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 > 第三百零七章 材料为王(上)

此外,材料的不同,对设计的要求也有差异,当苏霍伊就此对设计方案进行了微调之后,这款被西方称为“雨燕”的战斗机以其超乎想象的速度、机动性、航程和超强的机身防护成为了这个时空二战期间最优秀的活塞式单发战斗机,没有之一。

之所以基础薄弱的中国航空能够一鸣惊人,除了引进的大量外国先进设备和优秀人才之外,材料科技方面的巨大优势更是居功至伟。环氧树脂强化泡桐木在历史上因为出现得太晚,当时飞机所用的合金已经由铝合金为主过渡到了钛合金,而且门类繁多、性能优异,加之喷气式飞机速度太快而阻力极大,因而对机身强度的要求远比活塞式飞机高得多,尤其超音速飞行产生的表面高温更是一个无解的难题(环氧树脂虽然在各种合成树脂当中抗燃性算是相当不错,但温度太高的话还是会软化、甚至起火燃烧的。),同时当时还有碳纤维等许多强力的非金属材料备选,加之强化泡桐木的人工成本又高,因此价值就很有限了。但在二战尚未全面爆发的眼下,这种材料的性能却绝对是鹤立鸡群,就连历史上造就了零式战斗机神话的所谓“五十岚金属”——铬镍锰超硬铝合金也远远比不上,在强度相近的情况下,强化泡桐木基础比重不到0。15、整体比重也不到0。4的极度轻盈很明显具有压倒性的优势,而且以现在边区的工业基础。生产强化泡桐木的成本反而要比铬镍锰超硬铝合金低一些。。。。。。

边区所产涡轮增压器性能的强大也与应用了超时代的耐高温材料有着直接关系,而这些合金还只是以胡卫东提供的后世坦克炮管钢材料改出来凑活着用的,因此可以想见,当胡卫东记忆中的那些弹药、炮管与装甲材料用于它们最适合的岗位时,效果会有多么惊人。这里单举一个例子,致远号在之前的战斗中受到了重创,两座后主炮塔的正面装甲几乎全被打烂,因此胡卫东很自然地就顺便给其换上了新的。新的炮塔装甲较前简直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须知哪怕是后世穿深能力测试所用的普通均质钢(后世坦克炮穿深动辄七八百甚至更多毫米厚度的就是这玩意),包括硬度在内的各项强度也都是二战时期同类合金钢的2-3倍(换句话说,后世的坦克炮打二战时期的装甲钢。穿深超过2米都是有可能的。。。。。。),如果再应用上复合装甲等超时代技术,效果就更是强得难以想象。

话虽如此,由于复合装甲维修不便(打坏了都是直接整块换新的,坦克体积小,这么做无所谓,军舰的话,花费太高了。),因此在军舰上很难应用。而且因为需要量太大,一个军舰主炮塔装甲的重量就相当于几十辆乃至几百辆坦克装甲的总重。所以太贵的特殊材料也用不了,加之胡卫东不想令致远号的航速与续航能力受到太大影响,因此只将炮塔正面装甲的厚度增加到了80mm(顶部侧面背部的装甲厚度增加到30mm),抵御穿甲弹的能力相当于致远号原先所用装甲240mm厚度(注1)的效果,原本最大的弱点反而一下子变成了优势,而军舰其他部位的装甲也被相继更换,其整体防御能力顿时超过了当时世界上的任何一型重巡洋舰。。。。。。

而由于舰首改为了目前世界上还很少用于军舰的球鼻艏,致远级的最大航速不减反增,达到了36节。只是巡航速度有所下降(注2)。另外不得不提的是,胡卫东将将舰上搭载的三架水上飞机撤掉了,这样既腾出了载重和空间,又避免了火药弹射器(注3)及其下面的备用火药库在战斗中被敌击中而祸及全舰。

至于水上侦察机校正炮击的作用,随着正规舰载雷达的安装而变得不再必要。在晴好(以这个年代的科技水平,恶劣天气下敌人的侦查距离同样受限,所以不必过分担心。)天气下。舰载雷达对海可以探测到四十公里开外的敌舰,用于引导舰炮足够用了,要知道海战中除非敌舰处于停泊状态,否则至少也要在25公里之内才有命中敌舰的可能;而对空探测距离更是达到了150公里开外。足以及时发现来袭的敌机了。

虽说侦查范围肯定还是水上飞机更大一些,但是飞机侦查目前基本还是靠目测(二战时期的机载雷达探测距离只有几公里,空战与夜间有点用,白天对海搜索还不如直接目测。。。。。。),因此往往发现敌人的时候自己也被发现了,偏偏水上飞机速度又慢,被敌机缠上就别想摆脱了,反倒容易暴露己方军舰的存在。。。。。。

注1:二战几个主要海军强国舰用装甲钢的性能相比,英国的最好,德国稍次(但结构钢最好,因此抗沉性极强。),美国的与两国有一定差距,而日本除了大和武藏这两艘集中全国之力搞出来的精品和美**舰装甲性能相近之外,其余军舰所用的装甲放到英德那就是次品,因此本书中设定为现代均质装甲钢的强度是日本装甲的3倍、美国的2。5倍、英德的2倍。。。。。。

注2:球鼻艏可以减小兴波阻力,在功率不变的前提下提高舰船航速1-2节,但其中原理颇为复杂,特定的形态只在其对应的某一不大的航速区间内效果明显,差得大的话甚至反而增大阻力,胡卫东选择加强最大航速,那么相距较远的巡航速度自然就要受到影响。至于球鼻艏的设计,边区现在有整整六七个世界级的流体力学专家,有他们帮忙自然毫无难度。。。。。。

注3:二战期间飞机弹射器基本都是火药弹射器,优点是结构简单,但同时也是军舰的一大安全隐患,加之弹射的力量偏小,不足以助飞包括后来的喷气式飞机在内的各种重型飞机,因此战后被蒸汽弹射器所取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