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 > 第二百零六章 苏 援(上)

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 第二百零六章 苏 援(上)

作者:那年那兔 分类:其他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01:16:58 来源:笔趣阁

“但马仲英可以,就像你是炮兵的天才一样,他率五百骑入新疆,数年间无人能制,连几年前的苏军(当时还没开始大清洗,苏军战斗力还是极强的。.都无法抵挡,最后靠着数倍的兵力优势加上无数飞机大炮才勉强将其打败,这样的奇才留在苏联太可惜了......”,伟人捻起已经快要燃到尽头的烟嘴狠吸了一口,又道,“听许光达讲,马仲英赴苏后学习了装甲兵战术,你不是一直说装甲旅没有合格的军事指挥员吗?这不就是现成的?”

“是啊,骑兵的战术本身就与装甲战术本身就有不少相通之处,以马仲英的天才,领悟装甲战术的精髓应该不难......”,胡卫东想到这里,当即表态说,“请主席放心,我就算用绳子绑,也要把他绑回来!”

“如果他已经不当自己是中国人,那就算了,人各有志。”,太祖说着脸上现出一点阴霾,苏联实在太强,以至于每个去过那里的中国人都会深受震撼,其中相当一部分更是此后言必苏联,马仲英虽然过去有过传奇经历,但他是败于苏联之后才赴苏的,心理状态肯定不复昔日的自信,能否坚持自我,伟人也没有太大的信心。

“是,主席。”,胡卫东应诺道。

为了节约时间,胡卫东不顾大家的反对,毅然选择了风险较大的飞机,所幸一路平安,于37年11月22日顺利抵达莫斯科。//令胡卫东惊讶的是。不光是周公与毛泽民这两位赤色党赴苏谈判的代表,就连共产国际执委会总书记格奥尔基.季米特洛夫也亲来迎接,在他身后还跟着多位共产国际的重要人物,其中还有胡卫东最厌恶的王明......

事后胡卫东才知道,原来是他在中原边区让工人数量迅速增加的一系列办法引起了季米特洛夫的重视,须知目前世界上工业化地区只占很小的一部分,因此无产阶级的力量都受到了先天的限制。在共产国际很多大佬的眼里,那些农业国的革命之所以不能成功,关键是因为这些国家工业化程度低。无产阶级的力量太弱所致,因此如果有办法迅速提高落后地区的工业人口比例,对于国际共运的帮助之大是难以想象的。

胡卫东此行本来就急需季米特洛夫为代表的共产国际中并不唯苏联是从的这一派支持。现在对方有求于己,这事情就好谈了。至于苏联方面,胡卫东反倒更有信心,斯大林虽然是伟人加暴君,即使是如今已经是方面大将的胡卫东,面对他是也多少有些压力,但斯大林行事的出发点向来都是为了苏联的国家利益,所以只要拿出能够打动他的交换条件,获得苏联的援助也并不是那么困难的。而周公与毛泽民虽然都是出色的外交家,但他们还是秉持着传统中国人的习惯。感情放在明面上,利益则在底下操作,与毛子这样的西方人(在中国人眼中)将利益直接摆在桌面上的做法格格不入,沟通起来自然十分不畅,胡卫东发现这一点后不禁暗自摇头。“看来我这次真是来对了!”

虽然为了避免引起苏联方面的警惕,胡卫东在共产国际的演讲已经尽量藏拙,但还是受到了很大的好评,一向有着很强“工人阶级优越感”的季米特洛夫更对中国赤色党这两年竭力壮大工人队伍的努力给予了高度评价,在他的号召下,数以万计的各国**人从世界各地来到中国支持抗战。其中不乏边区急需的某些技术人才,对抗战胜利和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而苏联方面,在胡卫东指出青霉素菌株的质量在这段时间又有了提高,比之前给德国人的更好后,苏联方面终于开始重新估计这项技术的真正价值,此外胡卫东更是一口气拿出了akm突击步枪、40mm火箭筒和107mm火箭炮的设计图样(注1)作为交换条件,并许诺在苏援期间将氧气顶吹转炉等先进工业技术与苏联共享,终于让斯大林心动了。再加上胡卫东在苏联期间还积极帮助国府代表确定援助清单,甚至还帮他们制定了一套简单易行的质量抽检方法和标准(但他们敢不敢检查就不关胡卫东的事了),这些虽然增加了苏联方面的耗费、甚至还打了苏联工业的脸,却营造出了中国两党之间和睦的气氛,令斯大林的担忧有所消退,之前停滞了许久的谈判由此迅速获得了较为完满的结果。

1937年12月16日,两党在莫斯科正式签署协议,苏联政府允诺援助中国赤色党建设兰新铁路、克拉玛依油田(胡卫东出国期间,留在国内的那些地质学家都没闲着。)、玉门油田、兰州炼油厂、兰州化工厂、兰州石油机械厂、甘肃白银厂铜矿、甘肃崖湾锑矿、兰州钢铁厂、兰州氮肥厂、青海盐湖钾肥公司、宁夏石嘴山煤矿、甘肃金昌金川镍矿、甘肃镜铁山铁矿、甘肃西成铅锌矿、宁夏西华山钨矿、盐锅峡水电站等36个重大工业项目,并在其后三年内每年额外提供一百万吨钢材(援建项目所需钢材不在其内),支持西北边区自建铁路和其他工业项目,同时派出总数不少于一万人的技术队伍提供建设指导、工人培训等配套服务(这些人的工资均由苏联政府负担,但食宿由边区政府免费提供。)。

另外,苏联同意向位于抗战前沿的晋绥边区、晋察冀边区与中原边区派出不少于150架作战飞机的志愿航空队支援抗战,飞行员从苏联的航校学生当中遵循自愿的原则征集,飞机与飞行员的薪水均由苏联方面支付,但食宿一样由边区政府无偿提供,另外至关重要的一点,飞行员的战功记录与初评由赤色党方面负责......

注1:胡卫东并没有以这些武器的发明人自居,都只说是边区的军工技术人员研发的成果,否则以苏联人的德性,未必就不会扣人帮他们工作。(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