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红楼名侦探 > 第857章 狮儿难与争锋

红楼名侦探 第857章 狮儿难与争锋

作者:嗷世巅锋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3:14:39 来源:笔趣阁

【第一更】

正午过后,后衙花厅。

孙绍宗赶到的时候,魏益正同李文善相对而坐,那小圆桌上的檀香都已经燃去大半,显然二人已经独处了许久。

考虑到孙绍宗是接到通传之后,就立刻动身赶了过来,基本可以推论,李文善至少是在一刻钟前,被魏益请到了此处。

这是在向自己示威?

还是存了挑拨离间的心思?

无所谓了,就算这二人真的已经勾连起来,只要李文善不是个混吃等死的,自己炮制出的‘普法下乡’政策,也必然会让他改变想法。

“孙少卿。”

眼见孙绍宗从外面进来,李文善忙起身相迎。

魏益却坐在椅子上纹丝未动,只是向左侧空着的椅子微微一扬下巴:“坐吧。”

经过最初的过招之后,这老货私下相处时,倒也懒得再装什么亲近了。

孙绍宗笑着向李文善还了一礼,一面往椅子上坐,一面将两份奏章放在桌上,分别推到了二人面前:“这是具体的章程,还请二位大人斧正。”

奏章要准备一式两份,这乃是朝中惯例否则上奏几个月之后,朝廷又突然问起这事儿来,你却早把内容忘了个七七八八,岂不尴尬的紧?

李文善下意识的接住,在身前摆正了,就待翻开来细看。

魏益却是伸手将那奏章按在桌上,一副先礼后兵的架势:“这是孙少卿转任大理寺之后第一份提案,我等自会认真对待但天师府的案子与此并无什么瓜葛,还望孙大人莫要混为一谈。”

孙绍宗微微一笑,并不曾有只言片语回复,只是做了个‘敬请过目’的手势。

魏益颇有些不满,可无奈李文善已经展开了那厚厚的奏章,聚精会神的翻看起来。

他独力难支,又不愿意破坏与李文善联手的假象,便也只好暗骂一声,将按在桌上的奏章往身前拉了拉,郑重的翻开细看。

正因为同孙绍宗不睦,所以他对待这篇奏疏的认真程度,其实还在李文善之上。

不过他的精力,更多是放在找漏洞上。

原本以为孙绍宗虽然是个有才干的,但毕竟是武夫出身,行文之间难免会有疏漏之处。

哪曾想逐字逐行的审阅到一半,那奏章条理分明不说,遣词造句竟也是文采飞扬。

代笔!

这粗坯必然是找了代笔!

不过……

这奏疏里提出的具体政策,倒也称得上是言之有物,若真能做到的话,也似乎的确能解决大理寺的窘境。

生出这等想法之后,魏益干脆又从头看起,这次却没有指摘褒贬的意思,而是沉下心来,仔细领会着其中的干货。

刨去惯例的歌功颂德不提,这篇奏疏开篇先以详实的数据,列举了全国各地尤其是西北、西南乡间,日益言重的私斗之风。

然后由此引申,认为各地官府在教化方面尤其是法治方面的教化,投入的精力远远不够。

以至于乡野小民不知朝廷法度、不畏朝廷法度,受害者甚至耻于诉诸于官府,反而笃信宗族势力。

而面对这等现象,某些地方官吏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甚至乐得轻松自在。

等到事态在他们的纵容下不断扩大,最终酿成恶劣的**之后,地方官吏才会仓促出手。

如此一来非但为时已晚,更容易惹来民怨、甚至激起民变。

而长此以往,朝廷的威权,又必然会被地方的豪强势力,甚或是某些宗教所取代。

如今大周国势强盛【显然是马屁】,倒也未必如何。

可一旦国家有难,又或是遭逢连年灾害之际,必然会诱发大乱。

【此处虽然没有明言,但陕甘白莲教叛乱的旧事,却正好能够套进去。】

有鉴于此,孙绍宗在奏疏里提议,朝廷应该在另外建立一套教化体系,争取将朝廷法度深入田间地头,让每一个百姓都知法、畏法,明白触犯朝廷法度的下场,以及该如何以朝廷律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除此之外,也可以利用这套体系,对地方官吏的教化职责,以及执掌刑名法度是否公平公正,进行相当程度的监督。

其实一开始看到这里的时候,魏益颇有些不以为意,觉得孙绍宗这纯属是异想天开。

毕竟朝廷现如今,就已经在为冗官冗员的事情而反恼了,又怎么可能在现行制度之外,再另搞一套宣扬法度的官僚体系?

但孙绍宗接下来的构想,却并非是另立什么官僚体系,而是利用现有的科举制度,来借鸡生蛋。

按照朝廷规定,秀才中成绩相对出色的一批,会作为廪生进入府、州、县学,并领取一定数量的补助。

而其中最优秀的,则是会被选拔为贡生,进入国子监读书。

孙绍宗的想法是,每年春、夏、冬三季,都随机从县学的廪生里,选出一定数量的秀才,在本县范围内,进行长达一个月的普法宣传。

因为想要考中举人,刑名律法必然是要熟读的,而廪生们本就是秀才里的佼佼者,所以他们进行普法的基本素质,是毋庸置疑的。

而之所以略过了秋季,一是为了避开农忙时节,二来也是怕耽误了秀才们参加秋闱。

在普法下乡的过程中,廪生的衣食住行,以及人身安全,皆由当地驿站负责。

期间廪生们只能答疑解惑,不可擅自涉入、仲裁民间诉讼,但可以将所见所闻记录下来。

而在每个季度的普法下乡结束之后,所有廪生都要做出总结,并尝试提出改善的建议。

然后具本上奏到该省提刑按察使司,再由提刑按察使司转呈大理寺批阅。

每年秋季,大理寺则要根据上一年廪生们呈上来的普法总结,进行优劣考评,并下发到各个府县,作为县学年终考评的重要参考。

其中表现优异的,则可以由大理寺保举,直接升入府学,或者进入国子监读书。

而若是没有合理的理由,在一年之中未曾参与普法下乡的廪生,则要面临惩戒、清退之类的处罚。

这种构想,一来避免了添设官吏,增加朝廷的负担;二来也能让秀才们能够学有所用、体察民情,这样日后一旦为官,也不易被奸人所蒙蔽。

再有就是朝廷对于地方上的大事小情,也有了额外的了解渠道,降低了地方官吏欺上瞒下的可能性。

当然,得利最大的还得说是大理寺。

如果这个提案可以实现的话,就等于直接将耳目、触角扎入了县一级、甚至更下面的地方政权。

更让人心动的是,大理寺借此还可以借此,在广大士子中扩大影响力,甚至左右他们的前程。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大理寺可以掌握相当程度的舆论导向,而且是全国范围内的舆论导向!

想到自己这素来咸鱼的大理寺卿,竟也有成为士林魁首的机会,魏益都忍不住有些热血沸腾起来。

然而他毕竟是在官场上,摸爬滚打了几十年的老油子,再怎么心驰神摇,也还是勉力压制住情绪,仔细思索着这一切对自己是利是弊。

然后他心头的热血,就迅速的冷却下来。

诚然,这份提案若能通过,然后顺利实施下去,对于大理寺而言,可说是天翻地覆的改变,主政之人自然也会名利双收,甚至青史留名。

但是……

这种涉及全国的重大政策,又岂是仓促间就能推行下去的?

三年!

要想推行开来,并初见成效,至少也要花上三年。

然而他魏大人已经在大理寺主政了七年之久,朝廷还能允许他再留任三年吗?

尤其他之前七年当中,几乎没有什么能拿出手的政绩而这等国策,又必然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执行者。

反观孙绍宗,他之前在五溪州时,就曾担任过一年半的四品巡阅使。

作为这篇国策的提案人,即便是按照三年一升迁的套路,两年后接任大理寺卿的位置,也称得上是顺利成章。

届时名利双收、青史留名的,可就是他孙绍宗了!

就算碍于岁数,孙绍宗未能成功接任,自己倒是也多半会被别人替代……

总之算来算去,这篇提案再怎么好,似乎也没自己多少好处。

虽说魏益这些年一直安心做个咸鱼,可这名垂青史的机会就在眼前,却又偏偏与自己无缘,这心中的失落与不甘,又岂是常人可以理会的?

一时想入非非,连五官都为之扭曲了。

“妙、妙、妙!”

这时一个亢奋的嗓音,突然填满了整个花厅,就见李文善攥着那份奏疏,直激动的双目通红,连声赞道:“孙少卿这份提案,实在是振聋发聩!善、大善也!”

也难怪他会如此亢奋,孙绍宗提出的‘普法下乡’,虽然最终惠及的是整个大理寺,但宣扬法治、解释律令等职权,却一直都是右少卿总领。

也就是说,无论孙绍宗与魏益,最后谁能获得这‘普法下乡’的主控权,他李文善也必然能在其中分一杯羹。

而他作为朝中屈指可数的法学大家,又是一年半之前才履任的,右少卿的地位可说是固若金汤,完全没有魏益那样的后顾之忧。

大事去矣!

而眼见李文善激动莫名,简直恨不能立刻催促孙绍宗上书朝廷,魏益心头种种谋划,顿时都烟消云散。

原本因为孙绍宗武夫的身份,以及近来咄咄逼人的态度,李文善其实已经答应要与魏益结盟了。

然而孙绍宗抛出的这一份‘普法下乡’提案,却瞬间改变了这一切。

李文善对于升官发财,其实并不怎么看重,但名留青史的诱惑,却是他绝对无法拒绝的。

魏益若是敢从中阻挠,都不用孙绍宗出面,李文善先就能跟他拼你死我活!

这两个少卿同气连枝,便是他魏益再怎么想打压孙绍宗,打压这份提案,又如何能做得到呢?

罢罢罢~

狮儿难与争锋,自己如今年纪渐长,离着致仕不远,又何苦与人结仇祸及儿孙?

想到这里,魏益颓然的放下了那份奏章,随声附和道:“李少卿所言甚是,如此善政,我大理寺必要上下一心全力支持!”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