蜀的时候,孟昶任命王昭远为西南行军都统,率领大军迎战。王昭远喝醉了酒,手持铁如意狂妄道:“我这次领兵出征何止抗击敌军这么简单?领此二三万虎狼之师,取中原易如反掌!”

而宋太祖赵匡胤之所以决议灭蜀国,也是这个王昭远引起的。王昭远狂妄自大,派人联络北汉,约定双方联合出兵攻灭大宋,可惜那使者是个胆小鬼没敢去北汉而是投降了大宋。于是赵匡胤一怒之下,才派忠武节度使王全斌,武信节度使崔彦进率军攻打蜀国。

后来,王昭远在军事上白痴的表现可以说堪称完美。

监察院的密谍以王昭远的人头做筹码,毋昭裔很愉快的接受了建议。

刘凌回到晋州的时候已经到了十一月末,虽然晋州比冀州和太原那边要暖和一些,但相对于江南来说,还是有些冷冽。刘凌在江南领军灭国已经一年多没有回到晋州了,对北方这等天气竟然有几分不适。

按照刘凌目前的身份,他的车驾仪仗十分的隆重。但刘凌却不习惯那样,反而对监察院的黑色马车情有独钟。

大汉之王回到晋州,文武百官军机处几位大学士的带领下,出晋州三十里迎接。同时出迎的还有刘凌的妻子,王妃卢玉珠。

三千精甲骑兵,八百缇骑,护卫着那辆黑色的马车缓缓的到了晋州。冷冽的寒风中,近四千铁骑带着一股肃杀令人心存敬畏。火红色的大汉龙旗迎风招展,宣告着这旗号主人的强势和霸气。

马车缓缓的停了下来,刘凌从马车上下来,看着一张张熟悉的面容,心里不免也生出几分感慨来。王妃卢玉珠迎上来,笑着将一件明黄色的大氅披在刘凌的身上。刘凌疼惜的握住卢玉珠已经冻冷的手说道:“辛苦了你,怎么不在家里等我?”

卢玉珠笑着说:“臣妾知道王爷要回来,哪里还等得下去?”

老宰相卢森年老体弱,已经年届七十的老臣裹着厚厚的衣服站在队伍最前面。看到汉王下车后,躬身一拜:“臣卢森率文武百官,恭迎汉王还朝!”

刘凌紧走几步扶住卢森说道:“怎么敢劳烦老宰相亲自来接,宰相如此年纪,北风寒冷,我心中不安。”

卢森扶着刘凌手臂,满是老年斑的脸上笑逐颜开:“王爷回来了,老臣如何敢不来迎?一定要迎的,若是依着我,就一直迎到洛阳去才好。大业初定,老臣……高兴!”

刘凌笑了笑,和卢森又说了几句话后,命人将卢森搀扶着上了他乘坐的那辆监察院黑色马车避寒。刘凌一手一个扶起周延公和候申,又看了看有些惶恐的谢焕然,心里很高兴,正是这几个人在后方坐镇,他才能放心的带兵四处征讨。这都是他的亲信之人,是大汉的肱骨之臣。

“走吧,这里连个避风的地方都没有,若是把满朝文武都冻出了病来,谁来做事?”

刘凌哈哈笑了笑,拉着卢玉珠的手返回了马车。

登上刘凌马车的人并不多,并不是因为车厢容不下太多的人,而是有资格与刘凌同车而坐的人实在太少。监察院的宽大马车就算坐下十个人也不会拥挤,但这车里此时包括卢玉珠在内,只有六个人。卢玉珠端坐在刘凌一边,给刘凌倒了一杯热茶。老宰相卢森歪着身子靠在一边假寐,对刘凌和另外三位军机处大学士之间的交谈似乎一点兴趣都没有。他已经年届七十,早就已经淡出朝堂。如今女婿已经为中原之主,女儿身为王妃,他自己光荣退休,他还有什么不开心的?

刘凌询问了一些朝廷里的事,听着周延公等人说话频频点头。朝廷里的事不必用他操心,周延公,候申,谢焕然这三个人都是能臣,刘凌只要狠狠的压榨他们就好。

“江南大地才归我手,百废待兴,你们三个商量一下,看看谁走一趟江南在那边待上一段日子,那边的百姓过的很苦,田地荒废,商业疲敝,如今都是我子民,得尽快把江南的生机恢复过来。”

刘凌扫了他们三个人问道。

周延公三个人也是互相看了看,随即同时苦笑。江南这一趟是苦差事,那么大一片地方,而且还曾经分属五个不同的国家,想要调整过来不是一时半会的事。周延公身为军机处首领大臣,这个时候他是必须第一个表态的。

“臣愿往。”

候申和谢焕然也道:“臣愿往。”

刘凌笑了笑指着候申道:“就你说的最勉强,那就你吧!你是户部出身,后来又是礼部尚书,做些事是你的专长。”

候申很苦很苦的笑了笑,躬身道:“臣遵旨。”

刘凌想了想说道:“民政上的事,我不如你们。所以到了江南那边,候申大可以放开手脚去做,我不会胡乱指挥。我只有两件事交代你,第一,钱币必须尽快统一,现在江南使用的杂而又乱,这不是好事。第二,尽快把科举乡试恢复起来,朝廷的人才已经到了捉襟见肘的地步,各地都缺官员,这事也很重要。”

候申点头道:“臣记住了。”

刘凌嗯了一声道:“回去之后准备准备,尽快出发吧。我给你江南道总督的头衔,有临机专断之权。回头让赵大从院子里调一队人给你,你用得着。在调一名金衣做你的贴身保镖,江南那边还乱。”

候申立刻一喜:“有监察院的人帮衬着,臣心里也有底气了些。”

正说着,赵大忽然撩开帘子,面露难色的将一份监察院的院报呈递给刘凌。

刘凌接过那密保打开来看了看,顿时皱紧了眉头。将手里的纸揉成一团,刘凌的嘴角勾出一抹冷笑。

“在试探我的耐性?”

刘凌冷笑道:“那便打错了算盘,我是一点耐性都没有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