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帝秦霸世 > 第235章 大秦帝国的两条支柱(第二更)

胡亥的想法,并非是空想。UU小说 uu234更新最快

在大秦帝国的历史上,就发生过这样的事情,战国之时诸子百家兴盛,大秦虽没有秦学出现,却也对官吏进行严格的考核。

大秦是注重世业的国家,子承父业,以吏为师后来更是成了帝国的基本国策。

……

大秦帝国自商鞅变法以来,以耕战立国,以法律治国。军人,最受社会推崇;官吏,最为国人敬畏。

自此之后,大秦帝国男子走上社会的途径,不外乎从军杀敌立功,赐爵封君以及为官吏两条正道。

这也意味着二十军功爵位制与学宫选拔制度,是大秦帝国之所以腾飞的两大支柱。

……

大秦帝国男子十七岁成年,傅籍开始承担国家的徭役租税,或者应征入伍,杀敌立功,或则入学室学习,通过选考出任官吏。

设立秦学一事,对于大秦帝国而言,根本不算是设立。胡亥此番打算只是建立一个官吏速成班,为接下来的战争做准备。

毕竟只有胡亥夺取魏地,不是为了彰显武功,也不是为了劫掠一番,而是为了统一天下。

故而,对于魏地的治理,将会是战争之后的最大的难题。

目光如炬,胡亥沉吟了片刻:“同时颁布诏书:恢复学室制度,咸阳之中的学室改名秦学,朕自任院长。”

“以往都是,从文法官吏的子弟中选拔,从今开始改变为向天下开放,有志者皆可入学!”

“一乡设立乡学,负责启蒙,蒙学为期三载,入学年龄以五岁为宜。一县设立县学,学习三年,主要学习识字,书法,和法律!”

“一郡设立郡学,负责学习治理,纵横,为期五年,前三年入学学习,后两年走访秦地,体察民情。”

“学满之后,统一开始参加资格考试,由乡学入县学,由县学入郡学。郡学学满之后,参加帝国统一组织得考核,由朕决定任用。”

“至于咸阳之中设立的秦学,亦可称之为国学。同样入学五年,全国各县学中最优秀的人才有资格入学。”

“同样朕会下令空出一部分名额,留给功臣之后,文武百官子嗣,以及对大秦帝国有巨大功勋者。”

说到这里,胡亥幽幽一叹:“此事关系重大,乃大秦帝国万世之基础,必须要慎重对待。”

“朕率军出关之后,此事由中车府令韩谈一力推进。大秦帝国举朝上下,务必齐心协力,给于支持!”

“是”点头答应一声,群臣神色复杂。

他们都清楚秦帝胡亥这一番话之中到底有多厉害,建立秦学,以皇帝为院长,必然会在第一时间提升秦学名望。

到时候有了乡学,县学源源不断的优秀人才加入,秦学将会在短时间内发扬壮大,成为中原大地之上的一个庞然大物。

就算是曾经孔子的私学,齐国的稷下学宫,也远远不及。因为秦帝胡亥的目标是整个天下,而不是某一特定阶级。

特别是尉缭等人,心情更为复杂。他们都清楚从乡学到县学到郡学以及秦学,秦帝胡亥这是编制了一张大网。

想要自顾自的建立一个培养人才的基地,有了秦学以及郡学人才的输入,大秦帝国才能真正的立足万世。

这份心机,让群臣心惊肉跳。特别是自从胡亥幡然醒悟以来,简直就像是天神附体一般,每一次出手都带给他们巨大的惊喜。

刚开始的五位一体,彻底将大秦帝国牢牢抓在手中,如今更是建立从下而上的人才培养机构,为大秦帝国发下打下良好的机会。

每一次,都与众不同。每一次,都惊艳一方。

秦帝胡亥虽然清楚,群臣心里的感受,但是并没有骄傲自满。因为只有他清楚,他不过是拾人牙慧,直接将后世学校制度搬了上来。

因为只有这样做,才能打压山东士子嚣张气焰。同时也能打压诸子百家,为大秦帝国再一次革新,获得强大生命力。

特别是秦学一旦壮大起来,对于大秦帝国的未来,有着太重要的意义武力天下第一的帝国,绝不能成为文化的荒漠。

胡亥来到大秦帝国这么久,由于接受了原主的记忆,对于大秦帝国一些体系,有一定的了解。

当他彻底消化了记忆,胡亥才真正比这个昙花一现的帝国震惊了。大秦帝国是一个富有强大战斗力的帝国,老秦人是一个富有创造力的民族。

在大秦帝国之中,男子十七岁成年,或者应征参军,在战场之上杀敌立功。亦或者入学室学习,通过选考出任官吏。

这是多么成熟的体制,简直让人震惊,细思恐极。

……

特别是大秦帝**中有二十军功爵位制,用来层层选拔优秀人才。而文官系统,也不逞多让。

学室是大秦帝国专门培养文法官吏的官设学校,分别设在咸阳与各郡。学生多从文法官吏子弟当中选拔,十七岁入学,学习三年。

学满三年之后,在所在学室参加资格考试,背诵五千字以上者为合格,除授为史外,既可以担当文法小吏。

授为史者,进而可以参加朝廷主持的初等选拔考试,初等选拔考试在各地进行,各郡考卷统一送往咸阳,统一由少府属下的大史审阅判定。

判定的结果,提拔最优,处罚最劣。

成绩最优秀者一般会任命为出身县的令史,相当于秘书一类,直接在县令手底下工作。成绩最差者,其所授的史职将被取消。

三年之后,出任令史者还有一次高等选拔考试,经过严格的考试和审查,选拔最优秀的一个人,进入宫廷担当尚书卒史,以内廷秘书的职务,直接在皇帝左右工作。

正因为如此,在大秦帝国这等民风彪悍的大环境下,每一个脱颖而出的人,都是朝廷不可多得的文武双全的人才。

而一个人升迁到这一步,按照大秦帝国制度,最快需要九年时间。而一个人十七岁成年入学宫,到这个时候也不过二十七八岁。

二十七八岁前后,正当年华,可谓是前程锦绣灿烂。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