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盛世中华 > 二百九十五章 红巾军政府

盛世中华 二百九十五章 红巾军政府

作者:汉风雄烈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3:54:13 来源:笔趣阁

打进了南京城,之后干什么?

称王称帝?!就像天平天国一样在南京建都立国??

不,不,这念头在梁纲脑子里才冒出一秒钟就被他刹那间给掐灭了。他思想上有点洁癖,蛋大点的实力就称王呼帝,这样浮夸虚妄的事情他做不来!

如果地盘再大点,称个元帅还可以,比如拿下了苏南之后。再如果占下了苏北、安徽和浙江一部,给南京打造成一个完整的防护圈,那时候再称王也未尝不可,反正现在是绝对不行,梁纲他拉不下这个脸。

王邵谊提出的这个建议第一时间就被他驳了回去。

只是,梁纲虽然不称王,但是将军府却是必须要建的。联想到以后的展,在大军夺取北京之前,红巾军的政治中心将一直都放在南京。而作为梁纲的行辕所在,这里也必须有一处象征着他身份地位的建筑。

现在的将军府,就是日后的元帅府,再日后的王宫、王庭。

南京城里明朝的故宫,朱元璋建的。手下不少人都叫嚷着梁纲搬进明故宫,但梁纲却有他自己的想法。

现在的明故宫可就是南京城的满城,朱元璋时期它自然是金碧辉煌,可是眼下却是面目全非。建文四年(14o2年),朱棣攻破南京,建文帝出逃,马皇后在宫中死。朱棣即位后虽仍居于南京皇宫中,却也同时下令以北平为行在,进行迁都。永乐十八年(142o年),北京宫殿建成,次年朱棣迁都北京,此后南京宫殿不再使用,但仍作为留都宫殿,委派皇族和内臣管理。崇祯十七年(1644年),福王朱由嵩在此即位,一度建立南明政权。那时的明故宫内大多殿宇已经坍毁无存,南京的太庙更是早已被焚毁,朱由嵩虽进行了一些修复工作,但也仅兴建了奉天门、慈禧殿等建筑。

清灭南明后,改南京为江宁,将明皇城改为八旗驻防城也就是满城,在内设置了将军及都统二衙门。到了康熙年间,普陀山庙宇大兴,清廷又曾取明故宫的石料雕件以修建。到了眼下时节,早已经破烂不堪,无复往日胜景了。

况且在梁纲的计划中,满城可是他作为兵工厂的所在地,自己这一住进去,里面还怎样放得下兵工厂?铸炮、火枪、火药三小组又该安放到何地?与住处相比,兵工厂的重要性明显高出n个层次。

再说了,在梁纲看来这两江总督府就是挺好的,把家按在这里也足够了。最多是日后再进行扩建,但那也是日后要麻烦的事。

家按到了这里,红巾军的后军、老营自然也要跟着进到南京,一系列的大事小事还有杂事、琐事瞬间在梁纲面前摊开、铺开。比如说建立行政体系,比如说安置老营的诸多家属妇孺,比如说招兵买马,比如说全军大整编,这些都需要时间和梁纲的亲自处理过问。

抄家检地在南京城周边迅进行着。所有的官田以及逃跑或是被抄查的那些富绅官宦家族的田地全部归为红巾军所有,这些田地就是梁纲安置老营和抚属红巾军将士的本钱,按照数目划分,全部下去。

不管现在民间是如何的反应,先拉好自己人,这才是梁纲第一要做的。

在抄家检地的同时,梁纲手下一的书记也再次被放了出去,同之前在安6、汉阳府做的一样,他们也将作为一方父母官去治理红巾军在江南的第一片领地。

南向阳他们的进攻十分顺利,大军东去,第二天就传来了攻克瓜州的好消息,而仅隔了又一天,扬州也落到了北路红巾军的手中。{}逃去了镇江的浙江提督詹殿擢同样不是南路姬延良等人的对手,镇江守军虚弱,只支撑了一天时间就被火枪营联手警备营攻陷,詹殿擢再次落荒而逃,乘了定海总兵李长庚的战船逃去了江阴。姬延良的骑兵营现在已经杀入了苏州府,兵锋直指吴县。

诺大的一个江苏和浙北,眼下除了苏北的徐州、淮扬两镇兵马外,就只剩下淮安漕运总督和南河总督的五营督标了,这全部联合起来也才一万三四千人。在南向阳火袭夺了扬州之后,苏北清兵根本不敢反袭,只得缩退到扬州北部的高邮一线防守,连通州(南通州)和海门厅都不要了。

不要通州和海门厅的不仅是清军,梁纲也同样是如此。虽然南向阳派出了罗进、李熙率领的独立一营进军到两地,可是在兵之前就已经告诉二人,只要大股清军来攻,就立刻西撤入扬州。

红巾军现在的实力还不足以‘狼吞虎咽’一番吃下苏北,虽然所有人都知道错过了眼下这个机会,再进军苏北困难度就会增大无数倍。但是相比较有大江之隔的江北,梁纲还是把主要目标定到了江南。

镇江、常州、苏州、太仓、松江,连同已占有的南京,五府一州(太仓州),这块地盘将是红巾军第一阶段的根基。然后等到全军大整编完,梁纲会迅组织第二次南下和第一次西征。分别夺取浙北的嘉兴、湖州,和安徽的滁州、太平、宁国、池州等府地。

嘉兴、湖州下面就是杭州,魁伦(闽浙总督)肯定是不愿意放弃这个宝地的,所以想从杭州南下,梁纲就必须准备着打一场大战,这个是需要足够的底气的。

而池州更西就是安庆,说实话安庆才是南京西侧最好的一处战略据点,红巾军无论是守备还是进攻,地理地势都极为有利。可惜,对红巾军而言,锋芒在背的闽浙相比较安徽更大,这第一场有组织的大战,物资、人力必须放在南方而不是清军据守的西侧安庆。

在夺取南京之前,梁纲就想过接下去的问题,红巾军兵力不足,不可能全方位的展开进攻,那么到底是扩军之后的先整兵再进伐,还是先进伐再整兵?这个问题困扰了梁纲好几天。

最后还是李盈盈一句无心的感叹提醒了他:苏杭天堂之境,万不要被兵祸给毁了才好啊……

李盈盈的感慨只是放在了苏杭胜景上,是她少女时代就萌生在脑子里的诗意情怀的感叹,梁纲想的却是更远。苏南和整个浙江都是中国最繁华的地域,如果红巾军不加整军就一窝蜂的杀到浙北(嘉兴、湖州),怕是军纪问题无可避免的就会摆在他的面前。杀烧抢掠,到时候不但红巾军的声名被抹黑,还连带着浙北百姓受苦受累。那民间受到的伤害都不知道要过多长时间才能恢复,这些梁纲是不能容忍生的。

所以他下定决心,先整军再进伐。虽然因此失去了进军的度和突然,增加了进军前途的难度,给了清军反应的一点时间,可是有得就有失,这是梁纲因‘获得’而不得不付出的代价。

红巾军向来都是一支精锐,他也不想在自己进南京的下一刻就立马毁掉了这个荣誉!

红巾军的政府部门开始组建,没有投降来的大佬,梁纲能用的只有陈明堂和几个怕死投效的小官,以及手下的那些书记。不过这没关系,相比较清朝的官员,红巾军政府官员的‘素质’就不必要那么高了。

来自后世的梁纲,从来不认为古代官员一人挑大梁的现象是合理的现象。所以他在安6、汉阳时期就已经开始着手改动政府官员的编制,到了现在,红巾军在南京正式立足开始,那就更要彻底改变。而且红巾军千里征程,沿途搜罗来了那么多人才,也足够他调度的了。毕竟,他眼下需要顾着的这是巴掌大的一亩三分地,而不是全国或是整个江南。

每一县,设立县政府、司法院、检察院、武装部各一。前者主理全县政务,通代之前的衙门职责。后者,主理全县法案判决,形同梁纲前世的法院。三者,对贪腐案件侦查及对公诉案件提起检控,审查批准逮捕、决定起诉并出席法庭支持公诉等职能,也形同前世的检察院。四者,主理全县军备和预备役兵员招收,职责同二十一世纪的县武装部一般无二。后三者都属于各自系统的垂直管辖,不归县政府辖下。

说实话,梁纲对古代官员制度最有非议的一点就是判案。那一本本厚厚的律法,专业研究还不一定完全吃得透呢,当官的处理政务的同时还要进行断案,搞弄些冤假错案也就是在所难免的了,而且也没有一个强力监督……单靠一省几个御史,如何当事?

到了清代,以眼下为例,一些县衙、府衙中,与其说是知县、知府在断案,倒不如说是他们的刑名师爷在断案,内幕实在是碍人眼。

梁纲手下拿的有那么多的刑名师爷,现在就有的是本钱挥霍。每个县安置两个,充任司法院、检察院的院长。再加上每个府府一级的司法院、检察院。梁纲有信心,在拿下苏南后迅恢复各县的司法稳定。

武装部的职责就不多提了,这完全是为了招兵而设置的一个部门,当大局安定之后,这个部门是否还需要继续保持,就到时候再说了。

剩下就是一个县政府,县长被分去了司法权之后,受到了检察院监察的同时,手头的权力依旧还要受到限制。先,县政府下设立有警察局、财政局、文教局、农畜局、税务局和工商局。

看名思意,这六个局的职务都非常的明显。

警察局就是后世的公安局,负责全县的安定和案件侦破,相当于之前衙门里的三班衙役、巡检司和南监大牢的结合体,受政府和法院的联合领导。局长的地位差不多就是唐宋时候的县尉。

财政局都是管钱袋子的,跟之前的县仓大使一样。不过这个财政局长不再是跟县仓大使一样,受县长随意摆布了。县长想要用钱,每一分每一厘都要在财政局记录的清清楚楚,留下字据。

教局自然就是文人教育了,之前满清官场的儒学教谕(正八品)、训导(正九品),也就相当于是文教局的正副局长了。

农畜局,农业局和畜牧局的结合,江南重农轻畜,当然就是以农业当先了。可要是红巾军打到了西北,那些地方重畜轻农,这局里的重点就要随之生改变。总之一句话,因地制宜,看情况而定。

税务局,更是好理解。在文书布告上,梁纲对老百姓的解释就是——税课大使、河泊所官(掌收渔税)等职的综合体,掌管全县所有的农商课税事物。

最后的工商局,与农畜局一样,也是一局两体,是工是商,还是工商并举这都是要看各自县里的具体情况而定。梁纲把交通筑路和水利兴修也全都归到了里面,在江南富庶之地,这个局的权柄是相当大的。

其次就是,梁纲要在县级以下乡镇设立乡长、镇长,以及村长。这是不比清朝的什么‘图’、‘都’,等县级以下区域划分名称,那些瘪嘴的称呼在鄂西江北时期曾搞得梁纲头疼不已。【四十保二区十图、四十三保一区三十三图、四十六保四区九图等等的称呼,我看的都头疼,之前也没去介绍它。现在给大家说一下。清朝时期,民间自然也有乡镇称呼。里面乡的含义同现在变化不大,‘镇’的称呼含义变化就大了。省、府(州)、县、乡、保(甲、牌、图、镇、市、都、厢),可以说‘镇’的口头意义和现在的村差不多。而实际含义却是连村都不如,因为保,是作为一个户籍编制来论的,那同样的含义也就可以称‘镇’的,称‘图’的,称‘市’的,等等不一。】

现在轮到他自己做主了,那就把保、甲、牌、图、镇、市、都、厢等称呼全部改成村,以二十一世纪他所熟悉的那一套来,县——乡(镇)——村划分。

村长一级是当地人自己选,不归入政府部门,乡镇以及主官却是头一次正儿八经的被纳入有品节范围内,而不再是像以前那样,以一个‘吏’来称呼。做了那个芝麻大小官,再混一辈子也只能在‘吏’字上打滚,永远称不上‘官’。现在乡长、镇长却是和二十一世纪的一样,干得好的也可以被升到城内六局甚至是县长的位子。

这个改动应该是史无前例的,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史,官吏二字前后相连无数年,却始终是天地之差,云泥之别。到今天才算是第一次从根本上被出动他们之间的界线。

县政府下属的六个局,虽都归于县长辖下,可是瓜分了县长相当一部分的权力却是必不可免的。梁纲这样做,并且在县级以上的府级以及以后会出现的省级也继续这样施行,为的就是分权、散权。

绝对的权力意味着绝对的。连新中国刚建立不久,思想那么过硬的时期都会出现刘青山、张子善这样的高官案件,那梁纲还有必要对官员的个人操守持报以希望吗?

虽然能高薪养廉,但是分散他们的权力也是必须要的。

红巾军政府的下属部门不会只有这六个,随着时间的推移,肯定还会有其他新的部门出现。甚至梁纲敢断定,这个时间要不多久。因为,别的都不说,单是吏部职责的空缺就是一大缺陷。

只是现在红巾军地盘还小,还用不着铺那么大的摊子。

六局局长和乡镇主官都要比县长低一级,法院、检察院院长也要比县长低半级,武装部则是看情况而定。毕竟以现在红巾军的编制来定论县级武装部的级别,明显是扯淡。军政府的级别定论已经是在为以后的天下制度定调子了,可是红巾军自己本身却还是很弱小,远没有展到囊括天下的地步。

如此增设县级直属部门,加之县级以下的乡镇一级主官,官员队伍的数字自然会急剧膨胀,梁纲现在还有些拿不准自己这样做,会不会在十几二十年后就要面对‘冗官冗费’这一令人无语且头疼的问题?

不过他现在知道,自己这样做,尤其是在乡镇一级设立有级别行政主官,绝对有利于红巾军在苏南迅站稳脚跟,建稳政权。

司法院、检察院用刑名师爷,工商局、税务局、财政局用钱粮师爷,警察局用军中将士,尤其是那些原先做过捕快后投降红巾军的,有经验的。文教局用秀才、举人,这有可能的话就尽量从当地选拔,就是强行拉来按帽子也可以,只要不出人命就行。农畜局则是用师爷、文人充任,毕竟梁纲不可能直接让县长从各自县里选拔老农吧?

他们种植经验是丰富,可是眼睛不宽,脑子不转,又如何做得了官?那些当局长的师爷、文人,只要还有一点机灵劲,就会知道在各自县里征用老农来给自己干活。

总之,先设立的这六个县局,在一定程度上都能立刻展开行事,尽最快度的将红巾军的根脚扎下苏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