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 > 第七百六十九章 库尔斯克会战(下)

这些措施无疑都很有针对性,但对于正在进行中的库尔斯克会战来说,却根本来不及发挥多大的作用。何况德国人在库尔斯克会战中首次使用的新式武器还不止me262喷气式战斗机这一种,还有被他们称为“狮”式的新型坦克

虽然当初从中国搞到的59式原型已经完全可以碾压二战时期的任何一种坦克,但是一向精益求精的德国陆军依然找出了不少问题,尤其是他们以己度人、很自然地想到中国愿意拿出来的肯定不是最好的设计,为了避免日后与中国可能的交战中落了下风,德国的坦克设计师们又对59式原型作了幅度相当大的改进。

首先是火炮换成了以海军105毫米高射炮改进而成的105毫米l60坦克炮,威力比原设计采用的100毫米坦克炮大得多,足以在1000米距离上击穿世界上任何一款坦克、哪怕是重型坦克的正面装甲,而且它还保持了德系火炮一贯的高精度,射速也远比苏系重坦122mm主炮快得多。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当初胡卫东的劝说,这个时空德国坦克炮的发展路线没有像历史上那样误入歧途、不选择更加简单的提高口径的路线却拼命往加长炮管的死胡同里钻,结果导致坦克炮生产成本过高而严重影响产量;而是充分利用德国现有的火炮型号进行改造,倍径最高只到60倍。如果穿深还不够那就加大口径,更好地平衡了性能与成本,再加上59坦克本就易于生产,因此“狮”式坦克虽然性能远远超过了黑豹,但其产量也同样惊人,这就进一步提升了它在战场上的作用,毕竟对于坦克来说,数量与质量同样重要

比起火炮的改进,德国人在狮式坦克上第一次安装的双向稳定仪更是令其战斗力有了质的飞跃,有了这个东东。坦克就能在行进中精确炮击。无论是作战效率,还是自身的安全性都有巨大的提升。

而在装甲方面,德国也选用了他们最新研制成功的更好的装甲钢,并根据本方和苏军战术特点对布局进行了一定的调整。令其实战中的防护能力有了进一步的增强。此外德国人还对车内布局进行了大幅调整。一方面大大改善了苏系坦克一向不佳的人机工效。另一方面德国人再次发挥自己在结构科学方面的长处、进一步提升了坦克的防护能力和乘员的生存率

考虑到未来可能要面对云爆弹的威胁,德国人还特别在设计上想出了一些针对性的防范措施,这在无意中使其具有了“三防”能力。虽然在这次大战期间显得稍稍有些超前,但后世的军迷们却对此给予了高度赞誉

作出了这么多的改进之后,德国版的59大改成为了相当可怕的钢铁怪物,它有着超越苏联重型坦克(甚至包括苏联最先进的斯大林3)的防护力和攻击力,机动性却并不比绝大多数的中型坦克逊色,同时还具备更高的可靠性。

在实际的交战距离上,苏联所有的坦克炮与反坦克炮都无法击穿狮式坦克的正面装甲,而破甲弹又因为格栅装甲的影响而很难给其造成致命的伤害,因为那些最关键的部位都有格栅装甲挡着,破甲弹打上去就会提前引爆而失去作用,而那些没有格栅装甲保护的部位又都相对次要,即便被破甲弹的金属射流打到,坦克一般也不会受到致命损害。也正因为这样,狮式坦克“行进中炮击能力”的意义反倒有所下降,不过能够加快装甲部队进攻速度和节约燃油的作用依然令其深受德军装甲部队官兵的好评

地面上没有武器能够高效地对付狮式坦克,制空权又被德国人的喷气式战斗机完全夺走,苏军靠什么来阻止德军装甲部队的进攻?而本来全部处于进攻状态却突然被迫全线转为防御又导致苏军组织上的极度混乱,结果几天前还势不可挡的苏军很快就兵败如山倒了

据苏联政府后来宣布的数字,在库尔斯克会战期间,苏军阵亡和失踪的人数不下50万人,还被德军一路追杀、再次打到了首都莫斯科的郊外。而即便算上轴心国仆从军的损失,苏德双方永久性减员人数的比率也高达8:1以上,而德军自身的损失更是仅有5万人不到,这对于急切渴望扭转战局的苏联政府、乃至于整个盟国阵营来说,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

而更大的问题,则是现在面临德军再次光临莫斯科的严峻形势,苏军统帅部却发现他们根本没有足以固守莫斯科的兵力。库尔斯克会战中投入的百万大军虽然还有一半剩下,但这五十万人之中超过30万有伤在身,而且各支部队基本都被打散了建制,能够立即参加第二次莫斯科保卫战的苏军总数不到30万,而且不是战斗力有限的二线部队、就是士气低落的残兵败将,这又如何能够抵敌得住包括仆从军在内多达一百多万人(在库尔斯克会战胜利后,北方集团军群也有兵力南下助战,而那些欺软怕硬的仆从军更是踊跃争先,使得进攻莫斯科的轴心国部队数量猛增。)的轴心国大军?

一开始斯大林还打算动员莫斯科的民兵来撑过敌军前期的攻势,但是这时德军却又拿出了一件大杀器,那就是采用了云爆弹战斗部的v2弹道导弹。

由于与中国交流了技术、特别是理念,如今的德国导弹技术比历史同期成熟了许多,而获益最多的弹道导弹尤其如此,特别是液氧煤油发动机取代了液氧酒精发动机使得火箭的推力大大增强、热效率也有了飞跃性的提升。有了这样的基础,负责领导德国火箭开发的布劳恩博士决定根据用途的不同建立两个研究方向,即战略型弹道导弹与战术型弹道导弹这两大分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