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三国骁将 > 诸葛亮拿什么恒久地感动着历史?

三国骁将 诸葛亮拿什么恒久地感动着历史?

作者:汉风雄烈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3:53:58 来源:笔趣阁

[[[CP|W:300|H:384|A:L|U:/chapters/20105/31/1512471634109230585937500523643.jpg]]]擅长写作史诗的伟大诗人杜甫极赞诸葛亮,颂之为“万古云霄一羽毛”,华夏政史第一人。uu234诸葛亮长眠陕西汉中,与武侯墓相辉映的武侯祠中那“天下第一流”的大匾,和杜甫的名句一起,倾诉着国人对这位古圣先贤的无比崇仰。

几乎所有历史名人,生前,人们对之总是或褒或贬;死后,随着历史的复杂演进,其所受毁誉也多有变化,甚至全誉全毁,尖锐对立,而又时反时复。唯有诸葛亮,其生也倍受赞叹,其死也尽享美誉,一千八百多年来,国人对诸葛亮,一直是有口皆碑,古今共仰。今天所能见到的汉末魏晋史料,清清楚楚地记载着,诸葛亮自隐居隆中,到随刘备走出茅庐,统兵治国,以及死后,人们对之几乎都是众口一词,极尽赞美,偶尔有谁稍微说点诸葛亮的不足,立即会遭到激烈反驳。在汉末魏晋人眼中,诸葛亮已是一个完美无缺的人物。

生前多美誉

诸葛亮隆中读书时,“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而名士徐庶和崔州平却“谓为信然”。德高望重的襄阳隐士庞德公更称诸葛亮为“卧龙”,名士们也竞相许之。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刘备有次向著名隐士司马徽打听人才,司马徽素有“水鉴”之号,极善识人,却唯向刘备举荐诸葛亮和庞统,曰:“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刘备问其具体所指,司马徽答曰:“诸葛孔明、庞士元也。”徐庶到新野投刘备,受到刘备器重,遂向刘备推荐诸葛亮:“诸葛孔明,卧龙也,将军其愿见之乎?”刘备让徐庶去请诸葛亮,徐庶却说:“此人可就见,不可屈之也。将军宜枉驾顾之。”刘备即亲往拜请,遂演出“三顾茅庐”的历史名剧。管仲、乐毅,是何等样的先贤?诸葛亮以之自比,时贤们竟“谓为信然”。龙自秦汉以后,便成了封建帝王的专喻物,而时贤们竟以之喻美诸葛亮,称之为“卧龙”,这赞誉,真可谓高之又高了。而到建安十二年,诸葛亮还仅是个未出茅庐的27岁的小青年。极力赞美他的几位,除徐庶和崔州平与之同辈,庞德公和司马徽都是其长辈,且正当盛年。听了司马徽和徐庶的赞誉便虔诚不移的刘备,那时也已47岁,也应该属于诸葛亮的长辈,且也正当盛年。这样一帮人这样倾心于一个未涉世故的青年,足见诸葛亮身上,有着怎样吸引和折服人心的魅力。

随着诸葛亮走出茅庐,人们对他的爱慕和赞美也就与日俱增。刘备初与之接触,便“情好日密”。关羽、张飞不理解,刘备告诉他们:“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二人对诸葛亮也日渐仰慕。刘备死后,诸葛亮秉政,国人更颂之为“一时之杰”。邻国人对诸葛亮也真诚敬仰。孙吴名士太子太傅张温使蜀,称美诸葛亮治理的蜀国是“总百揆于良佐”,是“遐迩望风,莫不欣赖”,比之于古贤伊尹之辅汤太宗,周公之辅周成王。如此赞许引得吴主孙权妒火中烧,却又不好公开发作,只有“阴衔”之,借别的罪名将张温废黜。这说明诸葛亮不仅声名卓著,而且有着令人不得不服的威慑力。当时,诸葛家三兄弟“并有盛名”,而各在一国。诸葛亮的胞兄诸葛瑾仕吴,官至大将军,举国“服其宏量”。堂兄诸葛诞仕魏,为镇东将军、扬州刺史,名动京师。人们却品评道:“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径直把诸葛亮推崇为无与伦比的时代冠冕。

死后倍得彰

诸葛亮死后,人们对之追思不已。刚一死,各地就纷纷请求给他立庙,以便致祭,蜀汉王朝因礼制所限,没有答应,老百姓“遂因时节私祭于道陌上”。多少年后,仍是“百姓巷祭,戎夷野祀”。蜀汉王朝只好顺从民意而打破礼秩,在今陕西省勉县诸葛亮墓附近为之建祠。以后不久,几乎诸葛亮足迹所至,都有虔诚的人们为之立庙,“岁时伏腊走村翁”,香火不断。本来,诸葛亮之子诸葛瞻虽聪慧过人,却唯工书画,并无杰出的政才和将才,蜀汉臣民因怀念诸葛亮,对诸葛瞻也倍生好感,朝廷每有善政佳事,不管是否诸葛瞻所为,人们皆竞相传告:“葛侯之所为也。”

不仅蜀汉人民如此,邻国吴、敌国魏之士人,也对诸葛亮无比怀念。自东汉明帝以后,置史官以修国史,便成为封建王朝的一件大事。自献帝建安初年以后,帝王身边又设专官以记起居。三国之时,魏和吴皆有史官和本朝国史,唯蜀汉不置史官,所以君臣“行事多遗”。为了不使诸葛亮的功德失传,吴之大鸿胪张俨毅然代蜀人完成这个任务,所作《默记》多记诸葛亮行事,极尽褒美。在《述佐篇》中,将司马懿同诸葛亮对比,极贬司马懿之“劣”,盛赞诸葛亮之“优”。甚至不惜为诸葛亮编造一篇《后出师表》,以彰诸葛亮之忠。至今盛传的诸葛亮名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便出自这篇伪作。可以想见,吴人张俨对蜀相诸葛亮崇敬、厚爱到了什么程度!263年春,诸葛亮庙刚于勉阳建起,秋天,魏镇西将军钟会即率十万大军攻克汉中。行军至汉川,钟会即“祭亮之庙,令军士不得于亮庙所左右刍牧樵采。”钟会此举,固然有羁縻蜀人的用意,但主要是出于对诸葛亮的崇敬。

魏晋南北朝时期,称美诸葛亮,甚至成为君臣奏对,以及达官显贵、士族文人清谈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次宴会上,司马昭命乐伶为亡国不久的蜀后主刘禅表演蜀国歌舞,“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嬉笑自若”。司马昭大为感叹,谓人曰:“人之无情,乃可至于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司马昭时为晋王,是灭蜀的最高指挥者,但他显然没有以胜利者自居,对诸葛亮指斥嘲弄,而是竭力为之开脱,敬佩之情,溢于言表。西晋武帝司马炎和其父司马昭一样,也很推崇诸葛亮。一次,他向曾任蜀汉尚书令的樊建询问诸葛亮如何治国,樊建朗声应曰:“闻恶必改,而不矜过;赏罚之信,足感神明。”司马炎不禁失声赞道:“善哉!使我得此人以自辅,岂有今日之劳乎?”在司马炎眼里,晋之满朝文武,竟没有一人可望诸葛亮之项背。

皇室扶风王司马骏镇关中,尝与“诸官属士大夫共论诸葛亮”。有人讥刺诸葛亮“托身非所,劳困蜀民,力大谋小,不能度德量力。”郭冲起而反驳,“以为亮权智英略,有逾管、晏”,只因功业未就,而论者惑焉。遂举出包括空城计在内的五件“隐没不闻于世”的事例,以证实诸葛亮的德业战绩。据裴松之分析,这五件事纯系子虚乌有,有的并有明显的为颂扬诸葛亮而贬低司马懿的倾向。而“诸官属士大夫”们听后,“亦不复难”。作为司马懿之子的司马骏,竟也“慨然善冲之言”。西晋的君王臣民,已深深陶醉于褒美诸葛亮的时尚之中了。而这种时尚,在当时乃是一种风雅的象征,以这种时尚为内容的清谈,自然最容易受到人们的激赏,至于偏颇失实,好尚所在,也就不愿细究了。

到了西晋末年,《陈情表》的作者李密之子李兴为诸葛亮隆中故宅作碣文,把对诸葛亮的美誉又推向了一个惊人的高度。碣文一则赞诸葛亮:“英哉吾子,独含天灵,岂神之祗?岂人之精?何思之深!何德之清!”二则历举古贤,认为大都不能和诸葛亮攀比,即使像孔子那样的大圣,也不可企及:“昔在颠、夭,有名无迹;孰若吾侪,良筹妙画?臧文既殁,以言见称,又未若子,言行并征。夷吾反坫,乐毅不终,奚比于尔,明哲守冲?临终受寄,让过许由,负扆莅事,民言不流。刑中于郑,教美于鲁,蜀民知耻,河、渭安堵。匪皋则伊,宁彼管、晏?岂徒圣宣,慷慨屡叹!”你看,自古称颂的致治名臣和高洁之士太颠、闳夭、臧文仲、管仲、乐毅、许由、子产、晏子、孔子,都不及诸葛亮,只有皋陶和伊尹或许可望诸葛亮之项背。在李兴UU小说,诸葛亮实为古今第一人。

在这样一种背景下,陈寿奉诏编成《诸葛亮集》,接着又撰成《三国志》,及时为褒美诸葛亮提供了丰富的谈资。陈寿本来“折服于诸葛深矣”,在《三国志》中,明里暗里,极力渲染诸葛亮的功德,把诸葛亮写成三国时期的天下第一。但就这,人们还嫌不过瘾,遂造出流言,说陈寿乃“挟恨”贬低诸葛亮。一则说,陈寿之父曾为马谡参军,诸葛亮诛马谡,也髡其父头。二则说,陈寿任诸葛亮书佐时,曾“被挞百下”。陈寿因此在《三国志》中攻击诸葛亮“应变将略,非其所长。”前者,晋人王隐《晋书》记之,UU小说含恨;后者,口碑流传,义形于色。

汉末魏晋以后,随着正统之争、华夷之争愈演愈烈和政治斗争日益惨烈,政治人物加剧**,诸葛亮的历史地位也愈来愈高,到《三国演义》问世,诸葛亮更被圣化、神化到极致,过犹不及,以至有点妖化了。

缘何被崇仰

诸葛亮究竟凭借什么,获得历史这等不同寻常的赞誉?

是像世俗盛传小说家言,诸葛亮能掐会算,战无不胜,创建了赫赫战功吗?

乍听似乎很是。但细检史实,结论却是相反。不可否认,诸葛亮的确是个军事天才。他长于治军,军之出也,“戎阵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止如山,进退如风”。他巧于发明,创八阵图,制木牛、流马、连弩,有效地增强了蜀军战斗力。陈寿称他治军是“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他死后,对手司马懿“按其营垒处所,曰:天下奇才也!”但在军事上,他也仅有此两长,其“应变将略”确如陈寿所评:“非其所长”。正是由于这一重大缺憾,他一生,除南中之役因形势占了绝对优势而取胜,军事上实无值得炫耀的战绩。他从建安十二年初从刘备,到建兴十二年病死五丈原,二十八年间,刘氏势力经历了赤壁之战和争夺荆州、攻取益州、强占汉中、夷陵之战、南中之役、北伐之役七次重大的军事斗争,刘备在时的五次,他并无直接战功;他独掌军政的两次,北伐实以惨败告终。

或者,是他那卓越的政治才干和出色的治蜀政绩?

的确,诸葛亮的政治才干,在中国几千年众多的政治家中位于出类拔萃之列,他执政时期的蜀汉政治,是三国时最杰出的政治。陈寿称:“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负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说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炼,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诫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笔者遍检史籍,在一部二十五史人物传的赞语中,还没有读到比这评价更高的。然而,诸葛亮既属“管萧之亚匹”,为什么管仲和萧何得不到这样的赞美?迹近管萧,善安邦而治国,并取得辉煌治绩的贤相多矣,为什么即便是名声特大的古贤伊尹、周公,唐贤房玄龄、杜如晦、姚崇、宋璟和魏征,也得不到这样的赞美?是别的史家吝于用词,还是陈寿过于溢美?显然都不是。

忠、正、平、仁、公

细读诸葛亮事迹,就不难发现:一个崇高的人品,完美的人格,粲然巍然,耸立面前,让你不由得不肃然而生敬意。诸葛亮远胜其他历史名人征服人心的强大魅力,正在这里。

诸葛亮的人格魅力首先表现为一个“忠”字,忠于国家的统一事业,忠于高尚纯净的友谊,忠得一心不贰,不掺半点杂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和刘备,既是君臣,更是在“汉”字大旗下实现国家统一这个崇高目标结成的挚友。正是在这个基础上,诸葛亮和刘备为封建时代的君臣知遇,写下了“稀世一时”的珍贵篇章。特别托孤一幕,堪称绝唱。刘备临终,对诸葛亮至真至诚,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诸葛亮也答以至诚至真,涕泣以告:“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自此以后,十二年间,所言所行,无一不是为着实践这一誓词。在中国几千年古史中,君臣之间相知相答到这般境界的,实在少之又少。诸葛亮在这之中表现出的高度人格美,足以使其他所有“忠臣”黯然失色。正是在这个基础上,诸葛亮执政时期的蜀汉王朝,才没有搬演中国古史惯常上演的权臣由专政进而窃位的“保留节目”。而这在当时的魏和吴,却是频频演出,给国家和人民造成惨重的灾难。

诸葛亮恒久的人格魅力,更主要是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曰持身正,二曰执法平,三曰为政仁,四曰选才公。如果说,诸葛亮的“忠”,难免印着他那个时代的标志,有其局限性,这四个方面,则无论哪个时代的人们,都会从中受到震撼性的启迪。

诸葛亮持身正,在当时是岀了名的。初出茅庐,曹操的丞相掾赵戬即赞其“正而有谋”。诸葛亮为人正派,乐听谠言,敢于正视自己的错误。他开府治事,第一件工作便是鼓励属下对他的指示勇于“违覆”,大胆驳正,认为“违覆得中,犹弃弊跷而获珠玉。”街亭败后,有人劝他征兵再战,以掩前失。诸葛亮不肯,而是如实地承认自己的错误,并上表要求“自贬三等,以督厥咎。”他教诫子弟“俭以养德”,自己首先切实行之,一生生活简朴,官俸之外,不营私产。他曾上表刘禅,述其家中经济状况和终行俭朴的决心:“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盈财,以负陛下。”及其死,“果如其言”。诸葛亮任相十五年,特别在刘备死后,他是实际上的蜀汉一号人物,那“收入”按说是不低的。他却将相当一部分用于抚育将士遗孤,自己和家人则生活得很是清俭。陈寿赞诸葛亮为“管萧之亚匹”,如果就自奉节俭这方面而言,管仲、萧何根本不能同诸葛亮相比拟。管仲自少至老,既贪且奢,相齐以后富拟公室,生活僭越。萧何强行贱买百姓田宅数千家,被告到刘邦处。像诸葛亮这样,勋业盖众,位拟人主,却持身极俭,实为其他名贤所莫及。诸葛亮持身正,治家也严,子孙皆有其忠贤清正之风,为世所叹慕。他因此比别的名相又多了一分人格魅力。比如唐代的五大名相房玄龄、杜如晦、姚崇、宋璟和魏征,持身不可谓不正,治国不可为不贤,却无一人没出过败家子。

诸葛亮主张“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所谓“大德”,即执法公允。他治蜀期间,“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处死挚友马谡,而擢拔降将王平;罢免同受托孤之命的李严,而重用郡衙小吏何祗,无一不出以公心,无一不恪守国法。诚如张裔所说“公赏不遗远,罚不阿近,爵不可以无功取,刑不可以贵势免,此贤愚所以佥忘其身者也。”

诸葛亮治蜀,罚虽严而为政仁,蜀汉政治优于魏、吴,主要体现于此。陈寿叙述诸葛亮的政绩,一则说其“开诚心,布公道”,再则说其“用心平而劝诫明”,归根到底,所讲的就是一个“仁”字。袁准论诸葛亮为政,称其“行法严而国人悦服,用民尽其力而下不怨。及其兵出如宾,行不寇,刍荛者不猎,如在国中,……天下震动而人心不忧。”讲的还是一个“仁”字。而且不仅在国内仁,兵之所至,仁也随焉。以蜀一区区小国,八年间“无岁不征”比其大数倍强数倍的曹魏,人民的负担是沉重的,国内却安定祥和,不像魏和吴骚乱不断,老百姓对诸葛亮的拥戴程度,可想而知。诸葛亮的仁政,在少数民族政策上表现尤为突出。南征之前,他即采用马谡建议,确定了“服其心而已”的战略方针。战争中,不多杀人,唯服其心。对首乱分子孟获七擒七纵,终于使之感动,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战后,“皆即其渠帅而用之”,且不留兵。这种“以夷制夷”的政策,较之魏和吴纯用武力征服和编管的办法显然进步许多,因此受到西南和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的真诚拥护。诸葛亮死后,少数民族人民和汉族人民一样悲痛难抑。孔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诸葛亮堪称中国古代仁政理想实践的典范。

诸葛亮英才盖世,也特别重视人才,他选才有慧眼,用人自公心,史称其治理下的蜀汉,“官属皆天下英俊”。他提拔官吏,不讲门阀不论资历,唯看才德,同曹魏九品中正制下唯门阀为重,孙吴专用江东士族的干部路线,形成鲜明对比。《三国志》中有一段诸葛亮用人公正的文字,读来很是感人:“始,杨洪为李严功曹,严未去至犍为而洪已为蜀郡。洪迎门下书佐何祗有才策功干,举郡吏,数年为广汉太守,时洪亦尚在蜀郡。是以西土咸服诸葛亮能尽时人之器用也。”据说,何祗被擢为广汉太守后,“每朝会,祗次洪座。洪嘲祗曰:‘君马何驶?’祗曰:‘故吏马不敢驶,但明府未著鞭耳。’”一时传为佳话。诸葛亮不仅善于发现和选拔一般人才,尤擅在此基础上发现和选拔栋梁之才。姜维本是曹魏降将,蒋琬原为县长,费祎乃刘璋亲戚,诸葛亮看出三人皆“社稷之器”,培养,提拔,尽其器能,诸葛亮死后,三人遂继之撑持蜀汉江山三十年。

持身正,执法平,为政仁,选才公,一个政治家,四者具其一,便会受到人们的敬仰,而诸葛亮却四者兼备,且均达到了极高的水准,他身上所迸发出的人格光辉,无论在其生前,还是殁后,都生发出强大的折服人心,震慑人魂,昂奋人魄的力量,使人对他不得不信,不得不服,不得不学。

刘禅曾被人们当作昏君的典型,至有“扶不起的阿斗”之说。然而,刘禅却与一般昏君多有不同:他尊信诸葛亮,一无所疑。不仅诸葛亮在世时,权力一委诸葛亮主宰,而且于诸葛亮死后整整三十年间,一遵诸葛亮遗制,全用诸葛亮选定之人,爱之者用之,恶之者同样用之,不做丝毫变更。这之中,固然有刘禅并不全昏的因素在,但最根本的,还是诸葛亮巨大的人格力量,诱引着、震慑着刘禅,使其自觉不自觉地遵奉着诸葛亮的一切。

廖立被诸葛亮由侍中徙为校尉,接着又废之为民;李严被诸葛亮由蜀臣中二号人物的高位拉下,弃置不用,处罚够重的了。但闻诸葛亮死,这两人比别人还要悲痛。廖立“垂泣叹曰:吾终为左袵矣!”李严竟“发病死”。廖立想到的是国家失去栋梁,难免一亡;李严想到的是诸葛亮迟早会再用自己,而他人没有这种襟怀,“故以激愤也”。他们受重罚而思罚者,感佩的都是诸葛亮的为人。这,尤能看出诸葛亮人格力量的巨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