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崇祯十三年 > 第七十三章 饥馑之城(六)

崇祯十三年 第七十三章 饥馑之城(六)

作者:响木 分类:其他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3:30:51 来源:笔趣阁

请粮之事关乎几千人的性命,李崇文绝不会因为刘小姐的信誓旦旦就当甩手掌柜。UU小说 uu234更新最快他必须弄清楚每一个细节,才能做出最后决断。

“小姐何以如此肯定?”李崇文问道。

李崇文的不信任,让刘小姐有点怄气。但她知道事关重大,李崇文的谨慎是必然的。

“听李先生讲,这蜀王妃管着这王府里里外外这么多的事情,府外有上千个田庄、店铺,府内有王爷、太监、宫女几千人,还有侬的世子爷。另外,她还得维系着其他的郡王府。这上上下下多少事情要她决定,要她安排,要她操心。不是一个精明能干的女人,她肯定管不好。”

“王妃精明能干,这省城里外都知道。小姐快说要害,她为什么心甘情愿给我们这么多粮食?”李崇文迫不及待,赶紧催她。

“李先生莫急!正因为王妃精明能干,所以她肯定给我们粮食。侬看哦,我们昵在这仁寿县,吃半年白饭,要多少粮食,折成多少银子?”

李崇文正在掐指计算,刘小姐已经抿嘴笑道:“我昵算过了!按六千人算,半年至少一万二千石。山里还可能出来更多的人,我们昵肯定得多要一些,两万石吧。这些年粮价忒贵,每石凑个整数,算个三两银子,那就是六万两银子。你再想想,我们占了仁寿一县,能拿回多少田土,多少店铺、多少宅院……”

“你等等!”李崇文恍然大悟。这些利害计较没算到,不是因为他笨,而是他身处漩涡中心,思想压力太大,一时没反应过来。

他道:“刘小姐的意思是,我们把目前县里的情况如实禀报清楚:一城的人都死光,城里城外的田土、店铺、宅院通通没人要,还在粪坑搜出了知县大印,所以我们看上了什么,只管伸手去拿就行。民户和庄户都一样,他们老早断了粮,饿得不成人样。只要他们吃了王府的粮,就是王府的人。谁不愿意当王府的庄户,谁就自个找吃的去!田不缺,人不缺,只要熬过今年的秋收,明年不会再要王府的粮食了!”

“对呀,侬总算开窍了!我昵翻看过衙门里那些田契档案,少说也有二十万亩要进到王府里,一亩田再便宜十两银子要卖的吧?这就是二百万两银子!将来一亩田收一石租子,一年下来不就二十万石租子了吗?

还有那些宅院,有些好的连本小姐也没住过。侬瞧那些亭台楼阁、那些山石花草,瞧一眼就让人喜欢。还有那些随意丢在地上的绸缎毛皮棉布,就这么弄污了,真是暴殄天物……这一进一出,王府可赚大发了!我昵想王妃那么精明的人,这算盘总会打得过来的!”

李崇文没有打断刘小姐的絮絮叨叨。他其实想得更多,粮食的转运分配;今年的春播秋收;荒田里的麦苗;民户的投献和土地;草标们的土地分配以及县城的守卫治安等等要紧事项,都在他的脑袋里一一掠过。

等刘小姐终于说完,李崇文道:“来的时候,学生看见这路边有些地方种着麦苗,还没有扬花抽穗。有些坡地上还有蜀黍(注一),这些都是粮食啊。学生想,得先把这些种下去的麦田蜀黍管好,一个节省劳力种子,二个不必等到秋天,我们在夏天就有麦饭吃了。”

谁知刘小姐对李崇文的金点子竟是嗤之以鼻。她冷冷回道:“麦饭糙砺难咽,那些都是下人奴仆吃的!要吃侬吃,本小姐可是不吃!”

刘小姐突然发脾气,弄得李崇文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可他没有时间来与女人磨牙,于是吩咐吕三磨墨备纸,他要给王妃、世子和唐胖子分别写信,禀报情况申请粮食。

这时刘小姐又开口了:“李先生,让我昵来写吧。仁义道德的四六骈文,小女子虽然不如秀才公写得那样文采飞扬,可是这帐秀才公未必比我昵算得清。秀才公莫要忘了,我爹可是举人出身哦。八股时文小女子也是从小做起,好几十篇总是有的。”

给王妃和唐胖子的急件很快交由吕三连夜飞马寄出了。大车留下了一辆,其余的回去继续运粮。但李崇文给朱平槿写的信最终没有发出。因为李崇文还是有点私心,他不愿意朱平槿看到信以后,误以为他是个遇到点困难就大声嚷嚷的人。他希望把仁寿县的事情整理出一个比较平静的局面之后,再向世子全面汇报。

第二天早晨,李崇文率领草标稀稀拉拉向仁寿县城开去。

保镖们分作两队,不愿留在仁寿县的,或者要先回家打声招呼的一队押送大车回去,另一队愿意留下分地的先给山里难民送粮,然后带着他们到县城会合。

因为表现积极肯干,在草标中有些威望,两个儿子又在护商队,魏干得到了李崇文的重用。他的任务,便是率领百人左右的男丁队伍向县城周围搜索。

一则圈占所有的无主田土,尤其是种有粮食的无主田土。凡是拿不出地契的土地均被视为无主田土,一律宣布为王府所有。

二则向所有见到的民户进行政策宣讲。愿意吃粮的,都到县城向李先生登记。登记以后,他们就是王府的庄户了。

以前官府下发的户籍文书统统上缴没收,隔些日子重新换发。不远拿出来的统统作废。至于自家能拿出地契的民户,劝说他们投献王府,否则不发口粮;租种别家田土的佃户,准许他们自行决定去留。凡愿意到王庄来的,不分男女老幼每人都可以分得五亩土地租种。佃户自愿离去,主家不准阻拦,否则一律抓捕治罪。

魏老二的行动只有两条禁忌。按照李崇文的吩咐,一条是县里的读书人暂时不要去招惹,还有一条是不准随意杀人。

此后两天,李崇文住进了县衙,开始坐堂问事。他一面接待陆续归来的庄户和民户,一面安排李、尤两位庄主带领人手清理县城里的死尸和废墟。

为了节约粮食,李崇文带头将自己的粮食配给降到了每天六两,唐胖子送给他私人享用的精米、点心、蔬菜、腊肉也半点没剩,全部分给了草标们填肚皮。

刘小姐领着一大拨姑娘上街封房子封东西。姑娘们每人一摞盖着知县大印的封条,只要哪家没人,刘小姐小手一挥,立即有人把封条贴在门上。

丫鬟小兰则和一群大妈混在一起,她们要按李先生的要求,利用城里丢弃的棉布,给每一个庄户缝制一件厚实的冬衣。

为了整饬城里的秩序,防止有人趁机偷摸扒抢,李崇文还建立了一个保镖和庄丁共同组成的护城队,日夜巡逻于大街小巷。几个翻墙盗窃的小贼,都被毫不留情地打个半死,捆在衙门的申明亭示众。

恢复重建的措施很多。然而,困难并没有因为这些措施而减小。因为回城吃饭的人越来越多,大大超过了先前的估计。

数日之后,有资格在县城吃饭的人,即已经登记成为庄户或投献户的人,已经超过一万人。按照目前掌握的情况,李崇文预计,仁寿王庄最终接纳的难民人数可能高达三至五万人!

献贼屠仁寿的惨状,以及仁寿断粮后发生的一个个故事,后来成为朱平槿的御用文人们反复引用的例证,如同碧峰峡的宝塔、邛州城下的油画一般,具有某种标志性意义。

在御用文人的UU小说,流贼是人,也要吃饭。流贼本就是为了生存而造反的,所以任何威胁到他们生存的事物,都是他们的敌人,包括同为穷苦人的百姓。!

流贼转战各地,行军速度极快,这便是正史之中“流贼”一名的由来。流贼不可能携带大量的辎重,解决吃饭穿衣的唯一办法,便是走到哪儿便抢到哪儿!打土豪,斗 地主,是流贼抢掠的主要方式。

可土豪和地主并不是傻子,会呆坐家中等待流贼砍脑壳。他们会在农民军到来之前,携家带口逃进城里。如果无法尽快打破城池,流贼只有在城市周边的村镇向普通民众劫掠,才能满足他们生存的基本需要。可是流贼吃饱了,那些没粮的百姓便会活活饿死!

有限的生存资源,能将善良的人逼成魔鬼。

况且那张献忠,从来就不是善良之辈!

朱平槿的御用文人们还查找了大量的史料,解释了仁寿断粮的原因。

献贼腊月初五破泸州后,沿着长江左岸溯流而上。一股两天后破了南溪县;一股提前掉头西北,十一日攻克荣县,并且进围井研县和仁寿县。井研县没有被打下来,仁寿县则是十四日城破的。从流贼的前锋进抵仁寿县境开始计算,仁寿攻城战前后持续约五六天。

仁寿守军的激烈抵抗,让献贼伤亡惨重。城破之后,城中存粮被守军烧掉,更让满心欢喜的流贼一无所获。在攻城期间,流贼携带的给养基本消耗殆尽,除了下乡在更大范围内掠取粮食,他们别无他途。

更让仁寿百姓雪上加霜的是,献贼要抢,官军也要抢。

张献忠撤离仁寿县,追击猛镇和楚镇各部官军则陆续经过这一地区。官军的机动能力本不如献贼,追到这里更是筋疲力尽。追击军都是客镇,缺乏本土的支援,自然也是到处打劫。

如此这般抢来抢去,让仁寿逃亡难民长期无法返回,落得无食可吃的窘境。李崇文率庄户进城,得知平安的乡民纷纷返家。可是迎接他们的,只有烧成白地的村舍和空空如也的粮仓。他们走投无路,只好进城就食。

然而仁寿断粮不可忽视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李崇文的分田分地之策。魏干出城圈地宣讲,更是火上浇油。几乎所有的佃户都跑进城来,等待王府分地。躲过劫难的地主丧失了佃户,同样面临饿死的风险,只好带着田契进城投献。如此一来,雪球越滚越大,一县人口皆向县城流动。

仁寿历来是四川的大县。

根据县衙档案,战乱前仁寿县的人口约有十万,加上各地普遍存在的隐户,总人口估计不少于十五万人。战乱中被直接杀掉的,少说也有三四万,城外乡民大都逃进了周边的州县或大山。部分人冻饿而死,部分人流往眉州、彭县、简州、资阳县等周边之地,当然还有人做起了没本钱的生意。这些因战乱流失的编户齐民,起码有五六万人,远远超过直接死掉的数量。其余幸存的人们,估计至少七万人。就李崇文目前掌握的情况,很可能大部分的难民会涌入县城就食!

可是,县城也断粮了。正月十五元宵节那天,一个奴仆出身的难民带着护城队,在原来的主家挖出了一个埋在地下的粮窖。一个粮窖,可以在饥荒中救活一家的性命。可对于仁寿县的上万张嘴巴,这点粮食不过是杯水车薪。

元宵节那天的晚饭,是李崇文能够开出的最后一顿饭。

每人能分到碗里的粮食,平均不过二两,有如半个拳头大小的一个小饭团。

子时了,黑暗笼罩着一座饥馑之城。

饥肠辘辘的李崇文无法入眠。他披衣而起,呆立在县衙内堂中的庭院,凝望着那一无所有的黑色天空。明天无粮可发,饥民们会不会暴乱?如果饥民暴乱,他李崇文会不会像刘知县一样下场,也把自己的头颅留在旗杆上,任凭鸟儿啄食?

就在这时,他听见衙门外一阵骚动,一个兴奋的声音清晰无比地传进他耳朵:

“吕头回来了!”

注一:蜀黍(su),就是高粱。四川早在汉代就有种植高粱的记载,所以当地又称蜀黍。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