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崇祯十三年 > 第二百八十八章 脱困之谋(二)

崇祯十三年 第二百八十八章 脱困之谋(二)

作者:响木 分类:其他小说 更新时间:2025-03-31 04:55:53 来源:笔趣阁

一番短暂的插曲后,三人回归正题。UU小说 uu234更新最快可正题要议出结果,依然绕不开粮饷。

“……皇上督促我等用兵川北,下官算过,若以半年为期,士卒一万五,需军饷十四万两,军粮四万石;战马千余,需豆类五千石,草料五十万捆。如今藩库尚存银有王府赞助军饷五万两,去年留存田税两万余,盐税六千两,几个税卡征的商税杂项五万余,尚差饷银一万余两。

至于粮食,更是不好筹措!

下官遵藩按两位大人之命,令人查了邛、眉、汉、绵诸州仓屯,如今成都府丰宁二仓有存粮两万,邛、眉存粮一万五,绵州三千,汉州颗粒皆无。大人,成都丰宁二仓之存粮,宗蕃、百官之俸禄可全在里面,好歹要留下一些,不可全部……廖公,军无饷则自散……”

说到粮食,陈其赤说话开始吞吞吐吐,廖大亨和刘之勃都知道个中缘由。

国家承平无事,财计尚不至于短缺。战事一起,这账本上到处都是窟窿。

陈其赤只算了出兵之后的军饷和粮草供应,还未计算出兵之前的欠饷补发以及出兵后的丧葬赏银、军械军马损坏补充维修费用。如果按惯例给各军补发三个月军饷,又是六万两银子。如果战事不顺,半年不能打下巴州,届时钱粮必然难以为继,只好撤兵了事。

坐在上首的廖大亨和刘之勃,在陈其赤注视探询的目光中沉默不语,抚衙后堂中一片死寂。

不知过了多久,刘之勃方才长叹一声打破了尴尬:

“本官离京陛辞之时,也曾抱负满腔,想着既然为官一任,便要造福一方。谁知到了任上,方知国事艰难如斯,地方更是糜烂至此!本官现在越发佩服世子,若不是护商队在雅州、彭山斩杀献贼余孽张光祖,恐怕这川西南之地已经烽火遍地;若不是护商队在长平山大败土暴子,恐怕保宁顺庆两府已经血书求援了!”

一股热气在刘之勃腹中积郁已久,终于从他的嗓门冲将出来。他越说越激动,索性站起来在后堂中来回走动,边走边说:

“本官自幼苦读圣贤。孟曰: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之之谓神(注一)。

世子首倡护国安民、天下太平,川人趋之而实惠焉!敬天法祖,崇儒遵道,平暴安良,与民休息,发粮江南,赈济灾民。善、信、美、大之上也!

谶语道,五百年必有圣人出。

世子本是天家骄子,奈何天意弃之!如今蜀地万民遭难,岂非天意弄人!”

这时,廖大亨和陈其赤惊讶地看到,刘之勃仰面向天,双拳紧握,两眼紧闭,大股泪水顺着坚毅的脸颊流淌下来。

看来,傅宗龙和杨文岳在河南的惨败,深深刺痛了这位巡按御史的神经。而蜀世子朱平槿在川地的接连大胜,以及在各地各领域的成功改革,使刘之勃对朱平槿已经有了些盲目的信仰。

按照亚圣的说法,善、信、美、大四种人之上,便是圣人和神仙了。

而刘之勃刚才的悲戚,正是因为朱平槿出生在藩王世家,按照大明的祖宗家法,正常情况下他永远没有机会发挥他的才能,成为圣人!

廖大亨和陈其赤面面相觑,交流了一下眼神,他们都在对方的眼中看到了掩饰不住的惊愕。

刘之勃是朝廷派来监视地方的,监视的对象不仅包括三司和巡抚,也包括地方藩王。刘之勃的这种态度变化,到底是真情流露还是试探底细?

对刘之勃真实想法的判断,关系到廖大亨与朱平槿两个利益集团的勾结,关系到朱平槿对廖大亨承诺的实现,甚至关系到廖大亨的身家性命!

联想到刘之勃前些日子在王府主动向世子提及盐税包揽之事,又联想到姻兄关于刘之勃会后来居上的警告,廖大亨顿时警惕起来。好在世子当时顾左右而言他,没有立即表态,这件事还有转圜的空间。他立即决定,把准备好的方案抛出来,看看刘之勃的反应。

陈其赤作为藩司参政而能代表左右布政司实际拍板,当然是因为他能得到廖大亨的信任。看到廖公向自己示意,陈其赤连忙起身劝慰刘之勃。刘之勃也冷静下来,意识到自己的失态,便向二人赔罪,重新坐回了官椅。

廖大亨装作非常感动的样子试探道:“刘大人忧国忧民之心,实在令老夫钦佩!粮饷虽然不济,可夺回巴州也是势在必行。好在天无绝人之路。不如我等三人今日便议出一个好法子,既能筹足粮饷,保证前方将士之用度;又能抚定蜀地,不至于八面扰动、刀兵四起。如何?”

两人都说好,陈其赤便首先跳出来出主意。他先明确指出,在明年二月前,四川藩库已经不可能筹足此次出兵巴州所需的粮饷了。要筹集粮饷,只能是两个地方,一是蜀王府,二是士绅。

把两位上官的思路引到了这两个方面之后,陈其赤便开始尽力赞扬刘之勃提出的盐税包揽的主意。他道,只要世子同意包揽盐税,便可立即向蜀王府开口预支数万两银子和数万石粮食,以解当下燃眉之急。有了蜀王府带头,向士绅劝捐之事也才好办,所以能不能说服世子,那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陈其赤的办法,实际上就是刘之勃的想法,陈其赤只不过是表达一个赞成之意。刘之勃见陈其赤赞成,便疑惑地摇摇头道:“本官也是耳闻了一些雅州之事,这才贸然提出盐税包揽,谁知世子并不赞同!”

原来雅州王国臣悠哉游哉便完成一州税赋征收的事迹,并非只有喜欢打听的江鼎镇一人知道,负有监察全省官员之责的刘之勃也是知道的。

……

比起遍布王庄的成都府,比起劫后可以任意涂抹的仁寿县和彭山县,蜀王府在雅州的实际控制方式独具特色。那是通过对人的控制开始,又是通过对人的控制而实现。如在税制方面,与田骞提出的税收包揽极为接近。

朱平槿借平乱之机,首先拿下了知州王国臣。控制了王国臣,罗雨虹和洪其惠便以雅州官府的名义,对大乱之后的雅州实行了严厉的税收征管。

田土投献王府的地主和自耕农,王府与投献者自然按照一成和四成的比例分享租子,不用交税。可出于对土地的珍惜和对未来风险的防范,许多中小地主或者自耕农宁可选择税率更高的朝廷田赋,也不愿将田土所有者的名字改为蜀王府。

蜀王府的投献政策遭到了广泛抵制,逼得洪其惠强力应对。他借口雅州新乱,延用了以前官府杂项的名目,在罗雨虹的提示下新创了治安管理费、城市建设费等新税种。同时厉行税收征管,任何抗税的士绅都可能被官府加诸各种罪名丢入大牢。

官府杂项的诸多名目,立即填补了田赋实际税率与法定低税率之间的差额,实际税率接近一成五,比王府的一成租子略高。这个税率虽比朝廷法定税率高了不少,但因没有丁粮杂役附加等大头,也没有了过手抽份、卖粮换银、火耗成色等中间盘剥,更没有了请客吃饭、贿赂请托等额外花销,最终成本反而远低于过去。那些没法享受减免政策的中小地主,立即发现了新税法的好处,迅速对此表达了欢迎。夏粮征收时还有些骚动,待收拾了影响最为恶劣的张大户,秋粮征收时全州已经一片平稳。

治安管理费、城市建设费是新税种,只对居住在城墙保护以内的城市居民征收。

治安管理费按惯例在四个城门征收。单边收费,收进不收出,进去一个人头便征收三文钱。

城市建设费按城内宅基地面积征收,一分宅基地每年征收三分银子。这个税种也是有依据的,因为京师在几年前便按房子大小征税,名曰间架税,也就是房产税。

大明的城市居民,有官绅、商人、手工业者及其雇员、仆僮等类。这些人中一部分属于大明朝的中产阶级或富裕阶层,通过交税,住进有城墙保护的更安全的城市,他们是愿意的,也是交得起的。不愿意的,是那些收入极低的下层雇员和流民、叫花子。有收入的,生活成本的增加自然要转嫁到雇主或者交易链条身上。没有收入的流民、叫花子,逐渐被清除出城市。而那些需要频繁进出城市的市场小贩,则很快将他们的流动根据地选在了城市边缘地带。洪其惠不失时机在城市边缘修建商铺市场,租给那些小贩,让城郊结合部迅速热闹繁荣起来。

雅州税收模式的成功,既是洪其惠的成功,也是王国臣的成功。

王国臣与洪其惠早就谈好,收了税他便十取其一的公使钱,维持官府衙门的日常开销。收税他只需出出告示,盖盖公章,无需动手用脚,更无需劳神费力。躺着拿钱,天底下的好事莫过于此。

上有所好,下必趋焉。

王国臣在州城一搞税收包揽,产茶大县名山县立即跟进。荥经动作慢些,可一旦行动,态度比王国臣还坚决。知县黄儒干脆将大印奉还州衙,然后与荥经富商毕文昌合股,成了当地矿产生意的最大商号。荥经产煤产矿,王府征矿税,亦是十取其一,另征五分安全押金。芦山县的反应最慢,那知县兼之对临关巡检副使宁森被杀有些疑虑,所以直到刘道贞带着天全土司兵在县衙外叩门,这才知道什么叫做“天高皇帝远!”,只好交了印信,被邀请到天全城里做客,任凭王府的政策在芦山一县全面推开。

……

雅州税收包揽的成功,像一个磁石,吸引了顺庆府的杜知府和江鼎镇等有心人的目光。也像一个榜样,让刘之勃等官员看到了解决税收这个老大难问题的希望。

上南分巡道胡恒在给刘之勃的私信中,详细介绍了雅州的情况,明确点出了问题实质,那就是官府已经让渡了税收之权,而改由王府包揽。

胡恒不仅建议刘之勃采纳这种无风险的好办法,而且引经据典论证道,朝廷包税之制由来已久。如万历以来,税关、钞关、矿监等处征税,都实行包税包赔制度。完成了多少没人管,但是交少了必须用私财补齐。

胡恒还暗示刘之勃,如果官府让蜀王府包揽有政治上的风险,不如让蜀王府找一个私人商号来承揽。这样,就算有人借此挑事,官府也有个说法。

作为一名责任心很强的官员,胡恒的信息和建议对刘之勃来说,无疑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他认真计算了可以拿来包揽的税收种类,觉得田赋包揽对于蜀王府来说太困难。

须知照现在的田赋标准,四川每年粮额近一百一十万石,加上杂项和三饷,共计约三百万两银子。平摊到四川田亩上,每亩地要承担二钱三分银子。再加上税收成本,王府很可能要亏本。贸然提出田赋包税,他担心四川文官群体难以接受,更担心世子会因为税额太高而当场拒绝,正好富荣厂盐工闹事,刘之勃便提出了在他眼中很有油水的盐税。

可刘之勃未曾想到,世子对他的提议,并不感兴趣。

难道税收包揽,明惠而实不至?

刘之勃糊涂了。

注一:出自《孟子尽心下》。孟子在这段话中,将人的人品分为了善、信、美、大、圣、神六个等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