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崇祯十三年 > 第五百八十六章 河淮惊变(九)

崇祯十三年 第五百八十六章 河淮惊变(九)

作者:响木 分类:其他小说 更新时间:2025-03-31 04:55:53 来源:笔趣阁

趁着落日的余晖,两匹快马冲出京师永定门。

出了永定门,两名骑士相互一拱手,道声珍重平安,便各自分道扬镳。

一名径直南下,另一名则勒转马头,向天津卫方向奔去。

在京师搞情报,收集不是难事,传递才是难事。

从京师到蜀地,有两条大路。一条经山西、陕西入朝天关;一条经河南、湖广入夔门。因为前一条路近得多,所以京师北迁之后,四川与京师的人流物流大都走这条。

但在崇祯十五年夏秋之际,因为河南和汉中的战乱,上述两条路都不安全了。重要情报入蜀,只能选择绕道运河南下,过山东到扬州,然后西入湖广到达夷陵。到了夷陵,极重要极紧急的情报由信鸽带到重庆,在重庆再换信鸽带到成都。普通的情报无权享受这个待遇,只能由驿站和急递铺以人行马跑的方式传递。

成都距南京七千二百六十里,南北两京相距三千四百四十五里,共计约一万零七百一十里(注一)。途径扬州中转,距离相差无几。

朱平槿的老祖宗,曾经用十六天的时间将军情急报从成都送到了南京,平均每天骑行超过四百五十里,但那是驿站频繁换马换人的结果。

若没有换马换人的条件,在炎热的天气下长途骑乘,对人尤其是对马匹的耐力便是一种极限挑战。

有经验的骑兵都知道,骑乘距离超过一千五百里,即便是以吃苦耐劳著称的蒙古马也比不过人的两条腿。

为什么?因为人可以吃肉喝奶,马却只能吃草。

人吃三顿饭可以只花半个时辰,并且边走边消化,马却不行。所以在战场上,一定要为战马准备豆料等精饲料,这样才能将最大限度防止马匹掉膘,最大限度防止因马匹吃草消化耗费时间而严重影响军事行动。

依靠马匹传递信息耗时太长,成本太高,那么有没有更快更经济的办法呢?

以航运业发迹的邱家人自然而然提出了一个好办法:那就是用快船走海路!

船行虽慢,但胜在十二个时辰不停;船行虽险,但可以避开陆路的各种关卡。

为此,邱家人在到达京师之后,立即在天津卫设立了汇通钱庄的天津分号,并依托这个分号成立了一个商号,做起了海商的生意。

赚钱当然只是掩护,把京师的消息和财富转运到南方才是真的。

邱家人陆续出资建造或购买了几条船。货船用于大宗物资的运输,而快船则用于人员和消息的运输。

最近,一条专用于人员运输的新建快船刚刚在海河下水。这艘船吨位不大,但充分借鉴了蜈蚣船的使用经验:船首尖削,大幅加大了船体长宽比,使船体在水中的阻力减小。

为了扩大船帆吃风面积,提高航速,避免巨帆高桅带来的头重脚轻,这艘船还极其奢华地使用了两副绚丽的锦帆。故而此船一下水,立即在天津卫引起了轰动。

有人惊叹于装饰的豪奢,有人在批评船型的怪异。然而不等吃瓜群众们争论出一个结论,这艘船就悄无声息消失在茫茫的夜色之中。

到哪里去了?

除汇通钱庄京师总号的小邱掌柜之外,没有人知道具体的航线。

……

几乎在快马出京向蜀地报警的同时,与阎二公子并肩立在船头的龙启胜看见了义门土寨上升起的狼烟。

义门寨的狼烟,并非空穴来风。

船靠码头,龙启胜抛下空手套白狼只管卖情怀的阎老板,一个健步跳上了码头。

奇怪的是,土寨中虽然狼烟滚滚,但涡河岸边守码头的卫兵却神色轻松,并无大敌当前的紧张。

守码头的千总道,放狼烟是莫将爷的军令。

今早黎明时分,涡河对岸出现了流贼游骑。莫将爷接报流贼只有数骑,便率亲兵十余人渡过河去,将流贼一举杀散,还生擒了一名自供为小袁营哨总的贼人。

如今莫将爷已经带了贼俘前往十里之外的城父镇,与温总兵会面。

在他临行前,传令义门寨大放狼烟。此举既是警示散在各处打粮的弟兄们小心,也是在提醒对岸的流贼侦骑:我们这边早有准备,别打着占便宜抢东西的心思!

既然涡河对岸出现了流贼,粮船便不宜在此久留。

问了消息,龙启胜连忙返回船上,让漕丁们帮着码头的士卒卸粮。城父镇的漳河码头是个停船靠泊的好地方,可天旱水枯,漕船载运过重便有在漳河搁浅的危险,所以只能先卸下部分粮食,减小吃水,然后再继续前进。

当日掌灯时分,龙启胜在莫营游击姚克明的陪同下,领着一里多长的船队,浩浩荡荡到达了城父镇。

他的去而又返,送来的不仅有救命的粮食,还有迷茫中的希望。

城父镇的士卒百姓,点燃手中的火把,摇晃手中的灯笼,以最热烈的方式迎接英雄的凯旋。

然而,欢迎的人群中,少了两位重量级人物:总兵温如珍和副将莫崇文。

城父镇是一个千年的古镇。

春秋时期,著名的做死之王楚灵王不仅在城父留下了“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的典故,而且还在此地建了个史载“高十丈、基广十五丈”的章华台供自己玩乐。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曾经奢华无比的章华台已经湮没为镇边一个不起眼的土丘,而千年的古镇却风采依然。

城父地处漳河和涡河的包夹之中,三面环水,地势险要。地处乱局中央,这里的房屋瓦舍却奇迹般的完好如初;因为有水的滋润,这里的农田耕地绿意盎然生机勃勃。来到这里,有如荒漠中找到大片绿洲,乱世中偶入世外桃源。

可朱仙镇的溃军和豫北的流民大量逃到这里,让城父镇没了以往的静谧与安详,变成了一个人声鼎沸的兵营,一个乞丐遍地的难民营。

温如珍的中军就设在镇边一处花园中。

一条灌溉渠引来漳河水,从花园的正中流过,留下一片清亮的水洼。依水建园,垒石栽树,再加上几座水榭,便是上佳的避暑纳凉胜地。

这处花园,本是鹿邑豪侠丁恒昌一位亲戚的宅子。临近的鹿邑被破,那亲戚吓破了胆,全家出逃到丁恒昌的寨中。王世琮和温如珍联名招揽丁恒昌,丁恒昌也有意背靠大树,便把这处无人居住的花园做了顺水人情。

崇祯十五年七月二日,即护**联络官龙启胜来到城父镇之后的第二天,温如珍、莫崇文、龙启胜与匆匆赶来的王世琮、马进忠、杨国栋和丁恒昌等人在花园水岸边的赏花水榭相聚,共商眼前的困局和未来的出路。

莫崇文语气平静地为与会者介绍了情况,随后谈了他的想法:

“……那贼俘供出的情况就是这样。

目前,我等尚未收到刘超信件,无法判断刘超是泄愤杀人还是举兵谋反。本营标将都司杨天福已领侦骑前往永城,若是快的话,今日便能送回准确消息。

不过末将以为,刘超将永城举人乔明楷灭门的消息,十有**当是真的!

刘超与永城士绅,非是一日之仇,而是数十年的积怨。

据末将所知,当年科举,刘超在县学中出类拔萃,科场登第指日可待。然而士绅们怕他占了县里名额,便以他祖上籍贯山西为由,将他生生拉扯下来。

刘超弃文从武,武举第一,又有人告发他作弊;他一怒之下考了第二次,再次第一。当地士绅没了话说,却使人暗中阻挠,使他经年不能出仕。当年若非王抚院慧眼识人,他必将老死于故乡……

那日在义门,刘超醉了,咬牙切齿对末将道:

永城士绅家资巨万,豪奢无比。上通朝堂,下压黎民。神通广大,权势滔天。莫说寻常百姓世世代代为豪绅家为奴为仆,就是他这种朝廷的大将,也要被豪绅们踩在脚下,随意蹂躏……他恨得几次想杀人,却都被家人部下劝住了。或许这次杀人,便是他忍无可忍之举……”

“杀个人倒是轻松了!”

上首的王世琮愤然将手掌在案几上重重一拍。

“那是灭门!举人之家七十余口,被刘超杀了个精光!况且除了灭门,他还有封闭四门,占据县城的举动!若是朝堂中的乌鸦呱噪,定然要定下个谋反之罪!若是朝廷追究下来,诛灭九族也是轻的!哎,可恨……”

王大人情绪失控,众人皆知为何。

四营人马退到亳州,刘超兄弟曾经倾囊垫付,四处购粮。若永城士绅就此盯上了他和四营将士,借助朝堂上的代言人对此发难,他担心牵出朱仙镇不战而撤的秘事,成为朱仙镇之败的又一替罪羊。

这也难怪王世琮,其实除了他,众人皆有这个隐忧。

虽然蜀世子朱平槿一直在通过贾登联的亲兵龙启胜在联络他们,用银钞和粮食拉拢他们,但是对朝廷根深蒂固的习惯性服从,让他们依然恐惧于天子的反应。

说到底,众人在内心里依然抱着对朝廷和皇帝的幻想。他们希望朝廷和皇帝能够认清现实,承认现实,准许他们留驻于亳州一带招兵买马,休养生息。这样,他们就可以依靠手下的两万多人马,在乱局中求得一个自保。一旦将来天下大定,他们又可以凭着这两万多人马,为自己和手下的儿郎谋得一个高官厚禄,一个美好将来。

注一:数字出自《明史地理志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