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耽美小说 > 三国之望子成龙 > 第四章 出访地方太学落成

三国之望子成龙 第四章 出访地方太学落成

作者:狂妄之龙 分类:耽美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3:35:32 来源:笔趣阁

张铭最近很忙,而那所谓的‘懒惰’前缀,终于可以拿走了。

天下大乱诸侯割据的局面已成,藏拙已经变得没有必要,虽然在军事和很多层面上还有存在需要保密的东西,但向外扩张的气氛,只怕就算是来往张铭治下领地的商人们都感受得到。

而最近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前往河内、东郡、济北和北海四地,访问宣布投靠自己的四个太守,从他们手中接收相关资料,同时做出慰问和新职位的安排。

在虎牢关和匈奴会战之中,三方太守已经见识到了张铭麾下将士的实力。三人偏偏不是与张铭接壤,就是根本就在张铭治下内,经过一番思虑之后,四人终于正式派出使者,向张铭投诚。

为了能够让对方明白自己对他们这个举动的重视,张铭就算再懒惰,也得乖乖去好好访问一下四人。

经过洛阳,太守钟繇出门相迎,镇守洛阳的大将关羽,副将李通也依次出现,跪倒在张铭的面前。

“洛阳遭受战火焚毁,能够从一片废墟变成现在这百废待兴的局面,元常功不可没啊!”一把扶起跪在地上的钟繇,张铭简单说了几句心里话。

说真的,从钟繇到任后,凭着援助给他的钱粮很快招募大量流民,用起了以工代赈的方法,就将断壁残垣清理干净。随后更是免费给选择留在洛阳的流民登记造册,给他们免费建起了舒适的房子。

在这个基础上,还免了商人一年的赋税,同时给予了商人更多的权利。半年的功夫,大大小小二十多家商店作坊就在洛阳建立了起来,一些轻巧的商品也开始在这里贩卖起来。

此时正巧北方袁绍与公孙瓒大打出手,西边董卓和吕布又对上了,所以大量流民来到了洛阳。钟繇不止完美地将流民安置完毕,更通过各种措施让流民们在洛阳附近定居了下来。一些小世家更是出钱在洛阳城内买了地,建起了房子。

这也直接导致张铭在经过洛阳前去河内的时候,看到正在热火朝天搞建设的洛阳之后,发自真心地赞扬了钟繇一句。

“主公谬赞了,一切不过是元常分内之事,若是没有做到,反而是元常的失职才是!”作为一个世家子弟,钟繇有着自己的谦虚与矜持。

“该赏某绝对不会不赏,以元常的成绩,若是不赏只怕别人会说某处事不公。就赏你金五百,绸缎三百匹,如今兖州到处都要用钱,还望元常不要嫌弃赏赐太少才是。”半年前,钟繇还是皮肤白嫩意气风发,如今却是一个饱经沧桑沉稳谦卑的模样,一看就知道他的确为了洛阳的发展,付出了许多。

客套了一番,张铭又转头看向了关羽和李通。

“云长,第一次镇守要害,可感到力不从心?”如今南阳和关内都在董卓手中,洛阳属于最前线,对于镇守这里的大将而言,压力可想而知。

“蒙主公信任,云长岂能软弱?只可惜数次袭击函谷都没能攻下,云长有负主公所望!”虽然一次次出兵,将南下远征的胡人、周边盗匪全部清理,并且多次帮忙管理流民大队,但函谷关一天不下,董卓都能奇兵而出突袭洛阳,所以关羽一直为不能攻下函谷感到遗憾。

“昔日大秦以函谷为壁障,一次次在诸国联军之中安然度过。而且董卓若是没有了这函谷关庇护,只怕离死不远,不傻的话自然明白就算牺牲再多士卒,也要保住函谷不失的道理。”安慰了一下关羽,此刻没有火炮的情况下,想要快速而少伤害地拿下函谷真不是一点难度,尤其是在董卓拼死防守的情况下。

“云长与次元(李通字)镇守洛阳,功劳每一笔我都是知道的。故此赏云长金三百,绸缎一百匹;赏次元金二百,绸缎五十匹。”钟繇的付出比关羽多得多,所以关羽的奖赏就在钟繇的基础上减少一些;同理,李通作为副将,赏赐又在关羽的基础上减少一些。

“谢主公!”张铭的安排还算合理,而且这种东西本来是表示主公没有忘记自己的一种表现,所以两人当然欣然接受了张铭的赏赐。

在洛阳住了两天,访问了一番在洛阳定居的流民,充分赚取了洛阳居民的尊敬之后,带领访问团北上河内。

王匡老早就得知张铭来访,提前了半天带领麾下文武前来欢迎张铭的到来。

“王太守,久仰久仰!”虽说是会盟的时候,这个猥琐中年人就不知道看过多少次,但毕竟名义上双方是第一次相见,所以张铭也表现得谦虚一些。

“王某代河内人民,欢迎大将军的到来!”张铭的样子,王匡早从他两个儿子的模样中推断出来,只是第一次面对面,他才发现这个大汉大将军,居然如此帅气。

王匡这个人没什么缺点,要说缺点也就是男人都有的那种。此次决定投靠张铭,无非是他这个没有任何大家族背景的太守,在北边张扬与袁绍,南边董卓和张铭之中,选择了张铭作为自己的东家。

交割过程非常顺利,双方的感情进一步提升,一顿酒之后,已经到了称兄道弟的地步。

顺利交割之后,张铭委派夏侯惇为守将,曹洪、李典为辅镇守河内。任命刘馥为太守负责河内的各项改革。

至于王匡,他本人决定退休,不再担任任何文武职务,下海经商。张铭也给了他足够的优惠条件,以及经商本金。王匡感恩涕零,但还是厚颜将儿子王恩推荐给张铭,希望能在张铭麾下混个一官半职的,对此张铭也答应了下来。

在河内休息了几天,张铭也拜访了各大世家,保证各位的利益并一番警告之后,河内世家已经承认了张铭对河内的统治权。

这其实也是这个时代的特色,皇帝任命你当官你还不算官,地方世家承认了,你才真的算一个官。这个情况日后当然是要改革的,只是此刻的大环境下,还不适合那么做。

离开河内,张铭又一次造访了东郡乔瑁、济北鲍信和北海孔融。

乔瑁虽然心中有点抵触,但在大势所趋之下,只能乖乖交出印玺,投入张铭麾下,事后进入陈留,担任中书舍人一职。

鲍信感于张铭为其弟弟报仇之恩,加上北方袁绍的存在让他压力倍增,张铭一到便欣然将印玺账册一干物品全部交出。当问及要不要出仕的时候,感叹鲍家子嗣不旺,加上弟弟又没有后人,所以打算好好回去侍奉老母,不愿再出仕。对此,张铭也不勉强他,给了他一些土地和赏赐,并好好安慰了几句。

孔融也是非常容易就献城投诚,张铭也北海逗留的时候,也透露出即将建设一个综合性的大学,希望孔融能够担任经史类教授,并任命其为礼部尚书。

孔融也是在了解了一下那个大学的结构,以及礼部尚书的定义和职权之后,欣然拜首,感谢张铭的赏识。

在北海逗留了几天之后,张铭带着孔融返回了兖州陈留。看到这个经历了数次扩张,已经变得不亚于洛阳的大城市之后,孔融不由得感慨,自己没有选择错误。

回到陈留,张铭在张府休息了三天才继续工作。一切都在草创之中,所以就算他想偷懒,麾下文武也不会容许。

回来后一个多月,也就是差不多193年五月左右,大汉第一所综合型公立大学——华夏大学在陈留郊外挂牌成立。

大学分为文科和工科两个类别。文科涵盖了:地理、历史、经文、政治、经济、社交五大类别;工科涵盖了:数算、物理、化学、技艺四个类别;

学生主要是各个州郡高中毕业生择优录取,不限定主修,选修,只是规定最少要修习两门专业。只要学生愿意,能够安排足够的时间消化知识,那么全部修完都可以。

大学毕业后的学生张铭使用了超级大杀器‘分配工作’,在如今各项领域都严重缺人的情况下,这个制度起码可以持续到政治体系大改革为止。

至于各地没有录取的高中毕业生,因为已经多少有了一定的能力,在全国各地找份工作养活自己并不是什么难事。而且每三年(考虑到有些地方交通不便)开一次科举,择优选出一部分学子补充进政府部门。

华夏大学的校长,依然是张铭负责担任,当然只能算是挂名的那种。真正负责一切事物的是他老岳父蔡邕,以及兼职担任副校长的孔融。

华夏大学建立后,第一次高考也顺利召开。虽然最终入读大学的只有三百多人,不过未来的优良人才这里面也有不少。

首推就是小卧龙,因为青州因为张铭的关系没有发生大规模的黄巾作乱,所以琅邪诸葛家也就没有搬迁,诸葛亮顺利在家族启蒙之后,在颍川游学了一阵,随后没有南下荆州,而是进入了高中就读。

当时高中刚刚建立,各项制度还没有完善,不求要学习够那么多年只求有那么多学识就能入学。所以诸葛亮在顺利考试过关之后,不过九岁的年纪入读高中。

两年后将课业全部完成之后,听说陈留建设起一所大学,并从今年开始有高考,因此欣然报告,而且成功考中了华夏大学。

也因为这个时候他不过十二岁的年纪,所以理所当然成为了华夏大学年纪最小的大学生,这个记录足足持续了一千五百多年才被一个更天才的少年打破。

和他一样在未来比较出名的,还有马良、邓艾、文钦等未来蜀魏两国的新星。只是后来邓艾和文钦被判断军事方面才华更高,便被送到了华夏军校进修去了。

至于没有考中的,虽然心有不甘,但也不得不接受了这个事实。技不如人无所谓,三年后的科举他们还有入仕的机会。于是纷纷刻苦读书,争取三年后获得更好的成绩。

而当这些未来名臣猛将的名字出现在张铭桌上的时候,当晚张铭睡觉都笑醒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