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崇祯十三年 > 第一百六十四章 松林山下(三)

崇祯十三年 第一百六十四章 松林山下(三)

作者:响木 分类:其他小说 更新时间:2025-03-31 04:55:53 来源:笔趣阁

城门开禁,朱平槿也要出门了。UU小说 uu234更新最快他通过长史司,以王妃的名义告诉二台衙门,因为城里瘟疫,王妃和他要动一动,到灌县青城山去避暑避瘟。

廖大亨和刘之勃若能够在这个时候抛开公务,逍遥数日,估计他们也想动一动。只是他们拼命读书出仕,就是要挣取俸禄的。官身不由己,这个道理谁都懂,所以他们只好带着羡慕嫉妒恨的眼光,遥祝王妃世子平安而去,平安而回。

朱平槿全家出门,罗雨虹当然要跟着。罗雨虹跟着朱平槿,就不能把她的神医爹单独留在王府,否则他一定会回去坐堂,每天接触几百上千的病人。万一其中有鼠疫病毒携带者,那就麻烦了。

浩浩荡荡的王府车驾出了成都西门。朱平槿和罗雨虹给二老道了别,换乘了辆不起眼的双轮带棚马车,在魏辰等十几名警卫骑兵的护送下,改道向南,向罗雨虹曾经的伤心之地驶去。另有三百多名的王府左护卫步骑混合部队,在左护卫千户尹家麟的带领下,取道双流县城外的大道,向仁寿县方向开去。到达龙泉山的脚下,他们会突然改变行军方向,折向东边的松林山。贺有义、程翔凤等人与朱平槿的全套军事侍从班子,也随同这支队伍一起前往松林山。

朱平槿握着老婆的手说话,身体随着大车的节奏左右晃动。

“尹家麟照我的意思,在他的朋友圈子里活动了下。加上宋振宗招的兵,左护卫共有六十三名世袭军官和一百九十多名总旗、小旗及士兵愿意跟我走。这个结果虽然不很理想,但也不错。毕竟还是有人不愿烂在左护卫,肯去沙场搏一番功名。”

他老婆显然心不在焉。她正借着透风的窗口,观看车外的景色。烈日骄阳下,大片大片的农田望不到头。田里的稻谷正在努力吸收养分和热量,好让自己的果实更加饱满。稻穗已经微微泛黄,收获的时节很快就要到来。路边几个无事可做的农民,正带着草帽坐在锄头木柄上吹牛摆龙门阵。见到官军过来,他们转眼间就消失在稻田的深处。

“看看!田一分,生产力就出来了。”顺着罗雨虹的目光,朱平槿向老婆夸耀,“大包干就是好,转眼便是丰收年。李四贤把双流王庄整顿得很不错,只是地少了些,这里人均耕地三亩不到,农业必须要向丘陵山地发展!”李四贤兼着双流县王庄的大管事,实际上这也是目前他担任的最高职务。

“农闲了,农民就没有事做。靠田吃饭,田里种不出金子银子。想发要财,一辈子都别指望。”罗雨虹与老公看到的东西一样,但解决方案有差别。她收回目光,盯着朱平槿,“知道为什么自由泳比蛙泳游得快?”

罗雨虹前世是乐山人,原来家门口就有一条小河,水性好得很。朱平槿是成都市人,想游泳只有到猛追湾买门票,水性差远了。

朱平槿摇摇头,罗雨虹便解释道:“自由泳是双手接力,两脚不停,做的全是有用功。蛙泳是一收一刨,无用有用各半。两者的本质区别是什么?是强度,而不是效率!这里的农民也想找点事做,可挣钱的路子太少了!”

朱平槿对老婆的话心领神会:“等我们到了收租院,说不定就会发现项目。农村搞乡镇企业是可以的,但有一个方向问题。若不能和战争的主题结合起来,我看还不如让他们继续穷下去。这样三年后我只要挥舞美元,喔,应该是你的金钞银钞,当兵吃粮的人就会源源不断,我的军饷成本也会少很多。”

朱平槿说到军饷,倒让罗雨虹想起来一件事。她立即开始追问朱平槿,为什么要把那些左护卫军官的待遇定那么高。一个带着三五十人的守门官,便是个从五品副千户,还要原级享受副团职待遇,每月军饷十四石,折合二十一两银子。

“你是不是最近走私挣了点钱,烧坏了脑子?”罗雨虹责问。

朱平槿揉了揉葵花点穴手戳过的地方,辩解道:“你光在数小钱,没有理解我下的一盘大棋!”

见到老婆的白眼,朱平槿又道:“我承认左护卫烂了,但是烂有烂的好处。比如我可以利用左护卫这个朝廷认可的正式平台,借壳上市……

“好了,别说了。”罗雨虹又戳了朱平槿一下,“我看你又在玩心机!你是想先把有用的人挑出来加以笼络,形成一个新的利益群体,然后你利用他们收拾左护卫剩下的人,阻力会小很多。这就是你曾经说过的:挑起群众斗群众!”

朱平槿叹了口气。瞒得了天下人,瞒不了枕边人。所以再大的官,都很可能因为枕边人翻船。

见老公被自己戳焉了,罗雨虹见好就收。毕竟是两人是同谋,是彻头彻尾的利益共同体。

“但你利用尹家麟私下搞串联,这很不好!上位者应该正大光明。以前有职位空缺,我是email全体员工,让他们自由竞聘!不过有句话你说的对:左护卫再烂,也剩一箩筐钉子!不是那些军士愿意烂下去,他们是被生活绑架了。如果给普通军士高薪,你看他们愿不愿意当兵!”

“你管着钱,你说可不可能人人给高薪?”朱平槿找到一个机会反驳,“光是这六十三名世袭军官,一年便要花一万三千两,人均超过两百!民不可一日无粮,军不可一日无饷,军队发不起工资,我们两个只有去跳楼!”

“那就把他们用够!”罗雨虹突然恶狠狠说,“能力不够的,趁早fire!”

“绩效考核、末位淘汰?”

“一回事!”

“那好。学严打,分给他们一个杀头指标!”朱平槿下了决心。

车至收租院,郑安民、王昆山、李立、沈贵、冯氏兄弟等火器局的正副总管、总办、匠头已经迎候在数十丈之外。

郑安民先行了个大礼。

“臣叩见世子!”

朱平槿站在前头,罗雨虹自动躲到后头。

众工匠再行大礼。

“徒儿们叩见师傅!”

罗雨虹在朱平槿身后没忍住,扑哧一声笑了出来。

王昆山等人爬起来,移动脚步,转了个方向,瞄准朱平槿身后的罗雨虹。朱平槿也很配合地往旁边一闪。

“徒儿们叩见师娘!”

罗雨虹年初已满十五,正在向十六岁疾进。她前世后世都在求子,没想到今日喜当娘。

“谁是你们的娘?快起来呗!”罗雨虹有点手足无措。

“罗姑娘让你们起来。”朱平槿出来替老婆解了围。

“更大的惊喜在后头!”朱平槿悄悄给老婆提个醒。

两人入了大门,上百工匠跪在大门两边,一齐高声喊:

“拜见师爷爷、师奶奶!”

很有点千秋万代、一统江湖的感觉。

罗雨虹差点被这阵势吓住,抓住了朱平槿的手。

带女人看恐怖片,效果就是好。朱平槿呵呵笑了。

几月未回,收租院彻底大变样,变得让罗雨虹也认不得。

西院的粮囤全部拆掉,围墙扩出去两百余丈;东侧院墙外也圈出个大院落,几排房屋已经立起,院墙还在挖沟做地基。

按照火器局的规划,分做钢铁区、加工区和生活区三部分。钢铁区在西面,有炼钢地炉、铁匠作坊和坩埚烧制作坊;加工区在中间,有木器作、漆作等作坊;生活区在东侧,有新建的宿舍区。火药作坊很危险,单独建在南边五里之外。各个区域都留出了足够的发展空间,尤其是钢铁区拥有数千亩的待征地。此外,研究区和物流区已经规划,正在建设。

朱平槿和罗雨虹一路走一路看,郑安民、王昆山、李立等人跟着汇报。

钢铁区第一个实验性的炼钢地炉已经建好,正在烘窑,另有两个在建。地炉并不大,炉上的锥形炉盖可用铁链吊起,炉内空间可以同时摆放八个五十斤的坩埚一起冶炼。燃料用的是外购木炭。以后木炭用料大了,他们也准备也搞一个木炭作坊。既烧木炭,又收集煤气。首批坩埚是在朱平槿亲自推荐的瓷窑里烧制的。因为坩埚土胚不能暴晒,只能耐着性子阴干,干透至少要二十天的时间。瓷窑把头的杨师傅正按照朱平槿的要求,把石墨粉和陶土混在一起烧制,这合理的配比还在一点点的试。

加工区目前主要生产车床。车床的床身做了两张,一台床头、尾架和刀架都做出来了。控制尾架和刀架进给的两根木螺杆正在安装。这部机床的两组导轨,那是木作的沈匠头带着他的徒弟们,用手工一点点抛出来的,精度完全可以保证。

状况一切良好,朱平槿十分满意。磨刀不误砍柴工,工业建设有他自身的规律。只要基础打牢了,自己要的东西迟早会水到渠成。中国自古以来就不缺能工巧匠,缺的是大工业的思路、有效的组织管理以及让他们发挥聪明才智的激励机制。

“师父、师娘,上次官军卖的火铳,徒弟们已经改造了十七支带刺刀的。”李立奏报。

上个月,朱平槿以左护卫的名义从成都六个卫里陆续买来些火器,计有火铳一百余支,虎蹲炮五门。这些火铳虽在购买时已经精心拣选过,但经过加大火药量测试,依然发现存在铳床朽烂,龙头不灵,铳管打制粗糙等一大堆问题。经过五轮打放,便有十三支火铳因铳管裂纹而报废。更令人头痛的是,几乎每只铳管的口径都不一样。最小一支与最大一支内径竟然相差一分三厘(注一),铳子大小无法匹配。无奈之下,他们只好对这些火铳进行全面改造。

一是按铳管口径分为大中小三组,每组口径相差不大,可以勉强使用一样的铅子。

二是将老式铳床全部拆除,按照世子所画带有肩托的铳床样式,重新制作新式铳床。

三是首饰匠联合木匠和铜匠,做了若干套夹火绳的新式龙头。新式龙头带有扳机和簧片,一扣扳机,火绳下压点燃药池;一松扳机,则火绳自动翘起。扳机增设护圈,防止误触扳机导致走火。

四是制作与火铳配套的套筒刺刀。只是由于时间太紧,套筒与铳管连接的紧密度不好。无奈之下,李立只好令工匠用铁水把刺刀焊在铳口处,所以没法取下来。

李立道,这些新改造的火铳经戍卫收租院的双流县护庄队试用,效果很好。

听了李立的表功加诉苦,朱平槿微笑中带了戏谑:“晓得阴阳相配的难度了吧!军队要统一划一,这军队用的东西也要统一划一。全部一个规格,就能事半功倍!”

李立立即回答:“徒儿明白了!明天徒儿便安排人校准度量衡。等车床能用了,徒儿将铳管全部车成圆管。如此刺刀匹配简单明了,哪里还费那些冤枉功夫!”

说起度量衡,倒让朱平槿想起了一些东西:

“安排首饰匠做两样东西:一把直尺,一个秤砣。直尺长一尺,秤砣重一斤。尺子叫原尺,秤砣叫原权。将来任何长度和重量,一律以原尺和原权为基准!”

“徒弟遵旨!”王昆山带头答应,李立、沈贵、冯氏兄弟的声音此起彼伏。

“记着:原尺、原权都用黄金来做,免得有人仿制!”朱平槿补充道。

注一:一分三厘约四毫米。

中国古代有完整的长度度量单位。一里一百五十丈;一丈两步;一步五尺;一尺十寸;一寸十分;一分十厘,下面还有毫、丝、忽等微小的单位。不能因为今人对古制的普遍生疏,而想当然地以为中国古代度量衡混乱。实际上只要看看 中国古代建筑中斗拱结构中各部件的严丝合缝,就知道中国古人的工程智慧并不亚于今人,他们欠缺的只是知识的积累和制度的支持。

另,古代匠人营造工程,自然会选择营造尺,不会有是否选用裁衣尺的困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