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超级能源强国 > 第三百四十七章 外出

超级能源强国 第三百四十七章 外出

作者:志鸟村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3-04-20 14:31:58 来源:笔趣阁

苏城在使馆内呆的气闷,决定出去看看,也许能找到什么机会。

负责使团的参赞极力反对,在苏城写了保证书以后,才勉强同意。不过,他还是从武馆处派遣了一名工作人员给苏城,并介绍道:“戚晓昆是国内派来的军人,专职保护使馆和使馆内人员的安全,你们人生地不熟的,路上最好听戚晓昆的,如果他认为有危险的地方,你们不能去,到哪里,他有最终的决定权。”

参赞在大使馆里的权责很大,一番话说下来,也是官威十足。

苏城也不能耍xìng子,笑笑道:“我们就在使馆区附近溜达一圈。”

“外面不安宁,一定要注意安全,尤其是不能发表不当的言论,更不要干涉俄罗斯人的工作生活,以及集会,尤其注意外国记者。”参赞如是叮嘱再三,才允许苏城出门。

其实,如果不是苏城有dú lì的任务和直接来自上层的命令,参赞肯定是不会让他出去的。国内来的代表团随员,全都乖乖的留在了使馆内,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

他们说话的功夫,来自光通银行的司空冠,兴致勃勃的要求参与。司空冠是光通银行的副总经理,享受正厅级的待遇,也是此行银行专家中的老资格。

他有一名助理,加上苏城的保卫古洪军,队伍立刻膨胀成了5个人。

戚晓昆急忙拉着他们出去,实在担心人数再多。控制不来。

从大使馆要到了车,戚晓昆自觉地做了司机,顺着掉光了叶子的林荫道,一路向前。苏城双手插在口袋里,像是游客似的,左右张望着。

附近的人很少,大约是使馆区的缘故。不时的还能见到挂着外交牌照的汽车经过。偶尔也有人骑着自行车,匆匆前行。

司空冠也不是第一次来苏联了,贴着窗户道:“这里的苏联人少了点。好像没什么变化似的。”

苏城也道:“我们就是来找不安定因素的,小戚,换一条路。”

戚晓昆不言语的一摆车头。就滑进了另一条支路。

这样走了几分钟,耳边果然传来阵阵的口号声,到了跟前,却是几百人的小规模集会,领导者拿着大喇叭,不知在发表什么演讲,听众堵住十字路口,不是的发出欢呼声,有情绪激动的,还会跳起来高呼什么口号。

如果只看他们的话。会让人觉得苏联解体仿佛是一件极得民心的事。然而,路边的地摊和超过百人的长队,却证明了苏联果然陷入了经济崩溃的节奏。

摆地摊的多是一些中年人和老年人,他们出售小的饰品,小家电。以及卖的最多的,旧衣裤。排队的则是购买面包等食品的民众,俄罗斯又开始执行供给制了,据说一些加盟共和国的限量低于战后的痛苦时期,不能不说是一种讽刺。

车被拦在了十字路口的地方,苏城拍拍戚晓昆的肩膀。温言问:“能下去看看吗?”

戚晓昆面露难sè,道:“人有点多,而且,这是政治集会。”

“我只想看地摊,拿喇叭的人说什么,我又听不懂。”

“5分钟,而且不能发表政治言论。”戚晓昆经常做保卫工作,知道以服务的心态来做保卫很重要,也就没有强力阻止。

灰sè的伏尔加滑行了几百米才停下,沿街的苏联人好奇的看向这边,但并没有离开的意图。

到80年代末,伏尔加在中国仍然算是不错的轿车,许多领导仍然乘坐。在苏联,伏尔加轿车一度进入了普通人的生活,不过,随着解体的步伐加快,苏联人见到的伏尔加就越来越少了,不是车少了,而是供应汽车使用的汽油配给少了,高昂的生活成本,也让开车变成了极度奢侈的事情。

苏城随意的走到一个地摊前,浏览了一圈。

卖的全是旧衣服。

旁边几个地摊也是一样的情况,不用说,是这些人把家里的衣服拿出来卖了。

再前面一点,也有如收音机、录音机一类的小电器,以及缝纫机之类的旧货,有的说不定超过10年历史了,上面磨损的痕迹很严重。除此之外,小孩的玩具,首饰配件,皮质的公文包,乃至于药品,都在地摊上出售。

“这个多少钱。”苏城指着一件皮大衣问。

摆地摊的是个白胡子老汉,似乎觉得他是外国人,很自然的伸出一根手指,道:“100美元。”

苏城微微点头,用中文道:“这个价钱买一件厚皮衣,也算得上便宜了。”

戚晓昆笑了一下,用俄语大声喝问几句,然后回道:“10美元卖给你。”

苏城愣了一下,顺势掏出了10美元。

老汉乐滋滋的举起绿钞,仔细看了好几遍,确定无误以后,就毫不在意的将皮衣丢给了苏城。

戚晓昆在旁道:“要是用卢布的话,大概要好几十美元,用外汇就简单多了。很多地方还允许以物易物,你看前面,一瓶普通的白酒,就能换一件衣服了。”

“这样一来,衣服岂不是没有销路了?”

“怎么会,卖衣服的人多,是因为衣服最好卖。而且,这里算是莫斯科比较富裕的地区了,再开20分钟的车,那里人为了生活,估计早就把衣服卖完了。”戚晓昆缓了一口气,又道:“苏联经济停滞已经不是一两年的事了,他们以前都是偷偷卖,苏联解体以后,就明目张胆的卖了。”

“这些是二手贩子?”苏城忽然意识到什么。

“当然。他们用面包、罐头换居民的旧货,再把旧货卖给有需要的人,里里外外,总能混个温饱。现在不一样了,我刚到苏联的时候,拿国内的工资和使馆的补助,都不敢到外面去吃饭,那时候一卢布要换2.7美元,现在2美元能换好几百卢布。”

“以后能换几千卢布了。”苏城随口说了一句。

司空冠不安的道:“这么说,苏联的经济已经崩溃了。咱们如果贷款给他们,能还得上吗?”

“苏联的经济早就崩溃了。”苏城淡然的道:“如果不是经济崩溃,苏联哪能这么快的倒台,苏共与其说是被解散的,不如说是被人用脚选下台的。苏联人已经不好过几年了。”

“至少,解体以前,卢布还能用,现在就不行了。”戚晓昆尽可能的提供信息道:“我听说,有人趁着消息还没传开的时候,用卢布在偏僻乡下换了一些东西。不过,大多数人的储蓄,算是泡汤了。”

一些富裕的苏联人,储蓄往往有数万卢布,也就是十多万美元,并不比普通的美国中产阶级家庭的财产少。但在这场解体的风cháo中,他们也是最先受到伤害的。

这是一个很冷酷又很有趣的循环。为了mín zhǔ和zì yóu而期望苏联解体的民众,主要就是高层官僚和自诩为jīng英的国家中产阶级。但是,当“zì yóu”和“mín zhǔ”来临的时候,首先变的一贫如洗,并沦为社会下层的,又是这些国家中产阶级。这就像是农民起义,为了活下去而起义的农民军,正是让更多的农民活不下去的刽子手。

历史的循环,总是用人的生命做讽刺的素材。

司空冠发愁的看向四周,然后道:“我在飞机上的时候,看了苏联的用电量和发电量,最近几年,苏联每年的发电量和用电量,都会减少10%以上。1991年的数据还没有出来,但看前三季度,减少15%是肯定的。这比资本主义国家的金融危机严重多了,是国家失去控制的表象。咱们贷款给苏联人,他们如果十年二十年都不能恢复,我们怎么办?”

“10年以内,俄罗斯的工业生产确实很难恢复,二十年也许都不行。但是,富裕的途径不是只有工业生产一条路。”

“对一个国家来说,还能是什么?”

“开采资源,俄罗斯的石油和天然气相当丰富,只要他们出口资源,很容易就能赚到足够的外汇,然后用来归还我们。实在不行,就让他们用石油和天然气抵债好了。”

“就算他们的石油产量能达到苏联时期的最高数量,要积累重建的外汇,估计还是不够。卖石油,苏联早就在做了。”司空冠的想法是以现实情况来分析,最正常的想法。

在90年代初以前,石油价格的最高值就是海湾战争时的几个小时,其他时间,原油经常xìng的保持在每桶20美元的区间。而且,苏联原油的价格,还经常比中东原油的价格低。可以说,石油虽然带给了苏联不少的外汇,但并不像是后世那样,仿佛源源不断的金河流淌。

苏联zhèng fǔ自70年代以来,就长期依靠出售石油,来平衡预算开支。他们最大的一项开支,就是向国外购买粮食,石油外汇中的大部分,都消耗在了这上面。

司空冠想当然的认为,石油价格还会长期保持在30美元以下,足以给予俄罗斯等国家一些资金上的补助,但依靠石油活过来,甚至重建国家,他是不会同意的。

苏城也不争辩,只道:“有石油的国家,总归不会穷死,你就把心放在肚子里吧。咱们现在的任务,是先想办法 ,把钱贷给俄罗斯。”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